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知识百科

什么是《宗教·成唯识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2日 阅读:103 评论:0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书。亦称《净唯识论》,略称《唯识论》。唐代僧人玄奘(629~645)游学印度期间,印度已出现了德慧、安慧、难陀、护法、亲胜、火辨、净月、胜友、胜子、智同等注释《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玄奘回国后,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以护法注疏为主,糅译其它各家之说而成10卷本的《成唯识论》。全书按内容分为3部分:①阐述唯识之相。作者首先解释我、法二空的含义,破除佛教以外的外道及小乘佛教执我、法为实有的主张。次释能变识相与所变识相。能变识相有三,即阿赖耶识能变,变生一切诸法;末那识能变,变生一切染污诸法;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能变,能了别各自境界(对象),从而论述了一切事物唯识所变的唯心主义主张。所变识相区分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4种,把认识活动归纳为见分依于自证分去认识相分的过程,认为认识的主体客体俱为识所变现,故而唯识无境。又释“种子”、“现行”,“习气”等概念,说明众生生死轮回之理。最后解释“三性”、“三无性”,认为诸法本来性空,众生妄执我,法以为实有(遍计所执性),一切诸法必待缘而假有(依他起性),诸法唯识无境(圆成实性),说明诸法无体性(相无性)、无幻相(生无性),无相空寂一切清净(胜义无性),进一步说明唯识无境之理。②明唯识之性,阐述“唯识”亦即“真如”的性质。③明唯识行位,把唯识的实践分为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个阶段。本论在中国译出后,立即受到重视,自唐代起直至近代各家注本层出不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ishibk/202301350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