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程潜王文珍·投笔从戎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9 评论:0

地处湖南东部交通要冲的醴陵县( 今醴陵市),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特别是近代以来,“位至将官者数百余人”[1],程潜就是其中的一个。

1882年3月31日( 清光绪八年二月十三日),程潜出生在醴陵县北乡长连冲( 现官庄乡) 一户世代以耕种为业的农民家里。祖父程兰林,祖母王氏。父亲程若凤,母亲钟氏,都以农耕为业。程潜在兄弟姐妹五人中最小。父母请人为他取名月如,字颂云。

程家虽经历代开荒拓土,历尽艰辛,到父亲程若凤时,仅继承祖业梯田6亩和少许山林,终岁勤劳耕作,才勉强维持一家温饱。因家中没有知书识字之人,常受人欺骗,亏损不少。因此,他决定省吃俭用,送子上学。先后将程潜两个哥哥送去读书,后来,他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小儿子程潜身上。

1891年,程潜9岁到同宗前辈程寿峰处启蒙。他思维敏捷,天资聪颖,所学诗文,每读几遍,便能背诵自如。1896年11月,他又到湘潭拜赵璧为师。他朝夕苦读,对于经史子集,沿波导源,因枝振叶,颇得门径,进步很快。他曾作一日记,说读书不能一味泥古。古时情状不同于今,泥古者绝不能致用,但不能反古,今日一切事物皆由古演进而来,反古者,如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不能有成。他的这一见解,深得老师赞许,并在经馆传观。1898年开始作五言古诗,自此一生酷爱五言古诗。

1898年春,发生戊戌变法。血气方刚的程潜深受鼓舞,他对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和谭嗣同、唐才常创办的《湘报》兴趣很浓,爱不释手,从中受到莫大的启迪,懂得了许多救国救民的道理。不久,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办法。6月,程潜赴长沙应试,考中秀才,但是,两个月后,为时百日的戊戌变法失败,当他得知谭嗣同等维新志士被斩首示众以后,心情十分沉痛,同时对这些仁人志士以死报国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推崇备至,用毛笔端端正正地写下谭嗣同临刑绝命词,以为楷模,立志效法[2]

1899年2月,程潜进入长沙城南书院就读。次年2月考取岳麓书院正课生。岳麓书院为闻名全国的“江南四大书院”之首。湖南多数学子由此中举进入仕途。时任山长的王先谦,进士出身,是岳麓书院学术成就最大的一届山长。享有“长沙阁学,季清巨儒,著书满家,门庭广大”之赞誉[1]。他虽在对待变法维新上思想保守,立场顽固,但在对外反对妥协,鞭笞入侵者方面,却立场坚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倡导下,岳麓书院学子都以天下为己任,崇尚“经世致用”和尚武精神,这使程潜的思想与志趣发生了巨变,忧国忧民之心愈强。他对老师曹毅亭说:“鉴于甲午战败,戊戌政变,庚子动乱的事件接踵而来,中国大势日就危亡,非有一种大变革,不足以振起人心,而谋挽救。”[2]

1902年,程潜决心投笔从戎,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他曾在《我的志向》日记中写道:“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后,备受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辱莫辱于英法进攻广州之役,耻莫耻于英法攻陷塘沽之役,痛莫痛于甲申之战,惨莫惨于甲午中日之战……列强瓜分中国之祸,痛切燃眉……我自问:为血气者当然不能忍视。外侮如此其极应当准备有以御之;内忧如此其深,应当设法有以平之。……我反复思维,惟有弃文就武,投考武备学堂,前途或无阻碍。从今以后,绝不再习举业,也不应科举,断然结束我十余年研究中国经史及文学的生涯。”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列强侵略中国和对清朝腐败统治的切齿痛恨,洋溢着他立志救国救民的赤子之情。

1903年2月,程潜从醴陵家中返回长沙,准备报考新创办的湖南武备学堂。但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须由各州县选送,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入学。这时,武备学堂的学生已由各县按学额比例申送。他心急如焚,遂上书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鉴于国家外患内忧,纷至沓来,报国心急,愿弃文学武,以尽匹夫之责,绝非希图个人功名利禄,为此突报,请求亲试,送堂学习。”赵尔巽阅完程潜言辞恳切的上书,当即批示:“生之志嘉,不必破章求考。醴陵距省非遥,回籍申送,果能合格,自当录取。”[3] 他随即回县补办申送手续。不久,便以名列第一的成绩被湖南武备学堂录取,于同年5月入学。

学堂的校址设在长沙小吴门外大校场,学生定期三年毕业、所学功课分内外场。内场课有汉文、东文( 日文)、算学、伦理学、军制学、战术学、城垒学、地形学等22门,外场课有体操、马术、步操、炮操、工程等8门。学堂教官系日本士官学校或江南陆师学堂毕业生。学堂总办是留日学生、湖南试用道俞明颐。程潜由于在武备学堂学习刻苦用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年,日俄战争虽然结束,但是沙俄拒不从中国东北地区撤兵,而且企图胁迫清政府同意其永久霸占东北。武备学堂学生以民族利益为重,曾要求缩短学时,提前毕业,训练新军,保家卫国。与此同时,武备学堂学生公推程潜为代表,出席省垣各学堂召开的联席会议,响应留日学生开展的拒俄运动,并创办《俚语日报》,登载消息,进行反日反俄宣传。

