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刘伯承·转战晋冀鲁豫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13 评论:0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刘伯承任中央局常委和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25日,他们自延安乘飞机返回太行,到达晋冀鲁豫军区驻地涉县赤岸村。这时,国民党阎锡山部已侵入了上党地区,占领长治及其周围城镇。
刘伯承和邓小平迅速部署了上党战役。8月28日,召开直属机关干部动员大会,刘伯承作上党战役动员,指出这是中华民族两条道路、两种命运又一次激烈搏斗的开始;号召大家“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为了配合重庆谈判,必须而且一定要迅速歼灭上党的敌人!”[1]8月29日,刘伯承和邓小平等向中央报告:“阎军1.6万人深入上党,非集结重兵予以消灭不可。已令太行、太岳主力及冀南的8000人共约2.8万人,坚决消灭该敌。”战前,刘伯承认真研究了这次战役的特点,精心起草了《上党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2]。当时,参战的晋冀鲁豫各区部队,多年来实行分遣,进行游击战争。这时马上集结起来,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存在着不少困难,装备不足,人员不充实,战斗作风也有问题,而阎军装备齐全,长于防御,且据守着日军多年修筑的坚固工事。因此,刘伯承特别重视部队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时的战术运用,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城市战斗的战术指导”和“野战( 运动战) 的战术指导”,解决了各级作战指挥上的难题。
9月7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发出了上党战役第一号作战命令,随即率指挥部开赴前线。
战役于9月10日至10月12日进行,分为攻城打援和夺城打援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逐次夺取长治外围诸城镇,调动长治守敌出援,以便歼援敌于运动中。因长治敌人出援后又缩回,遂乘势攻取长子、壶关等五城。第二步在强攻长治时,阎军出动大批部队来救援。刘伯承果断改变部署,调集主力北上,在老爷岭、磨盘垴一带歼灭了援敌,然后又歼灭了长治出逃之敌,占领了长治。
上党战役,刘伯承、邓小平以3.1万兵力对阎锡山军3.8万人,取得歼敌3.5万人的重大胜利。这是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大胜仗。它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斗争;使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背后有了靠山,为很快转入平汉路作战创造了条件。
10月中旬,国民党军孙连仲部三个军由新乡沿平汉线北上,打算打通平汉铁路,以利往平津和东北运兵打内战。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这个企图,刘伯承和邓小平奉命到邯郸地区组织平汉战役。刘伯承、邓小平运筹帷幄,10月10日就给刚刚改编的第一、第二纵队发出指示,要求他们采取有力行动,在滏阳河河套预设歼灭敌人大兵团的战场。
刘伯承和邓小平制定和下达了新的战术指示,重点指出应从弱处着手,不断扩大战果,直至全歼敌人;提出了“攻弱则强者亦弱,攻强则弱者亦强”的著名战术原则。刘伯承在布置作战任务时,进一步要求部队:“对强大的敌人,要像猫逮老鼠那样,先把它盘软,再把它吃掉。”[1]
战役自10月20日发起,至12月2日结束。经过阻击,把敌人引到了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预设战场,使敌人在多沙的河滩上无法构筑工事,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接着采取先打弱后打强的连续猛烈的攻击,歼灭了敌四十军和三十军,俘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三十军军长马法五以下2.3万余人,促使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领新八军一万余人起义。这一胜利,进一步打乱了蒋介石的内战部署,对迫使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签订停战协定,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2月26日,刘伯承率20人赴新乡参加停战执行小组的谈判。途经安阳,刘伯承舌战交通小组美国代表考尔,批驳了他对解放区军队反对恢复交通的指责,严正指出:“破坏铁路,是人民要求和平的举动。人民担心恢复交通,会加快运兵打内战。”[2] 在新乡,刘伯承当面嘲讽侈谈和平的国民党豫北驻军总指挥王仲廉,对他说:“和平的真假要靠事实来回答。如王将军真有和平诚意,我们表示欢迎;但如果要想搞假和平、真战争,我们只好奉陪到底。”[3]
谈判归来,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晋冀鲁豫区军民坚决打击国民党军的违令进犯,利用休战时机抓紧备战教育和开展练兵,始终保持了应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高度警惕。6月10日,刘伯承在旅以上干部练兵会议期间亲自参加实弹射击,为练兵备战作示范。
6月26日,国民党军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点燃了全面内战的罪恶战火。刘伯承和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统一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出陇海路徐州、开封段,发起了陇海反击战役,开始了解放战争的内线作战。刘伯承以其特有的胆识,毫不顾忌自己的侧背,指挥数万大军兵分两路,秘密通过敌据点密布的60里纵深地区,突然出现在300里铁路的宽正面上,对沿线敌人发起了有重点的攻击。这次战役自8月10日始,至20日止,历时11天,歼敌1.3万余人,破坏铁路300里,实现了预定目的,支援、接应了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吸引了正向华东进攻的国民党军主力第五军、第十一师等部回援陇海路。
