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石德奎个人简介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阅读:181 评论:0

地下斗争显身手

——石德奎传略

石德奎(1923—2015),别名雪晴、百葵,1923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荣昌县,1941年在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于194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万盛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建人,石德奎在万盛这片热土上播撒革命火种,培养进步力量,为以后万盛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秘密开展中共地下党工作

1941—1944年,石德奎就读于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此时,中共重庆地下党人向国灵同志受重庆党组织派遣,在川东师范学校建立党支部,从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石德奎因为思想进步、为人正直,且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被向国灵发展入了党。入党后,石德奎同其他中共地下党员一道根据形势,按照党的指示精神,勤读书广交友,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达到了保存自己、积蓄力量、团结群众和孤立敌人的目的。在广大学生中,石德奎同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秘密组织倾向进步的学生阅读《新华日报》、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以及高尔基和鲁迅等的文学作品;组织南川、荣昌等县在川东师范的学生(包括女子师范学院、渝女师等校的同乡学生)成立同学会、同乡会。开展活动内容主要有:广交朋友,团结互助,刻苦学习,争取优良成绩;编写会刊、墙报,交流学习经验,表扬优秀同学,进行抗日时事宣传,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利用假期回乡办农民识字班,举办球类比赛,进行社会调查,演出抗日话剧,发动群众,抵制反动法西斯式的军事训练等等。当川东师范军事教官陈桓殴打进步学生王志山事件发生时,广大学生群情激愤,石德奎等中共地下党员与他进行说理斗争,并在刊物墙报上进行批判,陈桓因此狼狈出走,学校军训遂告停止。发动群众抗议三青团少数反动分子的暴行,针对学校三青团中少数暴徒殴打老教师侯锡藩,捣毁校门外姓藩的小商店等暴行,发动学生进行了揭露和声讨,迫使学校当局对暴徒作了处分,使三青团在广大学生中日益孤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维护了社会正义,锻炼了石德奎等人的处事和应变能力。

石德奎入党后服从组织领导,严守革命纪律,先后在江津白沙、垫江、巴县等地以教书和经商为掩护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45年春,中共巴县中心县委委员、綦南工委书记李治平在南方局学习结束后返回南川,先后在石墙、简师附小和道南中学任教,从事革命活动。暑假,李治平设法与向国灵接上组织关系,在二人的共同推动下,南川县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当年底,组织安排石德奎从巴县小观乡到南川,经向国灵介绍到简师附小从事教员工作。这一时期,南川县推行蒋介石“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管、教、养、卫”和“勘乱建国”的党化教育,一时间白色恐怖密布,特务密探出没,危机四伏。1946年1月,遵照中共巴县中心县委的决定,中共南川县委员会秘密在南川县文凤乡红鹤嘴召开,李治平担任书记负责县委全面工作,向国灵担任副书记,侧重负责管理直七院、简师校和兼顾农村工作,石德奎担任委员负责办好附小工作。会议分析了国内形势,认为蒋介石和谈是假、内战是真,确定的工作任务是:继续执行“三勤”“三化”的政策,办好学校,巩固工作阵地。教师以川东师范、简师同学为重点,学生以师五、师六、师七班贫苦学生为重点,培养积极分子,发展中共地下党员;在农村以文凤乡为党的活动据点,注意产业工人的教育和培养。县委决定通过研究教学、讨论时事、学习书报、个别交谈、互相谈心等形式向他们宣传马列主义,树立革命的人生观,秘密慎重地发展中共地下党员。

1947年上半年,我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消息传来,石德奎等人精神无比振奋,感觉到光明正在临近。在大好形势鼓舞下,中共南川地下县委为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城市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县委决定全县分区定点迅速开展党的工作。1947年暑假中,南川中共地下党县委决定派石德奎到万盛地区开展党的工作,同时还决定派陈道中(又名陈志明)、罗淑章(又名罗云)两个同志到万盛小学当教员,协助石德奎开展工作。万盛当时是隶属南川县的一个乡,地处川黔两省的南川县、桐梓县和綦江县交界处,绕城而过的孝子河能航行木船,下达通往綦江和重庆等地,是川湘公路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且盛产煤焦、矾土、土纸、玻璃,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产业工人,具备开展革命的条件。

