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楚图南·投身革命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37 评论:0

楚图南,1899年8月28日( 农历七月二十三日) 出生在云南省文山县( 原称开化,后废府置县更名为文山) 一个几代书香但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相传祖籍陕西,明代洪武时先祖随军入滇。祖父盛毓兰,是文山地区知名的塾师,颇重家教,深为乡人尊崇,因积劳早逝。父素盛福祥,因见先祖盛、楚两姓并列同用,为嗣先祖楚姓,更名为楚宝,( 字晓棠)。父亲自幼豪爽仗义,乡里强人对他皆敬而远之。后来在母亲规劝下,闭户苦读并应童试夺魁。他早年不满清政府无能腐败,丧权辱国。立志以学识图富国强民之路。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离乡赴昆明。涉薪学,始笃信康、梁改良学说,后服膺孙中山民主、民族学说。辛亥革命后,更以开发民智为己任,与友人在昆明创办《云南旬报》宣传新知,反对袁世凯复辞帝制,主张共和。云南成立护国军后,曾加入蔡锷第一军入川。父亲的人生选择和理想追求,对楚图南涉世之初的发蒙产生很大影响。

1905年楚图南六岁时,母李氏病逝。父亲长年在外谋生,童年失恃的楚图南只得依附亲属,先在一家私塾陪读,后入文山一所新办小学读书。1913年,楚图南怀揣一位亲戚送给他的几个银毫子,离开文山,远去昆明寻找父亲,继续求学。

楚图南天资聪颖好强,到昆明后先就读于兴华小学,后考入昆明联合中学。昆明联合中学是一所由云南11个县筹资联合在昆明开办的学校,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在当时的昆明堪称一流。该校主要培养省内边远县份的优秀学子。规定年考成绩前三名的学生可以免交下一年的学费。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以及他争强图进的性格,楚图南连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令众学子眼热的殊荣,受到校方以至省内高层人士的注目和蜘曲。课余时间,他还找些誊写文稿工作,以取得一些额外的微薄收入补贴生活或购书之用。

1919年前后.随着北京出版的一些刊物杂志传入昆明,学生中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日盛。更有许多学生自发组织读书会,学习和研究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图变革、求发展的思潮在当时昆明学界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后,昆明的中学生也走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并到日本在昆明的一家大商行“保田洋行”门前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凭着一股爱国热情。楚图南积极参加了这些活动,并在《云南旬报》发表了一些爱国文章。

1919年夏,楚图南在昆明省立联合中学毕业后,顺利通过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的预考,取得了云南省教育厅官费资助的初步资格。楚图南父亲坚决支持他进京求学,并多方为儿子筹措路费。当时昆明一位家业殷实的老者得知此情后,立即慷慨解囊,拿出60块大洋资助楚图南北上应试。楚图南从昆明出发,经越南海防,乘船转道香港到上海,继由上海北上。待赶到天津时,所带盘缠全部用完,行程难继。多亏下榻的一家小客栈老板同情他的境遇,不仅免收住宿费,还借给他三块大洋,这才辗转赶到北京。由于行程路遥,在天津耽搁,到京后,原拟报考的高师英语复试已经结束。楚图南凭藉扎实的基础,经过几天重点复习,参加了史地部的复试,并顺利被录取。

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筹划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并带来了一些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书刊,高师工学会由此分到一些书刊,于是,立刻组织成员翻译学习。楚图南开始得以初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理论。

经许兴凯介绍,1921年楚图南结识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1922年春,楚图南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来到北京开展革命活动,并参与指导北方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楚图南等高师青年团组织的负责人曾向蔡报告了该校团组织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并接受开展宣传活动的指示。

随后,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协助下,楚图南等人创办了一份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小报,取名《劳动文化》。每期小报出版后,楚图南即送给李大钊,聆听李大钊对改进文章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李大钊对该报给予积极评价,并曾于1923年初,介绍两位自莫斯科回国途经北京的日本共产党员与楚图南等座谈。《劳动文化》是一份不定期的八开本铅印小报,共出版了四期,为该报撰稿的有蔡和森、向警予、施复亮、许兴凯等人。创办《劳动文化》对开阔楚图南的政治视野产生了积极作用。例如,蔡和森为该报撰文,介绍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领导、组织“工学互助会”经验,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走俄国工人阶级道路,发动劳工运动的观点。施复亮用“一知”笔名在小报上介绍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发展之路。此后,楚图南在与许兴凯等人创办的《教育新刊》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中国教育现状,认为“命令不能出国门”的中央政府只会下命令压制学潮,无力振兴中国的教育,惟李达、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脱离金钱臭味”,“一洗数千年来中外教育界之污点与耻辱”[1]。中国应创造劳动阶级所需的新文化,高唱“劳动神圣”赞歌,“突破黑暗,创造我们的新理想[2],“联合起来,作武力革命,推倒这个旧社会的死尸,建设未来的新中国”。[3]

1923年,北京区党组织机关被敌人注意,被迫紧急转移。为躲避反动军阀的追捕,蔡和森只身一人来到高师,楚图南立即把他安置在编辑《劳动文化》小报的房间里,白天紧闭窗户,房门反锁,到深夜送去当天的报纸和一些刊物以及面包等一类的食物。期间,楚图南几次受蔡和森的委托到北方区党组织机关探听消息,并按照蔡给他的地址,通过接头暗号与宣武区冰窖胡同一所宅院内的“女佣人”取得了联系。后来他才得知,那个“女佣人”即是向警予。

在高师学习期间,楚图南勤奋读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1920年至1923年,他先后在《教育声》杂志上发表了《云南职业教育商榷》、《心理学上人性善恶之研究》、《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教育之目的与原理》、《应用心理学述论》、《释劳动》、《美学新论》等文章,在《史地丛刊》上发表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习俗、语言文学的考察报告》、《云南土人状况》等论文。1923年春,楚图南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北京高师的学业,到安徽省阜阳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实习。临行前,根据李大钊意见,他广泛接触青年学生,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进行革命宣传,赢得了当地学人的信任和尊重,结了不少朋友。同时,他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当地人民因水患和军阀混战生活困难、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勤劳、性格强悍、风气纯朴的民情有了深刻的了解。

1923年底,完成了在阜阳教学实习的楚图南回到北京,领到了高师颁发的毕业文凭。楚图南和北大毕业的陈小航(罗稷南)结伴于 1924年初回到昆明,在省立一中担任教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潮流推动下,昆明的形势同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和青年运动得到了很大发展。回到昆明后,楚图南除在省立一中任职外,还到省立昆华女中和省立成德中学兼课,结识了一大批学生。他根据党的指示,介绍进步书刊,开展社会调查,团结进步学生,组织读书会,与学生共同研讨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和经验。

1924年6月,楚图南撰写了题为《师范生服务问题》一文,指出:现在的师范教育,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但改革“必须在新社会组织成功之后始能实现,绝不是现社会制度下所能做到的”,他主张,新师范教育,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学识;要以人格的感化打破条文整缚,让学生如其所愿读古今中外各种名作,予学生陶冶性情和修养人格的机会;教师应视教育工作为“服务人类”的神圣事业,师范教育应“先教他们以怎样做人,然后才教他们以怎样教人。”[1]

[1] 《湖南自修大学之使命》,《教育新刊》第二号,1922年12月24日。
[2] 《劳动教育与未来文化》,《教育新刊》第7—9期,1923年1月28日、2月2日、2月4日。
[3] 《单纯的教育改造社会论者可以觉醒了》,《教育新刊》第11期,1923年3月4日。
[1] 《师范生服务问题》,《楚图南著译选集》第406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2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