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邓演达·北伐途中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3 评论:0

1926年6月5日,国民政府正式通过了出师北伐案,成立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作为北伐战争的指挥机构,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

邓演达受命后,立即离潮州分校返回广州,着手筹备总政治都。他将原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政治训练部加以改组,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各级人员。总政治部下设秘书长及宣传、组织、总务三科,各科又分设若十股,负责处理各项具体工作,任命孙炳文、郭沫若、季方等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担任秘书长和各科的领导工作,还吸收十几名由省港罢工委员会推荐的青年工人到部里工作。李宗仁回忆说,邓演达“极左倾,其左右也悉为左倾共产分子。”[3] 总政治部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目标并充满革命朝气的机构,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政治部成立后,马上进行北伐的各项准备工作,邓演达更是废寝忘食,全力以赴。他召集各军、师政治部主任会议,商讨政治工作计划;制定宣传大纲,把“实行三民主义”、“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铲除贪官污吏”等作为宣传工作的基本口号;了解各部队的政治工作情况,配备得力的政治工作人员,加强各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指导和检查总政治部各项工作的进行情况,等等。对于邓演达在这期间的表现,李宗仁曾回忆道:“邓氏生活刻苦,精力过人,每日工作十余小时无倦容。他对革命工作的狂热,几乎到失常的程度。”他“为人极正派,是非之心极为强烈,他任事和待人实是可钦可敬的。”[1]

北伐军出发前夕,邓演达对总政治部工作人员一再进行动员,反复强调这次北伐战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唤起广大工农群众起来解除痛苦,打倒反动军阀,铲除害国殃民的祸根。他还针对革命队伍内部存在个人独裁的倾向,提醒大家注意“防止我们自己造成军阀的趋向”[2]。邓演达十分重视动员群众支援北伐。7月12日,他应邀出席由广州工人代表会召集的各工会代表会议,并在会上作政治报告,阐述北伐的意义,以及北伐战争同工人群众的关系等等。到会代表听了他的报告之后,“当即通过政治报告决议案”,表示拥护北伐。会议接着还具体讨论了关于组织运输队支援北伐等问题,“会场空气非常热烈慷慨,决定组织北伐运输委员会以主持其事。”[3]

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后,陆续开往北伐前线。总政治部成立一个宣传大队,沿途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还组织了许多宣传鼓动小组分派到北伐部队的各个团去,激励官兵们勇敢作战。蒋介石所控制的第一军,开始不愿政工人员插手,但不少人在半途开小差, 吸鸦片、抢劫等事不断发生。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只好要求邓演达给第一军派出政工人员。邓演达派往第一军第一师的政治工作人员中,就有12名是共产党员[4]

北伐先遣队到衡阳、向长沙挺进时,邓演达先率领总政治部部分人员日夜兼程赶到衡阳,参加军事指挥工作。待政治部全体人员到衡阳后,邓演达当即召集大家开会,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他指出:北伐军即将同敌人接触,艰苦激烈的战斗就要展开,我们政治工作的要点,就是要鼓舞士气,激发他们不怕牺牲,勇敢作战;同时必须发动和组织工农群众,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只有工农群众同革命军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邓演达强调工农群众在北伐战争中的作用,并非偶然。他在这一年写的纪念“五一”节的文章中就曾指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国家,因此中国的革命不仅是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还要反对帝国主义。所以,靠极少数的民主主义者是无法担负起这一重任的,“国民革命之重担不得不落在大多数的痛苦的农民工人的肩上”。他认为工农应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下,与一切赞同革命的人们联合起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1]。在准备出师北伐的繁忙日子里,他仍热情地关怀和支持省港罢工工人的斗争。7月21日,邓演达出席了广州各界群众15万人举行的反对帝国主义、援助省港罢工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军队是要与痛苦的人民结合的,而且要为人民解除痛苦。”他说,我们长期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特别是穷苦的工农同胞受害更深,因此“我们誓必反抗到底”。他还指出:现在国民政府与英国方面正在谈判解决罢工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力量是在我们人民身上”,“我们非努力团结一致,不能得到好的结果”。所以大家“要有决心,更加团结,为党及政府后盾,胜利定是我们的。”[2] 北伐开始后,在紧张的战斗生活里,邓演达仍然关注着省港罢工。他于8月31日致电省港罢工委员会及全体罢工工人,指责英帝对罢工“毫无诚意解决”,鼓励罢工工人继续“努力奋斗,坚持到底”,争取“最后胜利”[3]。邓演达尤为重视发动农民支持北伐。他一再强调,只有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北伐胜利才有保证。

8月11日,北伐军攻占了长沙。当天,邓演达随总司令部抵长沙。次日,邓演达参加了总司令部召开的军事会议,研究制定北伐的第二期战略计划。会议围绕着北伐军下一步的主攻方向问题展开了讨论,决定先集中主要力量攻取武汉,对江西则暂时采取监视的作法。对于如何攻克武汉,会议确定分兵三路,以第四、第七、第八军为中路,作为进攻的主力,其他部队则分别编为左、右两路,掩护和配合中路军共同歼敌。军事会议之后,邓演达召集政治部工作人员开会,具体部署政治工作人员如何配合军事行动,积极做好各项政治宣传工作诸事宜。接着,他与苏联顾问铁罗尼带领政治部先遣队,赶赴前线工作。

