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周逸群·创建湘鄂西苏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47 评论:0

1929年3月初,鄂西特委为贯彻党的“六大”决议和中央其他指示精神,在江陵沙岗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周逸群等以“六大”决议精神,总结鄂西特委前段工作,作出了进一步“发展群众组织”、“健全地方党部”、“彻底纠正盲动主义、命令主义”,加强对城市工人运动和农村经济斗争的领导等决定[1]。会议还着重研究了发展游击战争的问题,健全了鄂西特委的领导机构,分发了“六大”制定的中国革命的十大政纲和土地政纲。

周逸群十分关心湘鄂边地区的斗争。会后,立即写信给以贺龙为首的湘鄂西前委,向他们传达“六大”决议和特委扩大会议精神,介绍鄂西工作的经验。正渴望得到上级党组织指示的贺龙等,收到周逸群的信后十分高兴。湘鄂西前委和贺龙所部红四军指战员,以“六大”精神鼓舞下,英勇奋战,于1929年上半年创建了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苏区。

三月下旬,蒋桂军阀战争爆发,桂系在湘鄂西地区的大部驻军调到作战前线。根据这一新情况,特委把江陵、石首等地的游击武装编为游击大队,在周逸群直接指挥下,采取“集中指挥,分散游击”的原则,运用从实战中总结的“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的游击战术,出奇制胜,重创敌军,短短15天内就在江陵、监利、石首三县打了21个胜仗,接着又攻占了石首县城,消灭了监利县五处“常练队”,击毙了反动“铲共团”头目李生灿及其参谋长等人,摧毁了洪湖西南地区的反动巢穴,解除了游击队的后顾之忧。周逸群在谈到这支游击队的特点时说,它虽“不如朱毛彭德怀等先有一部分军队作基础”,但“士兵的成分完全是农民自愿军”,“干部多半是由实际工作中训练出来的,所以颇能接近群众”[2]。由于与群众关系密切,群众常自动为游击队解决食宿、救护伤员、站岗放哨、递送情报。游击队依靠群众在荆江两岸,不断打击敌人,壮大自己。不久,就扩编为两个游击大队,下辖五个中队,在机动灵活地消灭地主豪绅武装的同时,还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展农会、工会等群众组织。据1929年4月统计,江陵、石首、监利一带工农会员,共达四万余人。

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游击队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为及时培训骨干,1929年7月末,特委集中了江、监、石、沔、汉(川)五县的80名基层干部,在监利剅口举办训练班。周逸群亲自讲课,并反复向学员宣讲“打仗靠群众,种田靠群众,什么都靠群众”的道理,启发教育学员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周逸群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爱护群众,为学员树立了榜样。有一次他来到训练班后,发了疟疾,房东张再望老大爷望着疾病缠身、冷颤不止的周逸群,心里十分难受,就取出棉衣执意要周逸群穿上。这件棉衣在战斗中丢失,周逸群一直挂在心上。1930年夏,他在监利县朱河镇特地做了一件新棉袄,请警卫员专程送到剅口张大爷手里,并亲自写信表示感谢。周逸群牺牲后,张大爷常常对着这件舍不得穿的棉袄,怀念“周同志”。这件棉袄被他珍重的保存到解放以后。

训练班学员结业后,编入部队,充实了基层领导骨干。这时,游击队正式编为红军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段德昌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大队,人枪约千余,驰骋在洪湖、白露湖、长江与汉水之间。1929年夏天,江、监、石、沔等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区乡红色政权。农民协会、赤卫队、妇女会等组织日益壮大,形成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

湘鄂西苏区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烧毁了地主豪绅的契约,废除了一切地租、高利贷和苛捐杂税,采取了活跃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苏维埃和农民协会的权威日益增高,从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为深入土地革命,彻底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做了充分准备。

周逸群通过一年多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对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认识更为明确,1929年8月,他在向中央写的《鄂西农村工作》的报告中,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在游击队和红军建设方面,报告强调必须接受党的领导。规定“县委负责人得参加军事会议,而县委会议军事负责人亦得参加”,以密切和协调党政军关系。在游击队内部,实行官兵平等,军需账目公开,士兵伙食由士兵代表负责管理等制度,并建立由士兵轮流担任的巡查队,以监督官兵,维护军纪。游击队和红军还注意发扬军事民主,每次作战后,先由指挥员报告战斗经过,再开展互相批评,最后由一人做结论。通过群众性的总结,“增进官兵作战技术”。

