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刘伯承·晚年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50 评论:0

1959年,刘伯承在北京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仍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9月,中央军委成立战略小组,任命刘伯承为组长。他又以全副精力为国防建设特别是战备工作操劳。从战略形势的分析到战备工作的方针,从国防设施的布局到军工生产,从军队教育训练、院校建设到后勤保障乃至战士的单兵负荷量,他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虑,积极向军委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1962年10月,印度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境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在反击作战中,刘伯承始终掌握战场情况,及时提出重要意见,对作战给予了正确的指导。

1964年,人民解放军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练兵运动。刘伯承对这场运动表示了热烈的赞同和支持。5月14日,总参谋部向他汇报全军比武问题。他提出:“全军比武我同意。这是比学赶帮的好形式”,“三手(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运动有深远意义,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很有好处。”并进一步指示:“部队训练要狠抓基础训练,要练硬功夫。技术搞不好,基础打不牢,功夫不过硬,战术是空的。”[1]

7月4日,刘伯承赴东北视察,历经沈阳、延吉、牡丹江、绥芬河、哈尔滨、海拉尔等地,8月上旬到北戴河休养。在这一个多月中,他每到一地,都要详细了解战备情况,除听取汇报外,还常常到现地作检查。一路上,他对作战指导思想,作战原则,国防工程建设,军事交通,海、边防建设,少数民族工作等,都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在绥芬河,刘伯承专程去寻访1930年夏从苏联回国时所走过的路线。由于30多年的沧桑变迁,绥芬河周围的环境已大为改观,当年他冒着生命危险越境返国的蹊径难以辨认了。他向随行人员详细述说了化装潜回的情景,流露出不胜今昔之感。

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刘伯承饶有兴致地钻到当年日本关东军修筑的地下工事里,对内部结构及各种功用作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对当地驻军的负责人说,过去这里是苏联红军与关东军作战的地方,可以结合当时的战争过程研究一下这些工事的利弊,以供我们参考。

在海拉尔市郊,刘伯承就地调查边境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到蒙古包里作客,与牧民欢聚一堂,并合影留念。

1966年11月8日,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对一大批功勋卓著、刚正不阿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排斥和残酷迫害,刘伯承的处境陷入了困难之中。但他毫不畏惧,多次提出:军队要坚持正面教育,不要卷入“造反”,以保持稳定[2]。这是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党乱军活动的坚决抵制和斗争。

1969年4月,刘伯承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九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0月,林彪擅自发布“紧急指示”,刘伯承被强迫疏散到武汉。此后,他的健康状况逐渐变坏。

1971年9月,林彪自我爆炸的“九一三”事件后,刘伯承到医院探视病情加重的陈毅。两位几十年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老战友,互致问候,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舍不得放开。1972年1月,陈毅逝世,他赶去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心情极其沉痛。

以后,他因病重不能外出活动,但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经常表示要把过去的经验和有关意见整理出来,提供给军委研究参考。但不幸的是,他终于失去了思维能力。

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刘伯承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1982年8月6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七中全会通过了《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高度赞扬了刘伯承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活动,称他“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元帅,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家,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病重逝世,终年94岁。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讣告。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追悼会。邓小平主持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悼词全面地正确地评价了刘伯承一生的光辉业绩,指出:“刘伯承同志有大智大勇,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贯以自我牺牲的精神,主动承担最困难、最危险的任务,临危不惧,临难不苟,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以无产阶级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藐视一切貌似强大的对手,驾驭战局的发展变化,夺取主动,战胜强敌。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身经百战,先后负伤九处之多。”悼词还说:“刘伯承同志功勋卓著。长期身居高位,但自奉俭薄,廉洁奉公。在他革命的一生中,真正达到了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恋位,权重不擅权,一心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高尚境界。他对家属子女,亲朋故旧,身边工作人员,总是谆谆教诲,严格要求。他的革命家风,深为大家所钦佩。”

[1] 访问原总参作战部参谋王济甲谈话记录。
[2] 访问汪荣华谈话记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5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刘伯承·挺进敌后
下一篇:刘伯承·长征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