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霍之瑞个人简介传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阅读:275 评论:0

深情缱绻写春秋

——霍之瑞传略

霍之瑞(1927—2009年),祖籍湖北麻城,1927年农历八月初十出生在今万盛境内。年逾古稀的霍之瑞,怀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无比崇敬的心情,耗时一载、出资七万,镌刻毛泽东诗词碑104块。为此相继被全国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传为佳话。他的书法作品遍及巴山蜀水、贵州,远传港澳、台湾和日本等地区,多次在省市及全国书法比赛中入选和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霍之瑞七岁时,贫寒的父亲领着懵懂的他找到私塾老师,按照当地的风俗拜行跪头大礼后,进入私塾跟随老师开始学习《三字经》、练习毛笔字。为了写好毛笔字,少年霍之瑞十分投入,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艰苦年代,练习字没有报纸和本子可用,更用不起宣纸,这让喜爱书法的霍之瑞十分为难。正在这时,当地老人向他讲述起历史故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儿时没有纸张笔墨练习毛笔字,深明大义的母亲便教他在地坝上写字,岳飞长大成人后,不但成为彪炳史册的抗金英雄,而且他的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满江红》也流传千古。岳飞的故事让霍之瑞眼前一亮:我也要学习岳飞在地坝上练习毛笔字!于是,练字缺少笔墨纸张的困难迎刃而解,从此,霍之瑞孜孜不倦地在家乡的地坝上或沙土上练起字来。在地坝上或沙土上练字久了,霍之瑞想体验一番在纸张上练字的感觉——他购买当地纸厂生产的一种廉价而粗糙的草纸来练习毛笔字。练习毛笔字的时间长了,连草纸也成了奢侈品,霍之瑞就从家乡碧波荡漾鱼肥水美的孝子河中捡来一种红色的小石头,在砚台中磨成红色练习字,之后再把练习过的红色字体用墨来书写,如此周而复始,一张草纸可用多次。霍之瑞把书写好的字牵挂在住房里,然后徜徉其间,就像一个丰收的老农在欣赏果实,反复揣摩体悟,寻找不足之处,总结得失,寒来暑往,乐此不疲。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少年霍之瑞的书法作品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了,附近的职工、村民和机关干部找他书写对联、匾额和契约什么的,他都是有求必应,毫不推却。

当地一名私塾老师喜欢舞文弄墨,爱好书法,且为人清高公正,不轻易求人。他悄悄地关注着霍之瑞毛笔字的提高,默默地把自己的字同霍之瑞进行比较,逐渐在心里佩服起霍之瑞来。私塾老师为了检验一下霍之瑞的毛笔字功夫,他沉吟一番自拟一个条幅:“有耕有读门第,不卑不亢人家,”当着众乡亲的面一定要霍之瑞书写。胸有成竹的霍之瑞毫不怯场,当即一挥而就,获得大家的称赞,一时传为美谈。新中国成立后,霍之瑞在重庆綦江县从事医务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一有空闲便手不释卷,情倾书法中,驰骋笔墨前,流连忘返。霍之瑞的书法初以欧阳询、柳公权的楷书入门,后从一代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特别推崇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三月初三撰写的空前绝后的书法名篇《兰亭集序》“仪张迁、草以张旭、怀素,于右任为主,通碑帖,重临池。”霍之瑞常常说:“学习书法一笔一画要认真,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忠于前人,又要不拘泥前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学习,霍之瑞的书法渐入佳境,声誉鹊起。

1989年,霍之瑞的多幅书法作品在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展览会上展出。其参展的一幅中堂——书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副对联:“入世须才还须节,传家积德还积书”,以其出类拔萃的书法才华,受到国家领导人李鹏、宋平等人的青睐,他们称赞说:“乡镇企业有人才。”该书法作品后被宋平收藏。饶有兴趣的李鹏也收藏了霍之瑞的一幅作品,那是他书写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989年,国家为了举办好举世瞩目的亚运会,鉴于当时国情的需要,向全国人民发出捐赠礼物的号召。霍之瑞得知消息后激动万分,心系祖国的他毅然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他挑选了一块布有淡淡的中国山水画的上等大理石,然后邀请工匠根据亚运会的主题,制作一个美观大方的大理石座架,由霍之瑞在大理石上书写“情系亚运”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这个礼物制作完工后,以重庆市南桐矿区区委、政府的名义送往北京的亚运村。霍之瑞情系国家的举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1991年,重庆和日本广岛缔结为友好城市,霍之瑞欣然提笔在重庆和日本广岛友谊城乡的和平钟上撰写书法,留下了墨迹。1995年,霍之瑞的书法作品参加国际现代书法节,荣获三等奖。同年被重庆市文化局授予“重庆民间艺术家”称号。

