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爱乐乐团在郑小瑛的率领下,在祖国的音乐界可谓战功赫赫。“走向世界”,让外国的观众了解中国的交响乐,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水平,也是郑小瑛不变的宗旨与前进的方向。
2002年4月,郑小瑛率领厦门爱乐乐团带着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和其他中国交响精品,为庆祝厦门的友好城市佐世保建城10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应邀赴日本佐世保、神户和新澙三市进行了首次访问演出,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是相约于5年前的一场音乐会。还是在1997年10月,郑小瑛应日本著名作曲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团·依玖磨之邀,到东京参加他的歌剧新作《建》的首演。郑小瑛向大病初愈的团先生送去祝贺之际,向他透露刚刚应厦门之邀组建了一个交响乐团的消息。团先生听后高兴地说:你的乐团什么时候建起来?我可以让佐世保与你们交流。那时郑小瑛还不知道,厦门与佐世保是友好城市。
团先生还设计了一台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上半场由他指挥厦门爱乐乐团伴奏,让佐世保合唱团演唱他作曲的《西海赞歌》。下半场由郑小瑛指挥、佐世保合唱团参与演唱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把这两部歌颂家乡的作品有机地以中方乐队与日方合唱队联袂演出的方式结合起来,可谓匠心独运。
不幸的是,转年团先生率日中友好团出访中国时,在苏州突发心脏病去世。他曾经率团来华访问五十多次,是一位中日友好的使者,最后他将自己的生命也留在了中国这块他深深眷恋的土地上。郑小瑛为失去一位老朋友悲伤不已。她想,当年的约定因为老朋友的离去,注定无法实现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1年春天,佐世保市市长光武显访问厦门时,向乐团发出了参加2002年佐世保建城100周年庆典的邀请。这时郑小瑛才知道,团先生生前曾不止一次对光武显市长提及此事,使先生的邀请在他仙逝后还得以实现。从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可以看出,它体现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和对团?依玖磨深深的感激与无限的怀念。
2007年4月,厦门爱乐乐团再次带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赴法国巴黎,德国埃森、柏林、美茵茨、安斯巴赫、斯图加特,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和意大利的罗马巡回演出,这次被郑小瑛称为“到关公门前去耍大刀”的“土楼西行”,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恰逢欧盟成立50周年,为庆祝福建的友好州省德国莱法州成立60周年,厦门爱乐乐团启动了这次赴欧洲4国8场的“土楼西行”。4月17日,厦门爱乐乐团进入全世界音乐人都向往的柏林爱乐大厅,获得了长达10多分钟的掌声和叫好。
正如“你好台湾网”所说:能在这个厅里演奏,对年轻的厦门爱乐乐团来说是一种荣誉。这所由指挥大师卡拉杨亲自参与设计的大厅是德国人的骄傲。音乐厅内部的设计严格遵循声学原理,乐手的任何一个小小差错都会被最挑剔的德国观众听出来,因此是容不得丝毫差错的。令人高兴的是,乐团演奏的所有中国作品都让人耳目一新。
2007年4月17日厦门爱乐乐团在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圣殿柏林爱乐大厅奏响了中国气派的《土楼回响》
中德文化网盛赞道:“女指挥家大气、爽亮的风格,自然、真挚、热情地把客家人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虽然整场都在一种稳重、宏伟的状态中,但却呈现出一种青春勃发、奔放激扬和遏制不住的生命力。”一位公司总裁致函我总领事馆:“这是一次高水平的艺术享受!欧洲传统音乐与中国现代作曲家作品之间的对比与反差使德国观众十分着迷。年轻的厦门爱乐乐团的惊人成绩与乐队指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能够调动全场气氛,使全场观众(包含市长和大区主席)都起立长时间鼓掌致谢!”
在柏林爱乐大厅的成功大大激励了年青的乐手们,他们禁不住高呼:“我们攻克了柏林!”