组织决定传达给石德奎以后,石德奎立即着手去万盛准备工作。石德奎到万盛的公开身份,是南川县第十区中心小学亦即万盛小学校长。石德奎考虑到:要在万盛站稳脚跟打牢基础,当务之急是解决校长职务,以求名正言顺。当时的南川县政府教育科长张祥书是石德奎川东师范学校的同学,在学校时二人交往密切。石德奎通过张祥书疏通运作,很快就被任命为万盛小学的校长。石德奎到万盛小学就任以后,采纳了积极分子李炳勤的建议,聘请思想进步的穆正君老师为万盛小学教导主任,聘请卢文辉、张壁光、冷永寿和师六班毕业生兰玉贞为教员。为了协调当地上层关系和照顾原有教师,石德奎特意在学校留下两个教员的席位,聘用当地县参议员黄增辉的女儿黄茂华和原有教师张健森。后来,因黄茂华结婚没有到职,改聘了肖雨甘的叔叔肖必潘到学校当教师。这样一来,万盛小学绝大多数人都是中共地下党的自己人或积极分子,同万盛地方势力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在万盛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万盛第一个党支部应运而生

1947年前后,万盛这个地方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是“肖”“黄”两大家族。“肖”即肖谷元、肖雨甘父子。肖谷元为乡代会主席,仁号袍哥掌旗大爷,儿子肖雨甘为乡长;“黄”则是黄增辉,担任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县参议员之职,且是前任万盛小学校长。石德奎清醒地意识到:要在万盛立住脚跟并开展下一步工作,必须处理好与两大家族的关系。基于此,石德奎早在到万盛小学之前,就通过张祥书给黄增辉和肖雨甘写了两封介绍信,请二人对石德奎予以支持。石德奎携带介绍信,先后拜访了黄增辉、肖雨甘。二人对石德奎表示欢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石德奎又去拜访了肖谷元,肖谷元听说石德奎是川东师范学生,且又是仁号袍哥,也表示欢迎和支持。

随后,石德奎以袍哥身份与当地袍哥各堂口头面人物见了面。石德奎了解到:万盛的袍哥各堂口都有一帮自己的兄弟伙,关系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是两派:即“肖”“黄”自成一派,其余则为另一派,“肖”“黄”一派势力较大,另一派则势力较弱。石德奎通过与袍哥各堂口头面人物的接触和拜访同学朋友,初步摸清了万盛各派势力的底细和政治倾向。根据所了解情况分析,黄增辉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孤立打击的对象,他与县城内国民党反动的新派勾结,不仅政治上反动,而且在经济上对贫苦群众发放高利贷,大力盘剥,欺压百姓,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死对头;而肖氏父子则与县城内国民党老派关系密切,肖雨甘虽然是乡长,但兴趣只在经济上,他挖空心思采煤炼焦赚钱发财,在政治上往往缺乏主见,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可以作为拉拢利用的对象。万盛袍哥的头面人物除了少数反动分子以外,多数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统战对象和策反对象,特别是下层一般成员,更是应当团结的朋友和开展工作的对象。同时,万盛还有两支重要的可以依靠的力量:一支是思想比较进步的力量——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教书,有的在外求学,有的失业在家,普遍对国民党反对派黑暗统治非常不满,因而要求政治民主,改变现状。另一支是革命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最可靠的力量,那就是广大工农群众,石德奎初到万盛小学的时候,万盛地区不仅没有党组织,而且共产党员只有他一人。在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里,石德奎认识到: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抓紧对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分配给他们一定的工作,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考验和锻炼,提高思想觉悟,然后把他们发展吸收为党员,壮大党组织的力量。石德奎遵照县委指示,以学校为中心,首先培养发展教师中的积极分子,然后再培养发展校外积极分子。

万盛小学设立在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老街观音殿,当时的名称叫万寿宫初级小学堂,几经更名后取名万盛小学。校舍是由傅家祠堂改建,由于年久失修而变得破烂不堪。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教工煮饭不仅没有厨房,而且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石德奎初到学校,就同大家一起在祠堂的一孤老头那里搭伙煮饭,伙食常常是炒洋芋片和菜稀饭。为了改变教职员工生活,打开工作局面,石德奎想方设法加大校舍改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建起了一间简陋厨房,配备了一名专门煮饭的炊事员,基本解决了教职员工的吃饭问题。

