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廖仲恺·积极参加反清革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11 评论:0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华侨家庭。他的父亲廖竹宾,广东归善县鸭仔步村(今惠阳县陈江乡窑前村)人,早年在香港教会学校读书,后在香港汇丰银行服务,1863年调往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

1893年,16岁的廖仲恺陪同母亲从美国回到祖国。在家乡惠阳,他跟从塾师梁缉嘏学习经史策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面临被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变法图存。廖仲恺受维新思想影响,放弃旧学,于1896年到香港,进入英国皇仁书院学习。1897年,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婚后,他们住在兄嫂住房屋顶晒台上的一间小屋。这间小屋,白天可以读书,夜晚可以观赏月色,他们题名为“双清楼”,取的是人月双清的意思。以后,廖仲恺还把自己的诗词集题为《双清词草》。

戊戌变法后,留学日本成为风气,1902年秋,廖仲恺得何香凝资助,东渡日本留学。两个月后,何香凝也跟着赴日留学。廖仲恺先后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在东京留学期间,廖仲恺、何香凝同留日的有志青年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黎仲实、肖友梅、苏曼殊、秋瑾等交往密切,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项活动。1903年9月,孙中山从越南抵达日本,廖仲恺、何香凝等前往拜访,从此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孙中山后来谈及此事说:“过日本时,有廖仲恺夫妇、马君武、胡毅生、黎仲实等多人来会,表示赞成革命。余乃托以在东京物识有志学生,结成团体,以任国事,后同盟会成立多有力焉。”[1] 廖仲恺、黎仲实、苏曼殊等人受孙中山委托,组织留日青年学生,秘密学习各种军事知识,并请黄兴前来教授。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廖仲恺正在香港筹措留学经费。他于9月回到日本,即由何香凝、黎仲实介绍,加入同盟会。入盟后,他担任同盟会总部执行部外务科干事和天津同盟会的主盟人。

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为了更好地阐发民生主义学说,廖仲恺、朱执信满腔热忱地参与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廖仲恺译述了《社会主义史大纲》、《无政府主义之二派》、《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虚无党小史》等著作,以渊实的笔名发表于《民报》上。同时,廖仲恺还为同盟会发展了大批会员,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还根据孙中山的指示,联名写信给美洲各地华侨,驳斥康梁保皇派的谬论,争取华侨参加同盟会和捐款赞助革命。

1906年初,孙中山派遣廖仲恺前往天津,秘密会见布加卑,代表孙中山负责这一工作。后因法国政局发生变化,布加卑被调离中国,此事遂中辍,廖仲恺再去日本。1907年2月,同盟会员许雪秋决定在广东潮洲黄岗发动起义,电告孙中山派员协助。孙中山即派廖仲恺从日本到香港,筹划起义事宜。后因情况发生变化,起义改期,廖仲恺仍去日本。

1909年夏,廖仲恺在日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返回祖国,到达香港,不久赴北京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中法政科举人。他以这一身份为掩护,打进吉林巡抚陈昭常幕下,从事秘密反清活动,常与林伯渠和潜至吉林的宋教仁一道,秘密策划反清武装斗争。他们准备联络当时流落山林的以“抗官济民为志”的“马军”,参加反清斗争。不久被清政府侦知,宋教仁出走日本,林伯渠到湖南,廖仲恺因与吉林巡抚陈昭常是同乡,得以潜伏下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光复,胡汉民从香港赶回广州任都督,廖仲恺应胡汉民之邀,从吉林返回广东,担任都督府参议兼财政司副司长(司长是香港巨商、同盟会员李煜堂)。12月 21日,孙中山从欧洲回国乘船抵达香港,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乘兵舰前往迎接。他们建议孙中山留在广东,修治战备,以广东为根据地,再图发展。但孙中山认为当务之急是前往上海、南京,创建新政府,这样才能加速清政府的倒台,并要胡汉民也跟随北上。廖仲恺于23日从香港回到广州,向广东临时议会报告胡汉民北上,要求依孙中山的嘱托,推举副都督陈炯明为代理广东都督。廖仲恺回广州后,即协助财政司司长李煜堂解决广东的财政困难。当时,广东官库被两广总督张鸣岐等逃跑时洗劫一空,近十万起义民军涌集广州,给养如燃眉之急。廖仲恺邀请港商成立筹饷局,筹捐港币80万元,又将原清政府广东官银局库存纸币1200万元,加盖财政司印鉴发行;还整顿各类厘捐税收,号召工商界复业经营。廖仲恺凭着丰富的经济知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广东经济状况迅速好转,到1912年3月解职前,省库已略有余财。廖仲恺因此以“善于理财”崭露头角。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廖仲恺奉广东都督陈炯明之命到南京,请求孙中山南下广州,指导广东工作。孙中山遂偕同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等二十余人,于4月3日从南京出发赴武汉,后经上海、福建,25日回到广州。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廖仲恺担任财政司司长。

廖仲恺依据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主张,向孙中山提出了推行土地换契的主张。这一主张正合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理想,立即得到孙中山的热心支持。6月9日,孙中山设备茶会,招待报界和省议会议员,亲自解释土地换契案的重要性。6月11日,廖仲恺出席省议会,阐述换契案的内容和主旨。他说:“目前孙先生发起土地国有问题,亦宜先从租税着手。而欲整顿租税,又必以换契为前提。……其价值准由民间自由呈报,惟声明如将来政府或收用此土地时,即照所报数目结价,可以不虞有少报之弊。”[1] 依照广东政府的法例,廖仲恺的换契案,一定要经过临时议会通过,始能实行。但换契案触及了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议会中占多数;加上孙中山又于6月15日应邀北上,廖仲恺顿时失去有力支持,于是换契案在议会的争论,从6月初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才勉强通过。

[1]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页。
[1] 《双清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64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