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何香凝·抗战全面爆发之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14 评论:0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大举武装进攻中国。全国人民纷纷奋起抗敌,何香凝立即投入发动妇女参加救护、慰劳的组织工作。经过紧张的筹备,7月22日,由她组织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在上海成立,她亲任常务理事会主席。她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的男子,有许多都在前线流血受伤,为了要对得起我国光荣的历史、我们的祖宗,以及和男子们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来”,我们要“一心一德,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而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时候了。”[3] 为了培养救护人才,她在上海举办了妇女救护慰劳工作训练班,两个月内训练了两千余人,分派到前后方医院和部队服务。这时,她虽然身体不适,但为了抗战,仍“以抱病的身体,精神百倍的参加抗战工作。虽然病在床上,却每天拿着电话筒,指挥工作,忘记了疾病,忘记了疲劳,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了抗战。”[4] 不久,她还把上海妇女慰劳会改名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在她的领导下,上海分会的骨干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黄定慧是征募能手,抱着何香凝的画册出去就能募到几千元;李秋君是出名的女画家,她有钱必出,非常慷慨;罗叔章搞救济难民和宣传教育工作;许广平和廖梦醒不声不响地在何家挑重担子……大家同心协力,把上海的救护、慰劳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使无数的家庭妇女都纷纷参加到抗敌救国的行列中来。

当时,白天送慰劳品到前线去,目标大,容易遭敌机袭击。何香凝就指示妇女们每天天黑出发,把慰劳品送到前线交给军队。她自己也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带领外孙女到前线劳军访问胡兰畦记录(1984年6月),更多的是派胡兰畦代表她到火线上去慰问。当她得知驻在湖南的第十八军军纪差时,便派胡兰畦代表她带着药品、慰劳品赶去慰问,使十八军的官兵受到很大鼓舞。一向崇敬何香凝的十八军军长罗卓英代表全军写信给她表示感谢,并保证一定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增强战斗力,不打败日寇决不下战场[1]

还在金秋送爽的季节,何香凝就关心前方抗敌将士的御寒问题,发起了缝棉衣运动。短短一个月时间,便募捐得五十多万件,解决了战时冬衣之急需。她曾热情赋诗:

前者牺牲后者师,

家家儿女送寒衣;

感君勇敢沙场去,

 留得忠名万古垂。[2]

9月,为了给抗日将士筹集更多的冬衣,何香凝还致函在外地的朱家骅夫人,嘱她“倘能在贵地组织妇女缝纫团为我将士缝制棉衣、棉裤、棉被及鞋袜等项,组织烹饪队,为我将士制造干粮等等,输送前方,实为目前必须之任务。望夫人登高一呼,则贵省妇女必能群起响应也。”[3]

根据前线抗日部队的要求,何香凝准备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到前线军队中去服务。消息传出,应征的人很多,几乎全是上海的进步女工。其中有一半是共青团员。战地服务团组成后,何香凝语重心长地对她们说:“到前方去是为国尽忠,要克服个人感情,决不能在军队中谈恋爱。”战地服务团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她们活跃在抗日烽火线上整整三年,冒着敌军的炮火,出生入死为抗战服务,深受抗日官兵的欢迎,是所有战地服务团中坚持最久、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成绩最显著的一个服务团。

1938年1月初,因日伪活动猖獗,何香凝离开上海前往香港。1938年上半年,她在香港不断著文,既对国民党政府的某些进步给予肯定,又对国民党当局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提出尖锐的批评。1月,她发表《回复十三年精神》一文,指出:“我们国民党员,应该要复‘古’。……应该回复民十三年武力与人民去结合的革命精神,将喜欢拿指挥刀,畏惧民众的恶习一笔勾销,还我爱护民众动员民众一切依靠民众的本来面目。”[1] 如何发动群众呢?她提出了两条:一是政治上要民主,停止任何党派的斗争,全国人民精诚团结。二是要确实改善民生,如救济难民、抚慰流亡、取消苛捐杂税等等。她的这些建议,切中时弊,找到了国民党的病症所在。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她在3月发表文章指出,妥协、投降是没有出路的,要“使中华民族复兴唯一途径的抗战能够坚持到底,持续到最后胜利”。她还谆谆告诫人们:“免得被汉奸们中途断送,被亲日派所出卖。”[2]

