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知识百科

什么是《逻辑学·正名》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2日 阅读:106 评论:0

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前325~前238)着。《荀子》书中有诸多篇目涉及到对逻辑思想的阐发,其中尤以《正名》篇最为集中,对先秦逻辑思想的贡献亦最大。有关正名的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希望通过正名来改变当时名实悖谬的社会现实。达到正政的目的。这是属于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一种逻辑思想表现。此后,名、道、墨诸家都各自对正名思想作了不同的阐发,形成了争论的局面。至战国末,荀况集前人之大成,作《正名》篇,系统地论述了名、辞、辩说的思维形式,完成了正名逻辑体系的建立。《正名》篇将名、辞、辩说定义为:“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这正与西方形式逻辑的3个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相对应。关于名的形成,荀况从唯物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心有征知(加工、概括等思维活动),……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人的感官)之当簿(正确反映)其类”。即概念须有待于感官对客观物类差异的正确反映。关于如何制名,他提出3个基本要求,即“分别所为有名”、“所缘以同异”、“制名之枢要”。在“制名之枢要(法则)”中,他详细论述了“共名”与“别名”约定俗成的“宜名”、“善名”、“实名”的分别及“状”、“所”同异等制名的基本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文中还对当时逻辑思想中“乱名改作”的诡辩理论作了批判,并将其归纳为“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的“三惑”,强调要坚持名实相符的原则。

荀况具有唯物论色彩的正名逻辑思想与其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密切相关,他提倡正名的目的仍是为了“别同异”、“明贵贱”。由此出发,他对先秦名辩之士的理论成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博采众长,未能形成更为完整的逻辑思想体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ishibk/202301338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