1904年,北平总理练兵处令各省督府择优选派武备学生送京考试,派遣赴京留学。程潜等四人由学堂择优报派送京。8月,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1904年10月,他抵达日本东京进入振武学校学习,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天地。反清志士程潜到达东后不久,便结识了黄兴、宋教仁、仇亮等一批从事反清活动的革命学生,特别是与湖南同乡、华兴会组织者黄兴及后来任同盟会湖南支部长的仇亮等过从甚密。常聚集在一起研讨国事,寻求救国真谛。

1904年12月,程潜与留日学生黄兴、宋教仁等100余人组织革命同志会,从事民族革命运动。后来经仇亮介绍,加入了1905年8月孙中山在13本东京创建的中国同盟会,不久,又由仇亮引导,到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人金弥住宅谒见了孙中山。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长谈中,孙中山向他讲述了有关革命的目标和策略,令他肃然起敬,钦佩不已。后来,他回忆说:“自从我亲聆这次教诲以后,一时思想大为开朗,从此衷心服膺三民主义,并心悦诚服地敬佩先生。”[1]

1906年孙中山离开日本后,黄兴代理同盟会总理,鉴于当时形势艰险,会员成份复杂,黄兴嘱咐陆军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不要到同盟会总部去,并在陆军学生同盟会会员中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叫“丈夫团”,以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团员应具有的品德。加入这个组织的就有程潜、李根源、李烈钧、李书诚、赵恒惕、阎锡山等30余人,他们在辛亥革命后均成为军政界的重要人物。

从振武学校毕业后,程潜到姬路野炮兵第十联队入伍一年,1907年3月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1908年12月毕业后。受川督赵尔巽之聘,于次年2月抵达成都,任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二等参谋,参与训练新军。同时受同盟会总部委派,担任了长江上游联络员。

程潜到四川后,即与同盟会会员林修梅、杨瑾等开会,详细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四川的情况,认为要在四川进行革命,就应立个行动纲要,以为守则。他提出四个要点:一、服膺三民主义,始终不渝;二、稳步发展组织;三、切实把握军事实力,应付事变;四、联络一切力量,共策进行。会上共推他主持其事[1]

川督赵尔巽打算编新军为一镇,协统朱庆澜即推荐程潜为筹划处主任,负责草拟计划并购买枪炮器材服装等。1909年11月,程潜与杨瑾、曾广开等赴湖北购买枪炮、器材和服装,乘机联络武昌新军中革命同志,并与群治学社( 文学社前身) 负责人蒋翊武取得联系,“相约各自努力,今后应联络一致,共策进行”。

1910年2月,程潜自武汉到达上海,后又去南京、长沙、醴陵等地。沿途,他得悉广州新军起义、长沙抢米风潮等事件,感到长江中下游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万里云程初发轫”,革命前途,大可乐观。他于6月返回成都后,十分高兴地向四川的同盟会员们介绍了长沙中下游的革命形势,要求大家“向两湖学习”,“与滇、黔联络一气”,加强对中下级官长尤其是士兵的宣传组织工作,同时加紧联络四川会党[2]。大家听了他的汇报和建议,极大地增加了革命的信心和勇气。这年冬,四川陆军第十七镇正式成立,朱庆澜任统制,程潜任正参谋官,即幕僚长。

1911年8月,程潜请假回家奔父丧。9月12日到达长沙,与同盟会员刘斐畅谈湖南保路运动前景,极力赞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彼此预感到革命时机行将成熟,遂互相勖励努力革命工作”。安葬好父亲后,程潜于10月初奉令担任四川首派永平观操员,与广西代表程子楷一道赴北京。途中得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遂决定“立即南下,参加革命,以遂平生之愿”。他由北京转天津乘船赴沪,日夜兼程于11月7日赶到武昌。第二天,他到汉阳司令部拜访黄兴。黄兴十分高兴,任他为炮兵团司令曾继梧的助手。

此时,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武昌首义仅一个月,就有13个省响应。清政府派袁世凯率北洋精锐之师,大举南下,攻占汉口。11月14日,黄兴召集军事会议,多数人主张速战,进攻汉口,程潜则力主利用长江天堑,借助各省响应独立的声威,作防御中的攻势准备,但未被采纳。会议最后决定进攻汉口。

11月17日,他奉命指挥汉阳龟山阵地炮兵。战前,他指挥官兵测定距离,定准标尺,准备炮弹;战斗开始后,他不畏牺牲,亲临前线沉着指挥炮兵作战。由于敌众我寡,革命军反攻汉口失利,27日,汉阳城失陷。他只好指挥汉阳炮兵撤退。汉阳战役后,他接受了黄兴交付的“联络湘省当局,准备一种持久力量”[1] 的任务,同时建议黄兴在孙中山未回国前,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及早赴上海组织军事力量设法攻下南京,作为革命根据地。黄兴采纳了他的建议,旋即离鄂赴沪,不久光复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程潜决心在湖南打开联络工作的局面,继续聚集革命力量。

[1] 《醴陵县志》民国37年。
[2] 程潜:《养复园回忆录》。转引自陈利明著《程潜传》,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1] 《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229页。
[2] 沈文青《辛亥革命前的程潜》,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沈文青:《辛亥革命前的程潜》。
[1] 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名人自述》第一卷第85—86页。
[1] 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载《名人自述》第一卷,第87—88页。
[2] 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载《名人自述》第一卷,第87—88页。
[1] 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载《名人自述》第一卷,第87—88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24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