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魏野畴·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50 评论:0

魏野畴,原名魏凤标,号明轩,1898年3月8日生于陕西省兴平县板桥乡魏家村。祖父魏兴德、父亲魏焕章和两个叔父都是农民。全家九口人,有土地六十余亩,大都是坡地,一家人终年辛勤劳动,打下的粮食仅可勉强糊口。

野畴不满三岁丧父。祖父母和母亲对他很疼爱,尽管家里经济困难,在他七八岁时,还是把他送进本村私塾里念书。私塾先生康玉堂对野畴也很喜爱,常夸他学习用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1912年冬,野畴同农村姑娘何玉杰结婚。

1913年春,野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1] 三秦公学的教职员中,有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有的曾到国外留过学,他们分别接受过一些民主主义的文化和思想,所以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吸收了若干新的东西。野畴对这些新东西很感兴趣,他刻苦学习,考试常名列前茅。在各门课程中,他尤其是喜爱国文、历史、地理和英语,阅读了不少经史子集和报刊。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张贴在教室内。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逐渐关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1915年5月,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竟然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因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消息传到陕西,野畴义愤填膺,在进步教职员的支持下,同刘天章、杨钟健、李子洲、呼延震东等同学一起,积极地投入了反日反袁的斗争。他们在校内外散发传单、发表演讲,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动,谴责袁世凯丧权辱国的罪行。与此同时,还揭露了袁世凯的爪牙、陕西督军陆建章祸陕的罪行。

1917年春,野畴在中学毕业。恰在这时,他家里分了家。孤儿寡母虽然分得土地22亩,但由于没有劳力耕作,生活更加困难。母亲急切地盼望他找到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亲友也劝他回家乡任教。但野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心想继续升学深造。他说服了母亲和妻子,又取得了亲友、同学的同情和资助,赴北京报考高等院校。

盛暑炎热,野畴从家乡出发。为了节省身上为数不多的铜板,他靠两条腿长途跋涉数百里,到河南省观音堂才搭乘火车到了北京。当时,京都各大学正在招考新生,野畴报考了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四所院校,均因成绩优异而被录取。野畴因家庭经济困难,选定公费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史地部学习。

野畴到北高师上学不久,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

1919年,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野畴积极投入了这一爱国运动,和同学们一起到街头讲演,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贼!”慰问北高师被捕和受伤的同学,鼓励他们坚持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使野畴看到了苦难祖国的希望,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参加北高师进步师生组织的讲演团活动,担任平民学校、夜间补习学校的教学工作,决心献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为了把新文化、新思想及时传播到自己的家乡,1920年初,野畴和北京大学陕籍同学杨钟健、刘天章、李子洲等人一起,整顿了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了《秦钟》月刊。《秦钟》的宗旨是:“(一)唤起陕人自觉心;(二)介绍新知识于陕西;(三)宣布陕西社会状况于外界。”[1] 野畴在《秦钟》第一期上发表了《潼关外之新思潮》一文,明确提出陕西青年要学习新思想,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改造社会。指出“科学的态度就是研究的态度,凡遇着各种现象各种问题,总要问:‘为甚么’?‘这是甚么’?‘要做甚么’?若得不到这些‘甚么’,即不肯赞成或反对‘甚么’。”[2] 严厉批判了把孔子当“圣人”、“男女界限要严”、“以古为好”、“以偏为全”、“以变为不变”等论调。

这年8月27日,孔子诞辰日,陕西省教育厅长郭希仁命令各校师生,一律赴文庙朝拜孔子。省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王授金,拒绝参加朝拜,并号召学生起来学习新文化,反对尊孔读经。对此,郭希仁极端憎恨,将王授金无理免职。这一消息传到北京,野畴等人认为是不能容忍的现象,必须揭发反对。11月中旬,野畴和杨钟健、刘天章、李子洲、刘含初、呼延震东等11名旅京陕籍同学,支持王授金的革命行动,上书郭希仁表示强烈抗议。信中写道:“顷闻九月三十日,北京晨报载,对于陕西女子师范讲演训令一则,不胜骇异……孔子是否当照厅令崇尚,兹不具论。在中华民国法律之下,学术自由,信教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人人皆知,而教厅何能不知,乃竟非法干涉,妄施阻挠,似此藐视国法,贻祸教育,殊属荒唐绝伦,若不设法挽救,遗害何堪设想。同人等认为陕西近年教育,所以日退一日,全由教育厅倒行逆施而致,早应根本解决。所以绝不惜开罪于教厅,而使陕青年永沦于黑暗。先此函达,速将真相据实报告,以减罪戾。否则笔诛所及,名誉扫地,尔时后悔,勿谓言之勿预也。”[1]

1920年冬天,野畴在北京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野畴撰写了长达15万字的《中国近世史》。他在这部书稿中,历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肯定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功绩,歌颂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作用。他论述了研究历史科学的目的和方法。该书第一章导言中说:“我们做历史,并不是为古人留名声、传不朽,是要把人类过去的阴影投到现在,要人们知道他们的现在是怎么来的。既知道现在是怎么样来的,便可预料将来了。”“新历史的目的是:为解释过去,明白现在,指挥将来;不是死记过去的”;“新历史的方法是:各种有关系的科学的原理、材料,来搜集、考鉴、整理、概括他自己的各种材料;就是作历史实验。”该书还倡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要“使人民都参加政治活动,并对于政治有兴味,肯负责”;“使人民都享有均等教育的机会,都得到完满的物质文明,无饥寒的困迫。”[2]

野畴的大学生活,是极其清贫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虽系一所公费学校,但只管吃饭和住宿,书籍、文具、日用品等花费全要自理。他那连温饱也顾不住的家庭,不可能给他什么接济。他就利用课余、假日,为学校制作教具,或搞点翻译,挣来几个钱,又大半买了书。就这样克勤克俭,坚持把大学的课程学完。

[1] 1915年三秦公学与西北大学中学班合并,改称陕西省立第三中学。
[1] 《秦钟》第一期,1920年1月20日出版。
[2] 《秦钟》第一期,1920年1月20日出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21420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