在战略战术方面,报告肯定了“集中指挥,分散游击”的原则,指出敌人内部发生冲突时,红军发展是可能的。若在军阀和民团联合“清乡”时,红军发展的可能性就较小了。这时,红军“应采取保存实力的原则,避免与敌人正面的冲突,埋伏在群众之中,看清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后方,使敌疲于奔命,士兵发生动摇,甚至引起兵变”。

在群众工作方面,报告指出:“鄂西游击队的区域没有高山掩护,而且交通便利,敌调遣进攻非常容易,若无群众掩护,则非常危险。当我们初发动时,实在没有好多把握,以为武装发展多了,目标必大,易被敌人包围,其实只要有好的群众基础,组织武装虽多,敌人在军事上亦不易包围”。

在经济工作方面,制定了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允许正当营业,苏维埃政府收取一定的税额,使其有利可图,但反对牟取暴利和放高利贷。监利县汪家桥商人见苏维埃不没收他们的钱财,将信将疑,心情不安地推出代表,表示愿意捐出500元作红军军饷,还深恐红军“嫌少了”。可是,当苏维埃政府负责人拒绝了捐款,诚恳地向他们解释了党对中小商人的政策后,他们“非常满意”。

报告还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

周逸群在这篇报告中总结的创建湘鄂西苏区的经验是正确的,与毛泽东、朱德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是基本一致的。

1929年9月,党中央决定周逸群(化名左应龙)担任湖北省委委员、鄂西特委书记。

洪湖的革命火焰,大大震惊了敌人。1929年秋末,敌人以大于游击队十余倍的兵力,猖狂进攻苏区,富农也趁机反水。鄂西游击总队在周逸群、段德昌指挥下,避敌锋芒,运用“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的战术原则,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同时,改变了过去对敌兵捉一个杀一个的办法,采取了“投降受赏,来去自愿”的政策。在同敌人斗争中,洪湖人民以“刀口对刀口,枪尖对枪尖,有我就无你”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配合红军与敌人进行了浴血奋战。到这年冬季,终于打破了敌人的“会剿”计划。

1929年12月,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推动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周逸群主持召开了鄂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鄂西目前的政治任务与工作方针》,以及农民运动、土地问题、苏维埃组织、职工运动、军事问题、经济问题等12项决议。会议选举了新的特委,周逸群继续担任特委书记。

会后,根据中央指示,鄂西游击总队改编为以段德昌为师长的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下设两个纵队,共约五六千人。

1930年2月,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两个纵队会师于监利县汪家桥。周逸群在会师大会上宣布中央决定,将独立第一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1],军长孙德清(不久因病离职,由邝继勋继任),政委周逸群,并成立了红六军前敌委员会。周逸群等领导红六军整顿了军内党的组织,坚持在纵队设政治部。他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继续发扬政治、经济、军事民主。这支武装没有旧式军队的恶习,阶级觉悟较高,刻苦耐劳,很能接近群众,作战勇猛顽强,善于夜战。“各县的群众几乎无有一处不是欢迎红军的”[1]。群众自觉地为红军准备服装、草鞋,“民众团体常常有酒肉洋钱慰劳”[2]。红六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西革命武装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适应了从游击战到较大规模的游击性运动战转变的需要。

红六军成立后,连战告捷,根据地迅速扩大,迫切需要加强苏区的建设。为此,周逸群和特委于1930年4月,领导召开了鄂西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鄂西五县联县政府,组成了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周逸群任主席。联县政府设秘书处和土地、财经、水利、军事、文化等部,统一领导各县苏维埃的工作。此后,在联县政府所属的石首、潜江县城和藕池、文塔等城镇及大江南北数百里的广大农村内,取消了苛捐杂税,实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开始了减租减息或土地革命,文教卫生工作也相应开展。

在这期间,以周逸群为首的鄂西特委,对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的巴(东)、兴(山)、归(秭归)地区及鄂北、鄂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十分关心,想尽办法向他们传达“六大”的决议及特委指示。根据这些指示,巴兴归县委建立了红军,成立了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后称苏维埃),鄂北、鄂西北部分地区,也建立了革命武装、苏维埃政权或农民协会。

[1] 《鄂西特委给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16日)。
[2] 周逸群:《鄂西农村工作》(1928年8月)。
[1] 《鄂西游击队战争的经过及其现状》(1930年6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22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