1947年秋季开学以后,石德奎在搞好教学工作以外,还积极开展社会工作:联络学校附近部分工人、农民、小商贩和青年学生,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向他们传播灌输和平、民主的进步思想。在石德奎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万盛的革命力量有了发展。陈道中同志是经胡晓风同志介绍,由南川县委副书记向国灵安排到万盛小学去的。陈道中到万盛小学之前,先后在威州师范学校发动学潮和在重庆育才学校参与过革命活动,石德奎非常了解他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积极推荐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2月,南川中共地下县委将陈道中的组织关系转给了石德奎,并由石德奎通知陈道中说,他的候补期已满,今后可以同石德奎单线联系,不再同胡晓风同志发生横向联系。没过多久,教师卢文辉、罗淑章、张璧光等同志也先后被发展为中共地下党员,同时,社会青年李伯福同志也被发展入党。张璧光是腰子乡人,非常熟悉万盛的风土人情,他对党无限忠诚,积极开展工作,历经磨炼后成长为万盛党支部的负责人。

石德奎在担任校长期间,非常关心学生成长,注意维护学生的权益。一次,学生傅之津因为做了一件调皮的事引起轩然大波,还差点被学校开除。那是一天晚上,万盛乡乡长肖雨甘的儿子肖福时邀请傅之津一起,去学校后山那条同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上去扮鬼吓唬晚上放学路过的同学,把一些女同学吓得惊慌失措。第二天,此事被同学告发到了学校,学校不敢处罚肖福时,单单处理傅之津。教导主任穆正君在学生集会上,把傅之津抓到旗杆下的石墩罚跪了半天,当场打了七八耳光,并宣布开除傅之津的学籍。教师傅石生、陈道中找到石德奎反映,认为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下对傅之津随意打骂,开除学籍更是对学生前途不负责。石德奎召集人研究后决定保留傅之津的学籍,改为由他打扫一个礼拜的厕所。在石德奎关心下,傅之津躲过了被开除学籍的处罚。后来,傅之津开始进步了,陈道中又叫他参加学生的话剧组,表演《黄河颂》《大别山下》等节目,还发动学生自编节目。傅之津根据遇到的情况编了《打保长》《酒醉鬼》等节目,经老师修改后上演。1950年2月,傅之津参加了工作,在南川县第十区政府通讯班当战士,后在土改工作队工作。1952年底回乡,先后担任龙孔湾互助组长、万盛公社专职团委书记、南桐公社团委书记以及五里村党支部书记。

1948年,在蒋介石政权四面楚歌,人民军队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之下,1948年2月,南川中共地下党县委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定建立万盛党支部,陈道中同志任支部书记。接着,拥有六位中共地下党员的万盛党支部在万盛小学秘密地成立了——在万盛的历史上,这是覆盖了青山、金桥、青羊寺、关坝等地的最早地区性党支部。从此,中共地下党的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引导民众开展革命斗争

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和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教育了广大群众,极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万盛党支部为了配合全国各地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由陈道中和张璧光两位同志在万盛小学开办民众夜校识字班。夜校自编识字课本,以反内战、争民主、求生存为内容,宣传民主思想。在课堂上,向学员讲授“主人尚未作主,公仆何时为公”等字句篇章,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激励大家的革命热情。夜校同时教唱《古怪哥》《山那边是个好地方》等革命歌曲,大力宣传民主、自由、平等和三民主义,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工人、农民、小商贩等贫苦民众参加,学习的学员最多时达到一百多人。党支部要求每名党员都到夜校和学员交朋友,向他们灌输进步思想,破除宿命论的观点,开展阶级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长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下,学员中涌现了一些积极分子,上场有一个青年王积福接受进步思想较快,党支部经过考查,将其发展入了党。

万盛不仅是一个采矿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比较繁荣的水陆码头。从这里到外地求学的青年较多,其中不乏大中学生 ,还有一些是在外地教书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是万盛小学的老师,有的和石德奎是老同学和老朋友。石德奎他们常常利用彼此间的关系和逢年过节的机会,同这些人吃饭聚餐,或饮酒喝茶,或登门拜访,或爬山郊游等,交换办学意见和对形势发展的看法,联络感情,加深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此同时,石德奎按社会化、合法化、职业化的原则,带领中共地下党员筹建了一个文具合作社,以便在万盛聚集更多的力量,建立据点,培养骨干,从而更好地开展革命活动。

