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知识百科

什么是《哲学·论确定性》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2日 阅读:144 评论:0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 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着。1969年在纽约出版。这部着作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所写的一系列哲学札记,最后一条写于1951年4月5日,离他去世只差24天。因此,此书被当作维特根斯坦的遗作,它对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晚期思想特别重要。维特根斯坦在本书中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语言游戏有没有确定性?既然我们不能凭感觉经验获得他们的确定性,那么它们的确定性是从哪里获得的?以此来回答人们对他后期哲学提出的问题。

书中,维特根斯坦肯定语言游戏具有确定性,其确定性的基础是“常识”,他把常识当作“通常的确定性”。认为这些常识“形成思想(语言)活动的基础”,它们像决定河水流向的河床一样,在语言游戏中起着指导语言游戏怎样进行的规则作用。但是,他认为,常识的确定性是不能凭感觉经验获得的,感觉会出错,确切地感觉到的也不是不容怀疑的。维特根斯坦从逻辑上论证了通常的确定性。他认为,怀疑总要预先假定什么是不能怀疑的,即怀疑必须有一个出发点,怀疑到一定限度以后就不能再怀疑,这就是怀疑的极限点。“通常的确定性”就是怀疑的出发点和极限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通常的确定性超出了认识的范围,那些表达通常的确定性的命题,虽然具有普遍经验命题的外表,但它们不但不依赖于认识,而且还是认识的先决条件。他认为,传统哲学赋予“认识”这个词以太高的意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认识获得的,殊不知认识是与怀疑联系在一起的,认识始终伴随着怀疑的可能性。由认识得知的命题,必定不能排除它将来被推翻的可能性。但怀疑必须要有根据,必须要有我们逻辑上把它当作确定的东西的“通常的确定性”。一句话,通常的确定性是认识和怀疑的先决条件。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观点,明显地带有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色彩。本书是反映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重要着作,影响到分析哲学的发展和演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ishibk/202301347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