6月,宋庆龄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何香凝鼎力相助,担任中央委员。此时,她虽年已六旬,且身体多病,但仍然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如经常致函致电海外侨胞,要求援助国内抗战。据当时旅居英国的陆晶清回忆,她就收到“何先生从香港寄来的信,信中指示两点:1. 积极组织力量,宣传中国全面开展反侵略战争不仅为自救,也为保卫世界和平,争取外国人的同情支援。2. 对华侨的宣传,斟酌情况,可用何先生的名义,要求华侨发扬传统的爱国热忱,关心和拥护抗日战争,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战争。希望每一个华侨做‘黄帝子孙应该做到的事’。”[3] 陆晶清遂以何香凝的名义募款,来捐款的人很多。因为何香凝在海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只要提起“廖夫人”,老一辈的华侨都表示高度的崇敬,旅英侨胞纷纷把现金和药品、医疗器械、通讯设备、罐头食品等各种物资,有的甚至把自己身上穿的冬衣脱下来,把自己床上用的毛毯抽出来,送到全英援华总会,然后运到香港。各地的物资运到香港后,何香凝又亲自组织包装、运输,将其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了表彰何香凝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邓颖超专程到香港探望她和宋庆龄。她为此十分感动,工作更加勤奋了。

9月,她发起扩大征募寒衣运动,继续为前线将士筹集物资。10月,广州沦陷,大批难民从广州等地逃亡到深圳,她于11月亲自前往深圳慰问。在深圳一座里外聚集着有成百上千难民的祠堂里,她向那些贫病交加、等候救济的骨肉同胞问候,给患病的老人喂水喂粥,把带来的干粮、水果分发给大家,感动得人们拉着她的手,扯着她的衣襟边哭边道谢,她自己也落了泪。为了尽快使流离失所的难民们得到安置,她和几位主持救济会事务的人在路边开了个小会,研究紧急措施,决定:1. 从速解决难民住的问题。除了与附近的农家商量借出房子收容外,设法搭一些帐篷供难民遮风挡雨。2. 解决难民吃的问题。组织力量,多设临时炉灶,烧煮开水、米粥供应;并开展募集食物活动。3. 立即成立医务站,为难民治病防病。

何香凝爱国情深,对叛国投敌的汉奸、卖国贼深恶痛绝。1938年12月,汪精卫发出“艳电”,公开叛变投敌。两天之后,何香凝就在香港《星岛日报》上发表《斥汪精卫》一文,愤怒谴责汪精卫“不特民族气味全无,连做人的良心都已丧尽”。她指出,汪精卫在“艳电”里所说的所谓“防共”就是灭华,“共同防共,实际上就是请人灭华而已。”[1] 接着,她又叫人把陈公博找来,告诫其不可作此种罪恶勾当。她的厉色严词使陈氏再也不敢来见她的面了[2]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政策重点从对外转向对内,制定了一整套“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具体政策。此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各地不断制造摩擦,掀起了一股股反共逆流,国共两党的合作,面临再次破裂的危险。对于时局的恶化,何香凝忧心如焚。她在致力于募集物资支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同时,陆续发表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保卫胜利的条件》等多篇文章,呼吁国共两党真诚合作,团结抗战。在上海八一三事变一周年之际,她发表了《纪念八一三再斥汪兆铭》一文,剖析汪精卫从声势赫赫的国民党副总裁沦为汉奸的教训,揭露国民党政策的腐败,强调必须唤起民众,实行民主,“实行三大政策,本着总理的精神迈进”,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