1948年春季开学之后,万盛党支部作为掩护据点的文具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凡参加人员,每人投资一石黄谷作股金,在老街租佃了王化南的一间街房作门市,主要经营文具纸张、作业本印刷装订等。大家推举石德奎担任合作社的负责人,南川县贫儿院的学生李伯福同志负责具体经营——他学得一手刻板、印刷、装订技术,是从事具体经营工作的最好人员。参加合作社的其他人员有王化南、邓后果、缪正君、陈永熙、杜新吾、邓后均。

合作社建立后,在掩护党组织开展活动、教育发动群众、搜集敌情以及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合作社开张营业以后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利润,不仅为党的活动提供了经费支持,团结了知识分子队伍,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比如工商界的师之伟、李成绪、杜少泉、邓如渊和万盛银行主任张世莹,教育界的邓后炎、傅雪樵,帮会势力方面的梁仲文、石精华、石云程等,他们都是合作社的工作联系对象。通过频繁的接触和交往,这些人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张世莹,不但积极为万盛党支部的经费开支提供方便,而且还从公路养护总段为党支部搞到一间房屋,以此来作为中共地下党万盛与南平之间的联络点。文具合作社的建立,为掩护党组织和教育发动群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具合作社开张营业的同时,合作社成员杜新吾、陈永熙等活跃分子联络了一些对“肖”“黄”不满的人,建立了一个联系上层人士的“联谊社”(后来改名为地方自治会)。“联谊社”推选支持他们的德号袍哥大爷梁仲文为社长、杜新吾为文书股长、石德奎为宣传股长。“联谊社”规定了开展工作的宗旨:“增进友谊,相互帮助”,确定的目标是反抗地方势力压迫。这个“联谊社”共有一百多人,表面上是袍哥私会,暗地里是反“肖”“黄”的大本营,如此一来,反对“肖”“黄”的社会各界人士增多,从而打击顽固势力的力量更加强大了。后来“联谊社”改变成自治会后,充分利用法律和政策的许可开展了诸多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揭露和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保护了民众的根本利益。

四、传播《挺进报》遇险撤退

1948年春夏之交,南川中共地下党县委交给万盛党支部散发《挺进报》的任务。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散发进步刊物如果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就会面临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石德奎接受任务后,把报纸从南川运回万盛。党支部开会研究了散发的办法,连夜按县委规定的名单和地址,写好信封,贴好邮票。第二天清早,从万盛步行出发,经蒲河、石角、三江到达綦江,沿途每经一处,都要邮发几份,剩下多数是到了綦江后邮寄出去。

报纸寄到散发对象手里,有少数的收报人产生了顾虑,担心被国民党反动派清查出来要坐牢杀头,于是就把《挺进报》交到了南川县政府或国民党县党部,这引起了敌人对万盛存在地下党组织的怀疑。这事之后不久,万盛党支部一位同志用假姓名写信向苏联大使馆索要《新闻类编》。《新闻类编》寄到学校后,被与肖雨甘关系密切的张建森取走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肖雨甘、黄增辉二人。因此,万盛党支部的活动再次受到敌人察觉,并遭到了敌人的监视。对于这斗智斗勇的地下工作,石德奎在多年后总结其中的不足说:“看来当时不应该沿途都发送投邮,应全部从綦江投邮,敌人就不会怀疑到万盛了。”

1948年6月下旬的一天,南川县的特务郝汲澄、唐一心秘密来到了万盛,在乡公所人员的陪同下以视察为名来到万盛小学搜查。中共地下党员兼老师身份的卢文辉见特务来到学校,预感情况不妙,他警惕地迅速走出学校来到场头的养路总段,找到正在开展工作的石德奎说:“特务郝汲澄和乡公所的人员到学校来搜查来了,你要赶快躲避一下。”石德奎临危不惧,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缜密地分析考虑:敌人可能一来就抓人,要抓人当然我和陈志明是对象,但我不在,敌人可能先抓陈志明,再抓捕我。也可能我不在,敌人暂时不动,一个可能对我们摸底,不过是来学校侦察了解一下,或来抓点证物证据等,究竟哪种情况必须了解清楚,再作行动决定,不然走了,反给学校其他同志造成不利局面,使整个工作造成损失。考虑到此,他周密地向卢文辉布置任务说:“陈志明、张璧光等不要惊慌,照常上课,不要让敌人感觉出有什么不正常,同时注意监视敌人的行动。”