随着声名的传播,霍之瑞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的干部、职工、市民和村民中受到青睐,传遍了巴山蜀水及西南各省市,而且还流传到了香港、台湾和日本等地。1999年,一位台湾同胞挑选了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恳请霍之瑞书写后兴高采烈地带回了台湾。霍之瑞还为本区著名的慈善家和爱国知名人士——入选《重庆历史名人典》的刘子如先生多次撰写匾额、碑文和相关书法作品。其书法作品入选中日破体书法国际展、四川省老年书法绘画展、首届全国皇家杯书法大赛“中外名人名作收藏”。凭借不凡的书法成就,霍之瑞先后当选为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重庆书法家协会、中国农民书法研究会、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重庆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二、缅怀伟人著华章

成绩斐然的霍之瑞十分喜爱自己填写的一首词:“何愁白发三千丈,人生难得遇知音。余年逢盛世,彩笔壮豪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他说:“通过书法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通过这支笔来成材、爱国……”霍之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为重庆綦江烈士陵园书写序言和石壕红军烈士墓题写碑文中,他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綦江烈士陵园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綦河岸边,庄严肃穆,绿树成荫,碧草如茵,是为迁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后征粮剿匪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立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聂荣臻、张爱萍等专门为陵园的修建题了词。1984年,綦江县修建陵园时,八方寻觅为陵园撰写序言的高手,声名远播的霍之瑞得以担此重任。霍之瑞怀着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的无限敬仰,手握千钧之笔,情注毫尖,笔走龙蛇,一鼓作气地写道:“綦邑北接渝州,南通筑城,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朴实,素富革命精神;园内安葬烈士二十四人,忠骨远殡乡者,谨志名以祀之……”古剑纠纠,綦水悠悠,革命烈士披肝沥胆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彪炳史册,永泽九州。霍之瑞被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深感染着,心潮澎湃,一挥而就写完了序言。

重庆和贵州省交界处的石壕镇,地处大娄山的余脉,山川逶迤,重峦叠翠,是当年红军战士为进驻贵州遵义跋山涉水路过的地方,数名红军战士为了红色政权的诞生,建立一个富强和民主的新中国,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修建石壕红军烈士墓时,霍之瑞挥毫泼墨题写下了碑名,并捐资1000元。有人问他为何要捐资,霍之瑞正色道:“此乃祭奠先烈,教育后人的大事,当做奉献”!綦江烈士陵园和石壕红军烈士墓的成功修建,不仅为当地学生、工人、机关干部和市民提供了凭吊先烈的好场所,而且成为闻名遐迩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一生敬重毛泽东和喜爱毛泽东诗词的霍之瑞渐渐进入古稀之年,冥冥之中总觉还有重要的事没做。但究竟是什么,他一时却想不出来。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之后,霍之瑞所在的原万盛区被批准为重庆市的唯一旅游试验区,他开始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为振兴万盛的旅游做点贡献。在考虑到万盛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时,他灵感的火花瞬间被点燃起来,一下子找到了心中那件还没有做的大事:何不镌刻毛泽东诗词碑摆放在合适的景区?如此一来妙趣横生而又意义深远:毛泽东诗词碑不仅可以在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上增加人文景观,而且还能够丰富旅游内涵,营造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境界,同时达到缅怀伟人的目的。

1999年,霍之瑞决定镌刻毛泽东诗词后,开始搜集毛泽东诗词。最初收集到的只有三十多首,后经过一年的努力,收集到了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里面收集有毛泽东诗词九十多首,让霍之瑞感觉很满意。2000年元月,霍之瑞在家人和亲友的帮助下,闭门专心书写毛泽东诗词。为了用书法展现毛泽东诗词的气势、底蕴,霍之瑞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一提笔就是半天。有时一口气写好5个字,“报废”的就达4个,一首诗写上三五遍也是常有的事,如此的严谨认真在他几十年的书法生涯是非常少见的。