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记载了厦门爱乐乐团出访欧洲,在意大利最后一场演出时的盛况。
4月28日晚上8点30分,意大利首都罗马音乐公园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各地的千余名观众前来观看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响音乐会。在座的观众中,还有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董津义大使夫妇和其他领导、意大利各界政要和当地的华人代表。
在演出前的最后时刻,郑小瑛教授接受了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和《欧华联合时报》记者的采访。她说:“欧洲是交响乐的故乡,我们敢于到‘关公门前耍大刀’,是由于我们有信心通过交响乐演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曲目,来拉近中西文化的距离。来罗马前,我们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演出了七场,每一场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也证明了我们的预期。”
上半场音乐会,由乐团艺术副总监王钧时执棒,演奏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琵琶与乐队合奏的《霸王卸甲》(古曲)和《蓝花花》等中国管弦乐作品,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下半场的《土楼交响》仍由郑小瑛执棒。值得一提的是,翻开世界的交响音乐大典,哪一部交响乐有农民歌手参加演唱?哪一部交响乐有树叶担纲独奏?因而,《土楼交响》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它的创新意义不可小觑。这次应邀与乐团合作演唱表现客家文化和民族精神《客家之歌》的是罗马第二大学合唱队。学生们接到曲谱后,与法国和德国的合唱队一样,用客家方言的拼音认真进行了排练,在演出前,只用了半个小时合乐一遍,就登台演出了。他们激情澎湃的歌声,把全场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演出结束时,谢幕达五次之多。手捧鲜花的郑小瑛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又加演一首管弦乐小品《茉莉花》。最后,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中,乐团不得不把“客家之歌”再次演唱一遍。兴奋的意大利听众站起身来,用热烈的掌声向郑小瑛和她的乐团致敬。那种场面,让乐团的演奏员们感动不已。
2009年10月,郑小瑛带领厦门爱乐乐团继续“土楼东行”,到加拿大的列治文、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进行了14天的巡回演出。这是福建省对美洲的第一次大规模音乐访问,也是厦门爱乐乐团继2007年欧洲四国演出后又一次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乐团所带的作品除了《土楼回响》,还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中外经典作品。
厦门爱乐乐团的巡回演出,在北美的土地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在旧金山的戴维斯交响乐大厅里,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中国留学生与当地洋人组成的240人高唱《客家之歌》的合唱团,给郑小瑛和演奏员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美好回忆。
提到这次“土楼东行”,郑小瑛说这也是她的“粉丝”们对她多年从事音乐普及活动的热情回报。2005年10月她应殷承宗之邀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音乐会。消息传出后,一天郑小瑛接到了一个来自旧金山硅谷中国留学生的电话,希望请她做一个音乐讲座,并希望郑老师能给他们的硅谷爱乐合唱团排练一次。为此他们还专门给郑小瑛另定了经旧金山返京的机票,还再三说“请您过来吧,大家就是想念您,想见见您啊!”这样的诚意让郑老师特别感动,难以拒绝。
2009年10月9日美国旧金山的戴维斯音乐大厅,厦门爱乐乐团的“土楼东行”在240位华洋合唱团员参与下热烈上演
郑小瑛到硅谷的当天晚上就被拉到一个合唱团员的家里。硅谷是美国的电子工业心脏,那里聚集着一批中国科学界的精英,一顿自助餐成为了“新闻发布会”,兴致勃勃的工程师们打听着一切与国内音乐有关的事情。有人说:“郑老师,当年你带‘爱乐女’室内乐团到我们南开大学演出,礼堂里坐得满满的,我好不容易挤到了你的跟前,听你讲,听你们演奏,我永远也忘不了……今天我又坐在你面前,太高兴了。”
第二天一早,一家叫“高山流水”的音乐网站又邀请郑老师参加一个直接与爱好音乐的网友们交谈的网上论坛,郑老师高兴地说:你们这是让老太太也“时尚”一回啊!没想到在一个小时里,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人来向她表示问候和敬意,有的来问音乐和有关指挥的知识,还有人打听当年曾向他们介绍中外经典音乐的志愿者“爱乐女”们的近况,还有一个人问起20年前郑老师曾在报上呼吁社会关注音乐人才外流的现象,不知近来情况如何了?还把她当年发表的文章贴在了网上……原来,十分关心祖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郑小瑛经常就一些社会现象发出呼吁,或提出建议,她先后发表在全国和地方报刊上的文章就有100多篇,已约30多万字。
这些热心的网友中许多人是八九十年代看过她指挥、听过她讲座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郑老师无限感慨地说:“我真的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居然还在念叨当年曾经向他们传播音乐种子的我。也许就是那样一堂普普通通带讲解的音乐演出,或者是歌剧开演前二十分钟在休息厅里传播的一点音乐知识,竟让这些漂洋过海的科学家们至今还念念不忘。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真是被他们深深感动了!”
