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郭沫若·少年时代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73 评论:0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

母亲怀他时,梦见一头小豹子咬住自己左手的虎口,就为他取乳名为文豹。他有两兄两姐,另有一兄两姐夭折,所以母亲又呼他作八儿。上学时按照排行取学名郭开贞,他历来不喜欢这个名字,嫌它有些女性化。所以留学日本时期开始发表新诗作品时,为自己取笔名沫若。大革命失败后,他成为了蒋介石的通缉犯,取名鼎堂。此外还用过大约十个以上的笔名。

郭沫若的母亲不识字,却能背诵一些古诗。年幼的八儿经常跟着母亲吟诵,这不过是一种游戏,却在不经意之间使他受益终身。

4岁半,郭沫若进家塾读书,从《三字经》学起,又有《诗经》、《书经》、《易经》、《周礼》、《千家诗》等课程。白天读经,晚上学诗。在这些只能靠死记硬背的刻板课程之中,唯有《唐诗三百首》能引起他的兴趣,尤其喜欢王维、李白的诗作,却不喜欢杜甫,更不喜欢韩愈。6岁时开始学作对子,7岁学作试贴诗。又学司空图的《诗品》,郭沫若说:“唐人司空表圣的《诗品》读得最早,在五六岁发蒙的时候,我顶喜欢它。我要承认,一直到现在,我的关于诗的见解大体上还是受着它的影响的。”[1]

郭沫若早期的诗作散佚很多。保存在他作品集里最早的诗,是13岁时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茶溪》:

闲钓茶溪水,临风送我诗。

钓竿含了去,不识是何鱼?

清朝废止科举制度前后,兴办了各种学堂。1905年,郭沫若以优异成绩考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堂,两年后又升入嘉定府中学堂。这些新式学校在教新课程时错误百出,能把日本说成在中国的南边,而对学生的管理依然是旧式的专制。学校的不良环境,使郭沫若感到苦闷。在这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自己通读了《史记》,很喜欢司马迁的笔调,尤其喜欢书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和《魏公子列传》等篇,对他后来的著述有很大影响。他还看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林纾译的外国小说,读了一些中国古籍,尤喜读《庄子》。

1908年,16岁的郭沫若患了一场伤寒病,并发中耳炎,留下了双耳重听的后遗症,造成了终生的缺憾。

1910年,郭沫若到成都插入四川省立高等分设中学堂丙班。这时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天津发生的国会请愿风潮,不久就波及四川。他作为丙班的代表,参加了组织学生的请愿活动。学校奉命强迫学生复课,遭到同学的抵制。学校监督要他带头复课,他说大家都为爱国运动甘愿牺牲自己的学业,我不能做破坏运动的罪魁。他因此受到学校的开除处分。

辛亥革命曾使郭沫若异常欣喜,但不久看到并未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帝国主义仍然在中国横行。他感慨道:

兔走鸟飞又一年,武昌旧事已如烟。

 耽耽群虎犹环视,岌岌醒狮尚倒悬。[1]

郭沫若向往更广阔的世界。“久欲奋飞万里游,茫茫大愿总难售”。[2] 他梦想离开家乡,到上海,到北京,到更远的地方去。

1912年年底,郭沫若用刚学的英语,读懂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首诗。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外国诗,感到异常清新,悟到了诗歌的真实精神。

1913年夏,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到四川招生。郭沫若抱着离开四川的目的,前去应考并被录取。年底到天津报到,看到学校的状况与四川相差无几,感到失望,遂放弃报到,转赴北京,投奔在京任职的大哥。这个贸然的行动使大哥很感意外,下一步该怎么办?再考别的学校,还要在北京等半年多;返回天津军医学校,报到日期已经错过。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郭沫若感到茫然,甚至想返回四川算了,大哥没有同意。

大哥表示支持他去日本投考官费学校。当时中日两国政府有协议,在日本设有四所接收中国学生的官费学校,是很多中国学生追逐的目标,有些人连续考了好几年也没有考上。大哥为他筹集了半年盘费,让他去日本一试。他虽然感到此去前途未卜,也只有下定决心拼命一搏了。

[1] 《序我的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十九卷,第404页。
[1] 《感时》八首之七,《郭沫若少年诗稿》,第73页。
[2] 《寄先夫愚》八首之七,《郭沫若少年诗稿》,第95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3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