1941年1月4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14日,何香凝和宋庆龄等致函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在痛斥其违背孙中山遗训,惨杀我同胞的罪行之后,要求:“撤消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种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3]18日,她又与宋庆龄等电斥蒋介石,指出:“今后必须绝对停止以武力攻击共产党,必须停止弹压共产党的行动。”[4] 稍后,她为《华商报》题词:“团结抗战,抗战必胜,真诚合作,建国必成”。表达了她渴望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挽救民族危亡的诚挚愿望。同年夏、秋,她连续发表《改组国民党的前后回忆》、《忆总理蒙难》和《实现总理三大政策》等多篇回忆文章,缅怀孙中山革命道路的崎岖坎坷,以及孙中山制定“三大政策”的艰难,启发人们尤其是国民党人为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而斗争。

1941年底,香港沦陷。次年初,何香凝离开香港,经海丰、兴宁、韶关,于7月间到达桂林。她原拟取道桂林去重庆,已托友人在重庆租好了房子。但5月间廖承志在韶关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蒋介石怕她到重庆后找他算账,便尽力拦阻。当何香凝来到桂林机场准备登机飞渝时,蒋介石派人以“重庆有飞机轰炸”为由,不让她上飞机。因此,她只好留在桂林,同儿媳、孙子、孙女一起,住在城郊的观音山麓。她和儿媳在山上辟了一个很小的农场,养鸡种菜,自食其力,间或卖些字画维持生活。她那时身体虚弱,深居简出,但碰到民主人士集会,却总要挣扎着去参加。据李任仁回忆:“有一次桂林的民主人士集会,会后聚餐,预备一张纸,大家写点纪念的话,香凝老人写的是:‘坚决实行三大政策,每饭不忘。’”[1] 日军占领衡阳后,桂林掀起群众性的献金捐款活动,慰劳前方将士。何香凝积极参加了书画义卖、街头献金、劝捐游行等活动。后来,她搬到桂林木龙洞旁居住。这个地方右边是山洞,后面是小河,她买了一条小艇放在河旁,碰到敌机轰炸时,便漂泊在漓江上。

何香凝在桂林生活虽然清苦,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蒋介石后来出于某种需要,派人给她送来了一封信请她去重庆,还捎来100万元的路费。何香凝接过信封,仿唐伯虎“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诗句,在信封上批了两句诗:“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便原封交来人退回了。为了不被要挟,她拒绝到重庆去,并在给女儿梦醒的信中说:“因时局如斯……重庆方面,若十三年国民党之政策实现,我当来渝,否则饿死亦听其自然而矣。”[2]1944年9月初,因日军进逼桂柳,她乘木船沿漓江东下,经阳朔、平乐、昭平,到了八步。流亡途中,她仍然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据刘嘉伟回忆:1945年农历五月初五,八步举行诗人节集会,她在会上朗诵了“诗人流放楚江皋,丹心如火□□□,中华儿女多英杰,收复河山返故都”四句诗,勉励大家要学习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失地。那天,她还将她的两幅画捐出来义卖,资助抗日[1]

何香凝在八步一直住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2月初,她才乘船经梧州到了广州。

[3] 何香凝:《在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双清文集)(下卷)第229页。
[4] 曹国智:《何香凝先生与中国妇女运动》第11页。
[1] 胡兰畦:《回忆何香凝先生》,《回忆与怀念》第198页。
[2] 何香凝;《赠前线将士》,《双清文集》(下卷)第244页。
[3] 何香凝:《复朱家骅夫人等函》,《双清文集》(下卷)第243页。
[1] 何香凝:《回复十三年精神》,《双清文集》(下卷)第253页。
[2] 何香凝:《纪念“三八”节》,《双清文集》(下卷)第258页。
[3] 陆晶清:《在何香凝先生身边》,《回忆与怀念》第215页。
[1] 何香凝:《斥汪精卫》,1939年1月1日香港《星岛日报》。
[2] 陈此生:《革命母亲何香凝先生》,1945年初广西黄姚版《广西日报》。
[3] 《与宋庆龄等致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函》,《双清文集》(下卷)第30页。
[4] 《为“皖南事变”电斥蒋介石》,《双清文集》(下卷)第355页。
[1] 李任仁:《香凝老人在桂二三事》,1962年11月8日《广西日报》。
[2] 屈原件藏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1] 刘嘉伟:《抗战时期何香凝在广西》,油印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