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刘伯承·中原逐鹿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51 评论:0

1948年,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蒋介石被迫由全面防御改为分区重点防御,妄图继续坚守西北、东北、华东、华北和中原。根据新的战争形势,解放军在中原开始采取新的战略行动。2月间,刘伯承和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调出大别山,与陈粟大军和陈赓兵团会师于平汉线的遂平、西平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
三军会师后,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中原的西部是国民党军中原、西北两大集团的接合部,兵力薄弱;这里地形十分险要,南有伏牛山,北濒黄河,两个方向上都是根据地,一条贯通东西的陇海线也极易被切断。因此,我军应积极向西行动,调动大别山敌人西进,寻找战机,将其歼灭。
中央军委同意刘邓的意见,3月,命令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兵团和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发动洛阳战役。经五日激战,攻克中原重镇洛阳,歼敌1.8万余人。洛阳战役是解放军进军中原以来,第一次对敌有较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的攻坚作战。
洛阳战役的胜利,打乱了中原敌军原有的战略布局。4月初,刘伯承和邓小平乘势指挥部队袭取平汉线两段的上蔡、驻马店、确山、遂平等城镇,把留置大别山的野战部队调至淮北。继而野战军主力全部转入中原西部的豫西地区,进行了短期的整训和补充。
在整训及以后一段时间里,刘伯承向指战员们反复阐述了中原区的形势和任务。他把解放军自内战以来同蒋介石的斗争归结为“面”与“点线”的斗争。所谓“面”,就是指占领广大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所谓“点线”,就是指死守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他指出:蒋介石现在的处境是“线线被切断,点点被包围”,已经空前孤立。在中原,蒋介石抓住平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及其交叉点上的大城市不放,就像是蒋介石这个基督教徒的脖子上挂上了沉重的十字架,蒋介石非死在十字架上不可[1]
他进一步指出中原区的任务是:要在中原战场歼灭敌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成为继续前进的基地。他还把这个任务从地理位置上作了简略的概括:“中原区有三山(泰山、大别山、伏牛山),四河(江、淮、河、汉)。我们依托三山,逐鹿中原,把四河变成我们的内河。”[2] 现在,黄河,淮河已变成内河,长江也将变成内河。
在谈到完成任务的方法时,他着重讲了国民党军的作战特点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对策。他说:在解放军强大攻势的压力下,敌人目前的战略战术是“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走。”在作战特点上,一是守要点。当解放军攻其中心据点时,则从四周向中心集中最大兵力,这叫“大的叫你吃不消”;当解放军打其边沿据点时,则取密切协同,依托水寨、工事固守,待友邻可以拊解放军的侧背时出动,这叫“小的叫你吃不到。”二是盯梢跟着解放军走。为此,他提出:对付敌人守要点的方法是:不是吃掉他,就是把他孤立起来,困饿他;对付敌人盯梢的办法是:要么就是叫他扑空,要么就是把他吃掉。他强调指出:关键的一条是要实行机动,大机动大歼灭,中机动中歼灭,小机动小歼灭[3]
刘伯承对形势任务的深入分析和对敌我战略战术的透辟说明,给广大指战员指明了行动方向,使整个野战军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新的斗争。
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局的领导,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等12人为委员;并决定再建中原军区,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陈毅、李先念为副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邓子恢、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七个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军区野战军,下辖第一、二、三、四、五、九、十一等七个纵队和第三十八军。
中原局的加强和中原军区的重建,标志着中原逐鹿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刘伯承和邓小平为了尽快巩固和扩大中原中心解放区,进一步包围和孤立敌人的“点线”,缩小敌人的占领区,同时策应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南渡黄河,加强中原区斗争的力量,在5、6月先后发起了宛西[1] 和宛东战役。宛西战役采用远距离奔袭和突然包围的战术,歼敌正规军和保安部队2.1万余人,攻占城镇十余座,圆满地达成了预定的目的,使豫西、桐柏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原野战军从此可以直出汉水流域中段。
宛东战役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术,佯攻确山,吸引敌张轸兵团由南阳东援,在运动中歼其五十八师1万余人;同时吸引敌胡琏兵团回兵南下,保证了粟裕兵团胜利南渡。
6月,华东野战军发起豫东战役。为阻击平汉线敌人的增援,刘伯承连续组织了三次阻击战。他亲率中原野战军在西平县东、西地域和商水一带与敌胡琏、吴绍周两个兵团展开激战,把敌人牢牢阻击住,有力地保障了华东野战军攻克开封和在睢(县)杞(县)地区大规模歼敌。
7月,刘伯承又发动了襄(阳)樊(城)战役。襄樊位于中原汉水流域的中段,地处川陕鄂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夺取襄樊,不仅可遮断华中敌军与西北敌军的联系,配合华东野战军在豫东战场的作战,而且还可直接威逼武汉,进而南渡长江、西进四川。7月2日,发起襄樊战役。7月6日开始攻城作战。驻在武汉的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慌忙调兵增援襄樊,襄樊地区的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刘伯承电告襄樊前线指战员:“望按计划加紧攻击,十天内援兵保证到不了襄樊。”原来,他已先敌一步派部队进到泌阳、唐河、新野一线,准备阻击敌人的援军。果然,白崇禧顾虑援军从泌阳方向走捷径会遭到阻击,令援军从应城、钟祥、宜水绕道而行。这样一来,按照国民党军的行军速度计算,援军赶到襄樊至少需要十天时间。刘伯承知己知彼,算度精确,这可算是突出的一例。
7月16日襄樊攻克,歼敌2.1万余人,战役胜利结束。
八九月间,邓小平北上中央开会,刘伯承领导中原野战军进行整训,为迎接战略决战的任务作准备。8月7日,中共中原局、中原军区在宝丰县召开了整军动员大会,刘伯承在会上作整军动员报告,要求到会的领导干部以延安整风为榜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顿作风,提高思想,以新的姿态适应形势的发展。9月10日,他亲自写了《中原军区野战军关于四个月指挥工作的命令》,对作战、后勤、训练、司令部等各方面的工作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为下一阶段实施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工作创造了条件。