国民党军立即集结30万重兵来围攻晋冀鲁豫野战军。8月28日敌人开始行动,企图从徐州和郑州东西两个方向上采取钳形攻势,把晋冀鲁豫野战军消灭在冀鲁豫区的菏泽和定陶地区。敌军两路合击,步步深入,气势咄咄逼人。刘伯承分析敌军兵力虽多,但每路的前锋最多只有两个师,而且指挥并不统一,有嫡系与非嫡系的矛盾,乃决心创造战机,集中兵力歼灭敌突出孤立的一部分,打击的目标选中整编第三师。他认为,整三师是从追击中原部队的途中调来的,是疲惫之师;它又是郑州一路敌人中的唯一的嫡系部队,有骄纵之心,如遭打击,非嫡系部队不会积极救援。
刘伯承以两个团作运动防御,一步步把整3师引到定陶县大小杨湖地区的预定战场,然后迅速调整部署,确定用四个纵队先打二十旅,得手后再攻歼师部和第三旅。这样,在局部上敌我兵力对比为1∶5,野战军占绝对优势。
大杨湖攻歼二十旅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敌军依仗援军离得较近,拼命固守待援。刘伯承亲自赶到担任主攻的第六纵队指挥,要求指战员们以大无畏的气概摧垮整三师的防御。经过连续猛烈的攻击,终于将二十旅歼灭,然后移兵歼灭了第三旅和整三师师部,活捉整三师师长赵锡田。刘伯承挥师乘胜扩大战果,又围歼了四十七师和四十一师各一部。定陶战役自9月3日至8日进行,共计歼敌1.2万余人。
定陶战役的胜利,给敌人以极大震动,给人民解放军以巨大鼓舞。9月12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蒋军必败》的社论,称它是“继中原我军胜利突围与苏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三个胜利,对整个解放军南方前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9月29日至10月7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巨野县的龙堌集和张凤集对国民党军第五军、第十一师发动了巨野战役,目的在进一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摸清占敌人所谓五大主力之二的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但因敌兵力强、装备优,战役未取得明显效果。刘伯承在战役总结中认为,这次战役没有坚持大踏步机动的原则,“陷于‘牛抵角’僵持的笨拙状态”,实际上陷入了被动[1]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继续在冀鲁豫战场纵横驰骋,与兵力占优势的国民党军斗志斗法,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连续举行了鄄南、滑县、巨(野)金(乡)鱼(台)等战役。
鄄南战役,刘伯承杀了敌人一个回马枪。那是10月中旬,为打破敌人密集推进的态势,创造战机,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回师黄河南岸休整,敌人长驱直追。刘伯承发现进至鄄城以南的敌刘广信旅处于孤立的地位,遂以小部队迷惑抑留强敌,主力则以急行军直扑鄄南,一举歼灭了八千多名敌人,缴获美式榴弹炮等火炮一百三十余门。刘伯承用这些炮组建了野战军的第一支炮兵部队。
滑县战役,刘伯承成功地运用了“猛虎掏心”战术。11月4日,野战军在濮阳县白衣阁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刘伯承在会上总结了4个月作战的经验,指出要进一步运用运动战方针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滑县战役于11月18日发起,攻击目标是驻守在滑县一带的敌孙震集团。刘伯承指挥部队避开敌人的前锋据点,突然透入其纵深80余里,先攻歼了三个旅部,然后攻歼其下属部队。由于先打敌指挥中枢,造成敌整个部队的混乱,经四天战斗,共歼敌1.2万余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巨、金、鱼战役,刘伯承采用了“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的战术。战役开始,晋冀鲁豫野战军围攻金乡等城,吸引了敌方先觉、张岚峰、刘汝珍等由鱼台、定陶、菏泽来援。刘伯承逐次转用兵力,各个击破。战役自12月30日始,1947年1月16日止,共歼敌2.6万余人。
为了破坏敌人“鲁南会战”的计划,抑留王敬久集团使其不能东调,减轻华东野战军的压力,同时开辟陇海路南北战场,刘伯承和邓小平又组织了豫皖边战役。刘伯承和邓小平各率一个作战集团进入陇海路南北地区,避开敌人主力,果敢地向敌人薄弱地区猛烈突击,在宽大机动中歼灭分散孤立的敌人,有效地实现了战役目的,前后歼敌1.6万余人,拖住了王敬久集团。
1947年3月,蒋介石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把重点置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山东和陕北,中央战线的兵力较为薄弱。为了打击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部对位于敌人中央战线上的豫北地区进行了局部的战略反攻。3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豫北反攻命令,规定这次战役的任务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彻底摧毁敌铁路交通线,破坏敌人东西战场的联络,大量调动敌人,打乱整个国民党军的部署。这次反攻战役历时近两个月,共歼敌4.5万余人,基本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特别是摧毁了豫北这个国民党军联系东西战场的枢纽区的防御体系,为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打下了基础。

[1] 柯岗等:《刘伯承中原逐鹿》,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2] 载《刘伯承军事文选》第300—308页。
[1] 杨国宇等:《刘伯承军事生涯》第188页。
[2] 柯岗等:《刘伯承中原逐鹿》第17、18页。
[3] 柯岗等:《刘伯承中原逐鹿》第17、18页。
[1] 转引自杨国宇等:《刘伯承军事生涯》第211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