安排好学校的工作后,石德奎不顾个人安危,绕过场头走上公路,跨过大桥向玻璃厂方向走去,他一边走一边观察附近地形,以便发生不测时组织党员安全撤退。几个小时过去,未见有异常。放学时间到了,回家的学生和往常一样向石德奎行礼打招呼。石德奎向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询问陈志明、张璧光等老师的安全。学生告诉他,陈老师、张老师都安然无恙。石德奎松了一口气,又问下午是否有客人到学校来过。学生告知有几个人来过,很快就走了。石德奎由此判断:学校没出大问题,敌人未动手抓人。

石德奎回到学校了解到:郝汲澄在乡公所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看到石德奎没有在学校 ,便来到石德奎寝室对书籍和课本等进行了一番搜查,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便假惺惺地同老师们摆谈了几句后暂时离开了。石德奎和党员同志们认真研究后认为:“敌人对我们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他们是来抓证据和看我们的动静的,教师们又没有什么可疑之处,不好下手。”他要求党员和党组织联系的积极分子沉着应对,学校工作照常开展,以免露出破绽。果不出石德奎等人所料,几天之后,郝汲澄等特务见万盛小学没有异样,便返回南川县城去了。

石德奎赶回南川县城,向中共县委负责人李治平、向国灵报告了新近发生的情况。县委经过研究认为:“看来敌人对万盛是有怀疑的,可能情况未掌握,未拿到什么把柄才未动手。为确保支部安全,暴露了的党员同志有必要转移,但可以坚持一段时间,把学校期终考试搞结束,比正常的学校提前一些时间放假。”组织安排转移的党员是石德奎、陈志明、罗淑章三人——三人都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尤其是罗淑章,其哥哥在重庆被叛徒出卖被捕。其他的同志按兵不动,留在原地继续正常开展教学工作,然后按原定计划提前10天左右放假。石德奎、陈志明、罗淑章三人不露声色地安排完成了工作任务,按党组织的要求安然无恙进行了转移。三人经南川走木洞到涪陵,按预先定好的接头地点和暗号,与涪陵中共地下党县委领导人刘渝明同志接上了头。

在地下党涪陵县委领导下,石德奎同志继续坚持斗争,为争取胜利的到来忘我地工作着,先后担任地下党涪陵县委委员、组织部长。1948年4月,重庆地下党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特支书记陈然因叛徒出卖被捕,他用来秘密收听解放区消息的收音机,被党内同志设法留藏了下来,并几经辗转送到了石德奎手中。在保存了一段时间后,为了避开敌人搜查,确保收音机的绝对安全,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时任涪陵地下党县委组织部长的石德奎,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冒雨徒步80多里,将收音机送到了镇安镇大柏树村一个安全的地方。从此,关于解放区的胜利消息又源源不断地播放出来,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地下党员同志坚持斗争的决心与信念。

石德奎同志热爱党和人民,他不仅工作踏实,艰苦朴素,廉洁从政,而且坚持原则,是非分明,顾全大局。尽管在“文革”中曾受到过较长时间的不公正的错误审查,但石德奎同志心胸豁达,无悔无怨。同时,石德奎同志组织观念强,谦虚谨慎,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和敬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石德奎同志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认真贯彻执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德奎同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涪陵统战部任职期间,石德奎同志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团结各界人士,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1985年,石德奎同志离休以后,仍以旺盛的革命热情,孜孜不倦地参加了编撰地方党史、落实地下党政策和处理地下党遗留问题等工作,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同时积极参加老年文体活动和涪陵地区诗书画研究会活动,担任了涪陵地区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顾问等职,相继在《乌江》杂志、《晚霞报》等党报刊上发表了200多首格律诗词,1993年获得了四川《蜀南风》诗歌报编辑部第二届“荔乡杯”奖。1994年,荣获湖北作协大赛的优秀奖、东方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奖、《炎黄春秋》杂志社有奖征联作品三等奖和涪陵建委“涪陵赋”征文三等奖等。

史料来源:

1.采访

2.石德奎档案

3.涪陵党史办提供史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014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