9月2日,中原军政大学成立,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
10月11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淮海战役发动前夕和进行初期,刘伯承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紧紧拖住华中敌军主力,不让其顺利东援淮海战场。10月19日,邓小平、陈毅率中原野战军四个纵队向郑州进发,直接配合华东野战军发动淮海战役。刘伯承则坐镇豫西,指挥留下的两个纵队和地方武装牵制华中敌军。刘伯承认为使敌人远离交通线,是迟滞其行动的最好办法。于是,他命令第二、六纵队采取攻势行动,把敌黄维、张淦两兵团分别拉入桐柏、大洪山区。敌人果然中计,两个兵团跟在二、六纵队后尾穷追不舍,艰苦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离开交通线越来越远。这就有效地迟滞了华中敌军向淮海战场的增援行动。
1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打响。在蒋介石的一再严令下,黄维兵团到这一天才整顿队伍出发向徐州地区增援。刘伯承又亲率第二、六纵队进行尾击、侧击,同时命令地方武装沿途袭扰、破坏交通,致使黄维兵团在11月18日才迫近涡河南岸的蒙城。这时,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的作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11月3日,刘伯承向中共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发电,提出拦腰截断徐州蚌埠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势,斩断徐州敌人沟通其南京大本营的中枢的重要建议。中央军委采纳了这个建议,于11月9日指示陈毅、邓小平攻占徐蚌路上的宿县。陈毅、邓小平立即作了部署。11月11日,刘伯承赶到淮海前线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与陈毅、邓小平一起指挥徐蚌路作战。11月15日,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等攻克了宿县。这是造成“关门打狗”形势的要着。宿县一下,徐州敌人被围歼的命运就决定了。
11月16日,为了统筹淮海前线的一切事宜,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为常委。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伯承和陈毅、邓小平一起胜利地组织指挥了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开始围歼黄维兵团。这个任务的完成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权衡轻重、积极建议的结果。在战役第一阶段快结束时,华东野战军曾有过战役第二阶段仍由他们来打徐州方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的建议,中央军委表示了原则同意。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从战场全局考虑,认为第二阶段还是由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为好。理由是:在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个兵团分由津浦路及其两侧北进的情况下,中原野战军单独阻击是有困难的。华野方面,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如不休整,再去歼击较黄伯韬兵团为强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诚非易事。因此,不如由中原野战军就近围歼黄维兵团,而由华东野战军负责阻援。中央军委批准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建议,华东野战军也表示完全拥护。
12月24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采取纵敌深入的战术,把黄维兵团引到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形成了包围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曾考虑使用“围师必阙”的传统战术,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在运动中歼灭黄维兵团。后考虑到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的主力,有较强的装备和战斗力,在平原作战往往采取进占一村,巩固一村,逐步滚进的战法,如果让敌人突出包围圈,并无扭住的把握。因此,他们一变“围师必阙”的常规,而采用“围师不阙”的方针,“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以困饿之”。对装备强而粮弹难以为继的黄维兵团,事实证明这样打法是非常有效的。
刘伯承还及时总结了战士们挖战壕的经验,把它发展成纵横几十里的交通壕,一方面可以防止敌人利用机械化装备突围,一方面可以在地下接近敌人。他倡导战士们大挖野战交通壕,“在地平线下前进”。这种在江淮平原上用大规模交通壕困死敌人的办法,是淮海战役中的一个创举。
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对黄维兵团总攻击的命令。中原野战军全线出击,不停顿地向敌人展开猛烈攻击,一步步压向敌人的核心防御阵地。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投降书》,但黄维拒绝投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调整部署,加强了攻击的兵力和火力。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攻克黄维的司令部。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这个阶段共歼敌12万余人,俘黄维及其副司令官吴绍周等高级军官多名。
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于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华东野战军围歼了杜聿明集团。
刘伯承把进军大别山看作是中原逐鹿的开始,当时就预言:“中原逐鹿,鹿必将落入我南线解放军之手!”[1]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刘伯承的预言成为现实。淮海决战,解放军歼灭了蒋介石的精锐部队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这一胜利连同全国其他战场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坚实基础。
刘伯承在1949年8月1日的总结中称淮海战役是“毛泽东军事学说中各个歼灭黄伯韬、黄维、杜聿明三军的范例”,“必须着重研究而发扬之!”[2]

[1] 柯岗等:《刘伯承中原逐鹿》第101页。
[2] 刘伯承:《中原区的任务和行动》1948年6月5日,《刘伯承军事文选》第415页。
[3] 刘伯承1984年4月17日在晋鲁冀豫野战军直属队及3、6纵队干部会议上讲话,《第二野战军史资料选编》第2卷第23—24页。
[1] 指河南南阳以西的邓县、镇平、淅川、内乡一带,因南阳古名宛城,故称宛西。
[1] 杨国宇等:《刘伯承军事生涯》第276页。
[2] 刘伯承:《为〈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题词》(1949年8月1日),《刘伯承军事文选》第455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6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