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高崇民·在西安事变中立下功劳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19 评论:0

到上海后,他先后结识了著名的爱国人士胡愈之和刚从海外归来的《生活周刊》主笔邹韬奋。特别是经过杜重远的介绍,他又结识了地下党员宋介农(后改名孙达生)。他在《上半生简述》中说:“宋介农年纪虽轻,马列主义很熟,此为我第一次正式见到共产党人。宋为我介绍马列主义小册子看,使我初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应走的政治道路。宋可算我启蒙的老师。”[2]杜重远本是高崇民的挚友,九一八事变后一直积极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如今因《闲话皇帝》一案而身陷囹圄。后来他回忆说:“当时非常痛苦,自己是老国民党员,过去参加国民党是为了救国,而今天眼看着国民党当局背叛了国家,对国民党的信心愈来愈差了。”[3] 在上海,高崇民经常与胡愈之、邹韬奋等进步人士一起研究救国大计,感觉到革命高潮来临的形势,更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胡愈之回忆说:“那时我曾与高崇民同志畅谈过两三次。开始时高还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很不理解,但很快彼此就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了。”[1] 正是在党的教育下,他认清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国民党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他不愿意再跟国民党走了,毅然把国民党党证焚毁,表示坚定跟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

不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在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中,高崇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崇民与张学良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由于他工作干练、品格高尚、刚直不阿、思想进步,在东北颇有名望,并曾多次支持过张学良的爱国进步行动,对张的缺点错误也敢于直言,因而深得张学良的重视,被视为畏友。

1935年10月,高崇民接受了由孙达生转达的党要他去西安促进张杨联合,实行联共抗日的任务。他与孙达生约定,到西安后孙做秘密工作,他做上层工作,互相配合。孙由海路经天津、北平到西安;高由陆路经南京、北平去西安。过南京时,他见了时任东北军驻南京办事处负责人的阎宝航,说明去西安的使命。阎宝航极为赞成。又同高一起回上海与杜重远等讨论工作的具体步骤,逐渐明确了在西北实行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联合,建立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为此,杜重远、阎宝航、高崇民等又联名给张学良写了一封沉痛的信,说明上述意见,由高崇民带往西安。途经北平时,他与地下党负责人王梓木又进一步研究了去西安后的工作。11月下旬,高崇民抵西安,对张学良做了许多思想工作。他在与张的交谈中,首先揭露了蒋介石要东北军“剿共”是搞“一箭双雕”的阴谋,企图使红军和东北军两败俱伤。接着他又说明对共产党只能“联”不能“剿”的道理。他说,共产党是真正革命的党,和张献忠、李自成等绝不相同。由于它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所以“红军到任何地方,都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如鱼得水,按道理是不应该‘剿’的,按力量也‘剿’不完,因为国军不能把老百姓消灭净尽。”[2]最后,他劝张学良权衡轻重、斟酌利益,争取与共产党合作,保存东北军实力,以便将来能够打回老家去,复土还乡,千万不要在内战中把东北军和自己一起毁掉。高崇民对形势的透彻分析和那为朋友披肝沥胆的精神,都对张学良有所触动。张学良请他帮助促进东北军和西北军的联合,消除彼此之间由于国民党特务的挑拨而产生的某些隔阂。高崇民就不辞辛苦地几次会见杨虎城,说明张学良的诚意,希望两军联合起来,共同扭转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走上抗日的道路。杨虎城也欣然赞同,表示服从张的领导。从此,张、杨两人的思想更加接近,增进了两军之间的相互了解。张学良后来曾说,“由于杜重远和高崇民等人的教育,给他指出了前途和出路,使他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1]

高崇民于1936年上半年与栗又文、孙达生合编了一本题名《活路》的小册子,其中他写的《抗日问答》,详述了南京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沦陷的经过;指出由于蒋介石一再退让,纵容暴敌侵略,致使冀东不保,华北政权特殊化,至今仍然坐视东北义勇军的苦战牺牲,三千万同胞横遭涂炭;敬告全国军民,如不急起自卫,亡国灭种即在目前。《问答》还着重批判了“唯武器论”、“长期准备论”和“七日亡国论”等谬论;驳斥了“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揭露了南京政府贪污腐化,文恬武嬉,鱼肉人民,自相残杀,卖国求荣的丑恶面目和爱国志士蒙受冤狱,救亡学生横遭镇压的惨景。《问答》最后提出东北军是东北人民的子弟兵,一定不要辜负全国人民和东北父老复土还乡的期望,而要走上抗日战场,人民群众定会到处以箪食壶浆喜迎王师。这才是我们唯一的一条“活路”。在《活路》小册子中还明确提出了红军、东北军、西北军联合抗日的“三位一体”思想。《抗日问答》在两军中发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被红军总政治部翻印,作为对战士进行政治教育的通俗教材。

《活路》发到东北军和西北军后,被特务发现,国民党再次对高崇民实行通缉。在张学良的帮助下高崇民逃往天津。在天津,南汉宸帮助他继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后来他回忆说:南汉宸是他“学习马列主义的中学教师”[2]

1936年8月,张学良派袁晓轩(以后叛变当了特务),杨虎城派梁蔼然,先后去天津接高崇民回陕西,参加筹划逼蒋抗日大计。西安事变爆发后,高崇民被任命为张、杨两将军的政治参议机构设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并参与起草了张杨联署的关于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著名八项主张。周恩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西安后,高崇民坚决拥护中共关于顾全抗日大局,坚持和平解决的正确方针。卢广绩回忆说:“高崇民同志当时完全同意周恩来先生的看法和主张,并表示一定要按照周先生所说的三位一体,坚持和谈方针,坚持抗日立场,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争取张副司令回来的正确方针。”[1] 叶剑英说:“崇民同志对西安事变是有功的啊!”[2]

[2] 高祟民:《上半生简述》。
[3] 程之平:《高崇民先生在松哈各界和平民主促进会上的讲演》,1946年6月13日《东北日报》。
[1] 胡愈之:《从新生事件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资料》第2集。
[2] 高崇民:《上半生简述》。
[1] 杜毅:《我的爸爸杜重远》,1979年12月12日《文汇报》。
[2] 高存信:《高崇民同志年谱》,《沈阳文史资料》第1辑。
[1] 卢广绩:《回忆高崇民同志》。
[2] 转引自李延禄、栗又文、孙汉超:《可使寸寸折,不做绕指柔》,1979年3月27《人民日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29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