随后,霍之瑞在家人的支持下拿出积蓄7万元钱,购买了100多块上等的油光石——一种适合刻碑的石灰石,聘请了几名刻字工正式开始刻碑。每首诗词均由霍之瑞反复书写定稿,经过拓模、刻字、上色、打磨等诸工艺,最后形成一米见方、重约100公斤的石碑。各碑字体不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体现了较高的艺术功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刻成毛泽东诗词碑104块,连接摆放起来有一百多米长,工艺精美,大气磅礴。在这些刻成的诗词碑中,霍之瑞最为满意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长征·七律》等著名诗词。

霍之瑞表示,自己在古稀之年镌刻毛泽东诗词碑是为造福桑梓,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供后人瞻仰伟人诗词的风采和异常丰富的心灵世界,感悟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六十载心血注笔墨,深情缱绻颂伟人。霍之瑞用大写的笔,写出了优美的诗篇。霍之瑞镌刻毛泽东诗词碑的事迹,以及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除万盛当地报纸和电视台外,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现代工人报》《中华魂》《老人天地》《中国书画报》《法制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大公报》《华西都市报》《文化艺术报》等报章杂志纷纷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同时众多的当地书法爱好者、机关干部和市民慕名前往拜访,大家一致对霍之瑞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

三、德艺双馨美名传

在书法艺术上日渐炉火纯青的霍之瑞,决心为家乡服务、着力弘扬书法艺术的霍之瑞有了更大的追求。1987年5月,他在自己的家中搞起了经营书法和装裱的文化产业——此为万盛区第一家文化产业经营户,因他自号墨痴,因而把住宅命名“墨痴楼”。

“墨痴楼”最初生产的文化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书法撰写、装裱及中堂字画的装裱。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霍之瑞敏锐预测到书画产业的发展前景,把书法、授课、工艺美术进行了一条龙经营,进一步壮大了文化产业,开发出的项目有石刻、匾额、根雕、镜框等10多个书法美术工艺产品,“墨痴楼”一改往昔的门庭冷落,顾客渐渐多了起来。1999年,有着远大抱负的霍之瑞为了进一步扩大书法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后把“墨痴楼”更名为“墨痴楼工艺美术工厂”。

随着文化产品销售量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制作生产人员的增多——这就产生了招兵买马的事情,霍之瑞开始招工了。着眼长远的他为了使本地区的书法和工艺技术后继有人,注重招收人品道德好,并且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学徒进来学习。霍之瑞把学徒招进“墨痴楼”后,他没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给学徒们制定了两条规矩,力求少做部分文化产品,以此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杜绝粗制滥造,保证文化产品的质量;二是缩短工作时间,保证充足的业余时间让学徒们学习书法艺术,并无偿提供笔墨纸张。每当学徒们在学习书法时,霍之瑞在一旁谆谆教诲,对学徒的一招一式和一笔一画都要求严谨、认真和规范,努力使学徒感受和体悟书法蕴藏的丰富内涵。他常常教育学生说:“书品画品也是人品,要学书画必学做人。学书法就要热爱书法,就要下决心去练习……”在霍之瑞常年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下,霍之瑞招收的学徒大多学有所成,或者在书法的感悟上加深了认识,或者在书法的撰写上有所进步,或者在工艺美术的装裱上独当一面,或者到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等。多年后,这些当年在“墨痴楼”工作学习的学徒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对霍之瑞的感谢和钦佩溢于言表。

在学徒们学有所成时,万盛、綦江等地的书法和美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每每这时,霍之瑞总是耐心为他们讲解多年研究撰写书法艺术的宝贵经验——内容往往非常丰富,既有书法种类的行书、楷书、正书、草书的撰写技术,又有汉字的总体布局和字形结构胸有成竹的掌握等。一些爱好者似懂非懂,眼睛里满是疑问,霍之瑞就提笔书写示范,一笔一画,一起一落,一收一放,撰写得是那样的认真,神态是那样的全神贯注,字体又是那样的空灵飘逸,宛若行云流水。在一旁的爱好者看得如痴如醉,目瞪口呆,继而叹为观止,大为钦佩。在霍之瑞多次言传身教下,书法爱好者豁然开朗,用心揣摩并加以练习,渐渐的,他们的书法艺术得到提高,对霍之瑞由衷感激。

