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黄炎培·“一分精神全为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24 评论:0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隆重开幕。黄炎培代表民建会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太兴奋了,我们这一群人,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要从地球几万万年一部大历史上边,写出一篇意义最伟大最光荣的记录。它的题目,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我们要在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一所新的大厦,已题名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黄炎培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欣然从命。1950年,他的儿子黄大能入京公差时问他:“一生拒不做官,恁地年过70而做起官来了?”黄炎培叙述了周恩来总理向他动员的经过之后,庄重地说:“以往坚拒做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2]

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挑起了侵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以大无畏的气概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自愿行动。黄炎培在积极拥护抗美援朝的同时,又深感出兵之事影响甚大,遂连日与诸民主党派人士商谈,批了一份意见书于10月24日送毛泽东和周恩来参考。虽然黄炎培对战争胜负不无顾虑,但他凭着以往的经历,“对主席睿智而正确的领导,总理沉着而锐敏的处理一切”,却抱有“绝对的信心”,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宣传,贯彻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10月31日,在民建中央召开的常委会上,黄炎培针对工商业人士中一部分人存在的亲美、崇美和恐美思想,指出:“当前的时局,事实证明了美帝的野心正在进一步进逼,我们除了信任政府和毛主席的领导和决策外,各党派无党派的人士,应该负起宣传的任务来协助政府。”“对麻痹的人,要给他们刺激,唤起他们真正的同人民共一次患难,打破他们恐美疑苏的心理,说明人民的中国决不容许有人发国难财。”[3]随着战线捷报不断传来,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黄炎培原先的顾虑尽消,更为钦佩中共中央的大智大勇。在抗美援朝期间,黄炎培不仅多次写信给毛泽东,献计献策,而且通过自己在工商界的地位和影响做了大量支援前线的工作。他积极配合人民政府号召资本家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了推动工商界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民建会专门成立了捐献委员会,黄炎培在百忙之中又亲兼主任,奔走呼吁,启发广大工商界人士的爱国热情。

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中共和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广大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黄炎培收到了许多地主的告状信。由于不明事实真相,他怀着不安的心情向中共和毛泽东转达了这些意见。毛泽东对黄炎培并未加以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从爱护的立场出发,耐心地让事实来修正他的认识。1950年下半年间,毛泽东多次亲笔写信,将各地的土改材料送黄炎培参阅。还介绍当时任中共苏南区委书记的陈丕显与他见面交谈。黄炎培的作风一向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在他初步了解了基层情况之后,决定下乡考察。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和支持,特地致函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和陈丕显,关照黄炎培到了以后“望将全面情况和他详谈”[1]。黄炎培临行前,毛泽东又邀他面谈,告他苏南已土改地区,可择好者、坏者各看一、二处考察之。

1951年1月19日,黄炎培一行离开北京,来到苏南农村。他象四十多年前以《申报》记者身份考察教育一样,不辞辛劳地深入穷乡僻壤,了解第一手情况。当时苏南农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考察团住宿的地方是一间简陋的小土房,同志们为了照顾这位德高望重的七旬老人,让他独自睡屋里唯一的一张木板床,大伙儿露宿屋檐下。黄炎培执意不肯,坚持要大家进屋一块儿睡,还亲自搬来砖块,为同志们搭铺,说要与年轻人打成一片!经过半个多月的实地调查,黄炎培的心里踏实了。回京后亲自写了《访察苏南土改报告》,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考察结果。他在报告中开宗明义即肯定“我们访察到的苏南土改,认为基本上是办得好的,好在哪里?农民站起来了”。他还分析了土改办理好的因素在于:一是“土改之前,生产救灾”,“取得人民信仰”;二是“土改以前的准备,是充分的”。同时,又坦率而诚恳地指出:“苏南土改不是没有问题”,因此,“‘有领导的放手发动群众’,我们应认定这是一句名言”。黄炎培的报告呈送毛泽东和周恩来后,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

黄炎培在考察土改的同时也顺便了解了镇反运动的情况。1950年10月,中共中央鉴于抗美援朝期间匪特猖狂横行,强调镇压反革命须实行“稳、准、狠”的方针。黄炎培认为,镇压反革命这严厉的趋向,由于客观条件的要求,是合乎需要的。但需要将法令当作处理一切的根据,尤其要注意一个“准”字,并提出镇反工作已经是相当彻底了,今后不需要更严厉了。毛泽东收到黄炎培的意见后,即送去纠正宽大无边的情况两份,说明:“对匪首、恶霸、特务(重要的)必须采取坚决镇压的政策,群众才能翻身,人民政权才能巩固。”同时又汲取了黄炎培的一部分正确意见说:“如同宽大应有边,镇压也应有边,无边是不对的。已经解决了问题,群众已经满意的地区,即不应再杀人了。”[1] 次日黄炎培即回信,表示主席的指示十分正确,并就如何实现“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和“ 稳、准、狠”的政策,进一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认为“一面需重视群众的主张,一面仍需范之以法”。不久,中共中央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镇反工作中采取适当收缩和更加谨慎的方针,纠正新出现的“左”的偏向。

1953年底,国家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到1955年春,不少地方出现了“闹粮”风潮。黄炎培闻讯后忧心忡忡,在三四月间数度致函毛泽东,反映粮食问题非常严重,面积太广,民间大有怨声。4月 26日,他又给陈云写信。为了详察实情,黄炎培趁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分赴各地视察的机会,再度南下。临行前,毛泽东致函黄炎培,嘱咐,“先生此去下乡考查,望注意用全面分析方法”[2]。6月2日至20日,黄炎培先后考察了无锡、苏州、镇江等地,听取了当地负责同志的汇报,并直接向农民了解情况,发现闹粮的原因远非起先估计的那么单纯,既有真正缺粮者,也有不缺叫缺的,甚至其中有地主、富农和反革命分子在故意捣乱,而实际真正缺粮的农户只不过占5%左右。他还欣喜地看到,各地农民的生产情绪是非常的热烈,对统购统销政策都异口同声地一致称好。经过视察,黄炎培内心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自感“归时的心情比去时是增加些乐观的”。回到北京后,他亲自整理了一份《江苏视察报告》呈送毛泽东,并主动作了诚恳的检讨,说前一阶段自己对缺粮情况的看法,“今天觉得是错误的了”,“今天我必须吸取这次经验教训,努力学习全面分析,随时准备纠正过去的错误看法,但我还是知无不言,我认为是应该这样做的”。

[1] 《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329页。
[2] 黄大能:《怀念吾父黄炎培》,《八十年来》第165页。
[3] 《民讯》第5期,1950年11月。
[1]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91页。
[1]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03页。
[2]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95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2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