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刘伯承·青少年时代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15 评论:0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乡张家坝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祖父刘正富精明强干,会种田,兼做铁匠活,还吹得一手好唢呐,常常被邀到有婚丧嫁娶的人家去吹奏,经济来源多于一般农户,加上持家节俭,家道渐至小康。父亲刘文炳读过十多年私塾,原想通过科举考试光大门楣,但在参加秀才考试时,因出身“吹鼓手”,被视为“倡优”之后而逐出考场,从此落得一个“泥脚文人”的称号。刘文炳文场失意,便把借读书发迹的希望寄托到长子刘伯承身上。刘伯承从四五岁起,就跟着父亲读《三字经》、《幼学琼林》之类的启蒙书籍。他天资聪颖,小小年纪便能熟记许多书文。父亲盼子成龙心切,一个劲地给他增加读背课文。有一次,母亲让他把当天学过的书背诵一遍。他知道母亲识字不多,便胡乱地应付了几句。恰巧父亲在单屋听见,厉声斥责道:“老实告诉你,我没得南庄田、北庄地,只有一管笔、一锭墨留给你,你不用功,看你日后如何得了。”父亲的严厉管督,使刘伯承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也产生了奋发有为的思想。

稍长,刘伯承入本村私塾就读,前后达六年。私塾老师是位外乡来的颇有识见的穷秀才,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军,有反清思想。他讲述的太平天国均田免赋、与清军英勇作战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刘伯承,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旧世界的种子。老塾师还指导学童习武强身,教他们长拳、八卦掌、棍棒术。刘伯承练得很起劲,不长时间,招式已有板有眼。老塾师见了,捋着胡须微笑道:“孺子可教也。”刘伯承学业上进步也很快,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他还尽心尽力地练毛笔字,常常用右手食指当笔,往左手手心里描画,练笔势、笔锋,细心揣摩“永字八法”,一手端方秀逸的楷书初具轮廓。在私塾后期,刘伯承按照起、承、转、合的规矩,学写八股文。不过,他对课业以外的古诗文和联对子,则有着更大的爱好。唐诗、宋词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他都读得很用心,深得老塾师的器重。

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促进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废科举,兴学堂”的呼声传到了偏远的川东小邑开县。1904年,刘伯承转入离家不远的灯草坝汉西书院求学。汉西书院是刘氏宗族中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廪生开设的,教授内容以“新学”为主。刘伯承初次接触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和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新的课程,感到十分新鲜。他把这些看作是新的“经世之学”,学起来十分用心。1905年,开县办起县立高等小学堂。刘伯承在家庭的支持下,前往县城求学。这所学堂一时荟萃了本县内外的人才,一些在日本留过学或饱有才学的“新学”派人士应聘到学堂任教,新学科目比汉西书院增加了很多;具有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教师还秘密传播进步书刊。刘伯承在课堂上勤奋地吸收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课外与同学争相阅读由东京传来的《鹃声》、成都传来的《四川》等杂志,以及邹容著的《革命军》和陈天华著的《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籍;还有赫胥黎的《天演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西方进化论著作。他的视野变得开阔了,看到了世界的新潮流,初步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变革趋势。1906年,刘伯承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接着进入夔府官立中学读书。刚过半年多,正当他潜心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了。家庭的变故使他不得不停止学业。

父亲死后,本来就不很富裕的家境陷入困顿。家里仅有几间茅屋,十几亩塝田,要维持孤儿寡母七口人的生计是十分艰难的。不满15岁的刘伯承,协助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跟母亲、姐姐一道,每天披星戴月,泥里水里埋头耕作。一年到头,只能收四五担毛谷,一家人常以红苕、杂粮和糠、菜充饥;一到春荒时节,只得靠挖野菜、采树叶勉强度日。为生活所迫,母亲几次要把最小的弟弟和妹妹忍痛送人,刘伯承跪倒在母亲脚下苦苦哀求:“娘,一家骨肉不能分离,我去打短工、下煤窑,也一定要让弟弟妹妹活下去。”母亲抱着他和弟弟妹妹哭成一团,哽咽着说:“好,不送了,娘和你们娃子死活在一块。”

从此,刘伯承除了干自己家的庄稼活外,还到处去打短工、干零活,拼死拼活挣几个钱养家糊口。揽不着活儿的时候,他就到十几里外的煤场去挑煤炭,担到附近的乡场上去叫卖。每当夕阳西下,暮霭重重的时候,母亲和弟弟、妹妹总站在屋前的黄槲树下,远远地等候着他的归来。刘伯承或是扬一扬手中的铜板,或是晃一晃装在煤筐里的米袋,竭力给家人一点安慰。

沦落到生活的底层,使刘伯承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过去,他有条件读书求学,有机会走一条个人飞黄腾达的道路;如今命运把他抛到了最贫贱的民众里面,他必须站在新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人生。他切身体会到千千万万穷苦农民耗尽血汗难得一家温饱的辛酸,亲眼目睹黑瘦佝背的挖煤汉子天天提心吊胆地钻矿洞,有时钻进去就永远出不来的惨状。生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 他的目光自然地转向了革命的风云。这时候,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已经有了相当的声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接连不断的反清武装起义,震撼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熊克武等人在川中组织领导的成都起义(1907年)、广安起义(1909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革命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敢于牺牲个人性命的大无畏精神,给刘伯承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影响。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存制度格格不入;民众的利益与上层统治集团的巧取豪夺水火不容。不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中华民族就没有光明,下层民众就不能抬头,自己也就没有出路。刘伯承朦胧地意识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埋葬帝制、富国强民的救世良方。

当时的上海,是同盟会在国内活动的中心。刘伯承抱着对革命向往的心情和找职业的愿望,于1910年邀集了上高等小学堂时的两位同窗好友前往上海。他们茫然地在大上海东撞西碰,既没有遇见革命党,更没有找到孙中山,连谋生的职业也没有着落,只好扫兴地返回故里。

当年年底,刘伯承奉母亲之命与程宜芝结婚。这是一门早年订的娃娃亲。刘伯承虽一直心有不满,但在母亲的坚持下只得同意完婚。后因刘伯承在外从事革命活动,双方脱离了关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5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