“墨痴楼”的声誉也渐渐传播开来,前来购买书法、美术工艺文化产品的各界人士纷至沓来,顾客盈门,产品不仅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而且还销售到了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地。一些省市的领导和文化人慕名来到了“墨痴楼”,原重庆市领导肖秧、肖祖修、孙同川和重庆市文化局的领导,原万盛区区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其他区县文化系统领导等纷纷来到“墨痴楼”参观或购买文化产品,肯定霍之瑞取得的成绩,希望他在双文明建设上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在搞好书法创作和经营好书法美术文化产品的同时,霍之瑞还乐于助人,鼓励书法界的同行学习成才,为弘扬书法艺术和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他帮助书法爱好者张登清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酷爱书法的万盛金桥镇人张登清,从金融系统退休后发觉由于工作时的忙碌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规范的学习,从而导致自己的书法还有一些欠缺。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少留遗憾,他下定决心拜访当地首屈一指的书法家霍之瑞为教师,期待经过规范系统的学习,使自己的书法作品进一步得到提高。张登清主意打定后,风尘仆仆到了霍之瑞的家中,他毕恭毕敬地递上自己撰写的书法作品请霍之瑞指导。霍之瑞认真地看了张登清的书法作品后说:“你的书法作品有一定的基础,感觉还是不错的。但由于没有经过规范的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经过艰苦的学习后必然得到提高。”第一次见面就得到了霍之瑞的真诚指导,惴惴不安的张登清十分的感动,决定拜霍之瑞为师的想法更加强烈,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好祖国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

张登清随即把自己的想法同书法爱好者李昌隆、张昌锡分享,他们一至同意张登清的主意好,并且决定集体拜霍之瑞为老师,扎实学习书法艺术。三人把想法告诉了霍之瑞,霍之瑞被他们的真诚和决心所感动,欣然表示愿意带领大家学习书法。

2005年1月16日,万盛南桐镇政府会议室悬挂着横幅:“弘扬书艺,敬老尊贤座谈会”,有关领导、书法爱好者和朋友们济济一堂,出席霍之瑞招收学生的拜师会。会上,张登清、张昌锡、李昌隆等书法爱好者正式拜霍之瑞为学习书法的老师。年过花甲的张登清在会上作了以“弘扬书艺敬老尊贤书”为主题的发言。霍之瑞非常感动,当场表示要赠送一本亲手抄写的《兰亭集序》给张登清,带领大家学好书法艺术,为传承书法这门国粹和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会场的掌声雷动,浓厚的师生情谊溢于言表。

从此,在霍之瑞老师的指导下,张登清和其他几位书法爱好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忱练习书法艺术,书法作品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并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06年,霍之瑞和张登清的书法作品参加在北京展出的全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并双双入选获奖。两人被组委会邀请到北京颁奖,师徒二人受到北京书法界人士的好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干休所书画院院长朗鹏特意邀请霍之瑞和张登清到书画院参观。在朗鹏的陪同下,两人兴味盎然参观了干休所书画院。在书画院,朗鹏恳请霍之瑞表演书法艺术并为书画院留下墨宝。盛情难却之下,霍之瑞挥笔写了“厚德载物”四个大字,那遒劲的笔法和深厚的功夫令人称绝。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和霍之瑞老师的指导下,张登清强烈地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的魅力,练习书法更加刻苦,进步日趋明显。

2009年4月,霍之瑞因病与世长辞,终年82岁。足以告慰老人的是,万盛书法艺术后继有人,以张登清为代表的书法爱好者,正继承霍之瑞遗志,努力将万盛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史料来源:

1.采访

2.《工人日报》

3.《法制日报》

4.《文化艺术报》

5.《中国书画报》

6.《中华魂》

7.《重庆晚报》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gong/2022101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