北伐军按照长沙会议的部署向北挺进。特别是叶挺独立团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屡立战功,与其他部队互相配合,攻克平江,直下岳州(岳阳)。邓演达为此特致电广州报捷:“(廿一日)我军攻下岳州”,“得枪械子弹无算”[4]。此时,敌军退守通往武汉的门户汀泗桥与贺胜桥。总司令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夺取这两个地方。为了配合部队作战,邓演达派出政治工作人员到前线,加强对部队的宣传鼓动工作。官兵们士气大振,奋勇冲杀,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从8月26日至 8月30日,只用了五天时间,便先后攻占了反动军队扼守的汀泗桥与贺胜桥。

敌人溃败后,退守武昌,紧闭城门,凭着高大的城垣负隅顽抗。8月3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七军主力抵达武昌城下,组织了敢死队爬城。敌人在城墙上疯狂扫射,北伐军伤亡甚大,未能奏效。这一天,邓演达带着铁罗尼等人,不时出入于前沿阵地。敌人炮弹接二连三地从他们头上飞过,但他们却镇静自若。郭沫若后来回忆说,邓演达“照常把颈子昂在右边,把胸脯挺着直堂堂地走。”[1]

9月2日,经前敌总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决定于9月3日凌晨组织大规模的攻城战。由李宗仁任攻城总指挥,陈可钰任副总指挥[2],并分头做好各项攻城准备工作。遵照上述决定,总政治部除了组织政工人员和青年学生分头出发,继续进行宣传工作外,还派出人员再次征集大量梯子、麻绳等物回来,以备攻城使用。3日凌晨3时攻城战斗开始,邓演达“跟着去督战”[3]。但因敌人设防坚固,且已有准备,而北伐军又欠缺精良武器及攻城工具,故攻城再告失败。

9月5日凌晨,北伐军又发动了一次攻城。邓演达仍亲自到前沿督战。由叶挺独立团挑选战士组成的敢死队员英勇地冲到城下,攀登城墙。敌人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炮火堵击。我敢死队员寡不敌众,相继壮烈牺牲。此时,邓演达正骑着一匹马,在前沿督战,突然一颗子弹打过来,恰巧打中了马的脑壳。“那子弹从邓主任(即邓演达)的左胁下穿过,军服的袖子打穿了一个洞。人没有受伤,马是顿时倒了。”在这危险时刻,邓演达毫不畏缩,和苏联顾问铁罗尼、翻译纪德甫等隐蔽在长春观旁边一堵墙后面,用驳壳枪向城上敌人射击。敌人的枪弹象雨点般打过来,纪德甫不幸中弹,倒在邓演达身旁,壮烈牺牲了。邓演达忍受着内心的悲痛,立即令人将纪德甫遗体抬回去,自己仍继续坚守在阵地上。他写了一张纸条让卫兵带给政治部宣传科长郭沫若说:“德甫同志于今晨七时阵亡于宾阳门外长春观内,哀痛至极,后事望兄从厚料理。”[4] 次日,政治部全体人员在阵地上为纪德甫的壮烈牺牲举行了追悼会,邓演达在会上致悼词,报告纪德甫阵亡经过,激励大家要为烈士报仇,战斗到底。

10月9日晚,北伐军再次向武昌发动进攻。叶挺独立团的将士们首先由中和门冲入城内,唐总指挥和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也从中和门旁边爬墙过去,向黄鹤楼前进。守敌纷纷投降或被缴械,北伐军胜利地夺取了武昌城。邓演达当即将捷报电告广州国民政府[1]

当天,汉口十万群众正集会纪念“双十节”,攻克武昌的捷报传来,群众更为振奋,口号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晚上,邓演达和铁罗尼返回汉口总政治部途中,看到无数群众仍聚集在街头为北伐取得伟大胜利而狂欢的动人情景。铁罗尼不禁赞叹说,这种场面,“在莫斯科以外是不能够看见的”[2],邓演达更是兴奋异常,他满怀信心地迎接着新的战斗的到来。

[3] 《李宗仁回忆录》(上),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 陈卓凡:《我所知道的邓演达》,载《广东文史资料》第22辑。
[2] 陈卓凡:《我所知道的邓演达》,载《广东文史资料》第22辑。
[3] 1926年7月13日《工人之路》。
[4] 《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 《今年“五一”节之意义》(1926年5月1日),载《邓演达文集》。
[2] 1926年7月23日,《工人之路》。
[3] 1926年9月14日,《工人之路》。
[4] 1926年8月25日《工人之路》。
[1] 郭沫若:《北伐途次》。
[2] 郭沫若:《北伐途次》。
[3] 《北伐战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4] 郭沫若:《北伐途次》。
[1] 1926年10月13日《工人之路》。
[2] 郭沫若:《北伐途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25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邓初民
下一篇:邓演达·第三条道路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