郑小瑛说,她从来没有期待过人们的感激,只是极力地希望这些还不太懂得欣赏交响乐的年轻人能够分享她对美好音乐的感受,希望人们心里美好的东西多一点,就会去战胜和征服丑恶。她相信“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念,也坚信总有“阳春白雪,和者日众”的一天,所以几十年来埋头耕耘,不问收获。
她详尽地回答大家的提问,也介绍了国内音乐界的变化,特别谈到了《土楼回响》在欧洲上演的成功,也期待着能有机会将这部中国的优秀交响乐带到北美来。没有想到这句话竟点燃了这些海外学子心中报效祖国的火种,四年后,他们成为了这次“土楼东行”的积极承办人,也是他们发动组织了旧金山包含7个合唱团240人的超大型合唱队,来同声高唱“你有心来我有情,不怕山高水又深”!郑小瑛开心地说:“这次在大洋彼岸的意外收获给我带来了幸福,我感受到了‘春华秋实’般的喜悦。”
2012年10月18日,厦门爱乐乐团进行了“土楼北行”。时隔半个世纪后,郑小瑛携厦门爱乐乐团重返母校——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演出,这也是2012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系列演出之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院长索科洛夫、俄中友好协会主席季塔连科院士亲临演出现场。
演出前,索科洛夫院长隆重地向俄罗斯观众推介郑小瑛说:“今天是一个非常高兴的日子,因为今年拥有百年历史的音乐厅,刚刚完成装修,正以全新的面貌开启了新的演出季迎接观众与演出者。同时也是上世纪60年代该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曾经师从著名苏联指挥家尼·安诺索夫和格·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现在名扬世界的中国当代著名的女指挥家郑小瑛来此演出的日子,二者合一,喜上加喜。”
李辉大使也发表了讲话。他郑重介绍郑小瑛说,她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指挥家,虽已84岁,但仍然充满活力。
俄罗斯院士、俄中友好协会主席季塔连科宣布,俄中友协基于郑小瑛女士对中俄经典音乐的交流以及俄中友谊的巩固与加深所作的贡献,特授予她第二枚俄中友谊勋章。
音乐会的绝对主角郑小瑛用俄中两种语言简单作了开场白,表示自己今天心绪难平,因为在50年前,这座舞台是她举行毕业音乐会的地方。此次自己带来了中国年轻的、在新的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厦门爱乐乐团,带来了一些优秀的中国作品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借此对俄罗斯人民和其老师、朋友们对中国音乐事业的无私帮助和指导表示感谢并致敬。
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郑小瑛指挥全场观众为《土楼回响》中的《客家之歌》高歌击掌
音乐会上半场刚一结束,俄罗斯听众已按捺不住热情,冲上舞台把鲜花献给郑小瑛。其中有长者,也有小朋友。随后,近百人合唱的《客家之歌》将演出推向了高潮,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潮水般响彻在音乐厅中。献花的观众络绎不绝走向前台,听众向女演奏员献吻手礼或拥抱,以表激动之情。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左贞观冲到后台,对郑小瑛说:“我一定要第一个来拥抱您,50多年了,俄罗斯没有听到过中国的交响乐,没想到中国竟有了这么好的作品,厦门竟有这么好的乐队和这么好的指挥!”
10月20日,建于1860年的久负盛名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音乐厅,再度响起众人企盼的“厦门之声”。厦门爱乐乐团在此举办“土楼北行”交响音乐会,使他们成为中国第一个在这里举办交响音乐会的乐团。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谢小用和圣彼得堡市文化委员会代主席伊拉里奥诺夫出席了音乐会。
谢总领事以三个“非同寻常”,向现场观众隆重推介中国厦门爱乐乐团。
一是中国厦门爱乐乐团本身非同寻常。全新的运作模式,超年轻的乐队成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谢总领事指出,厦门爱乐乐团是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文化体制发展改革创新的成功实践。它是中国第一家“民办公助”的职业交响乐团。乐团演员大多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平均年龄二十几岁。成立14年来,已在中国和国外巡演1000余场,成为颇受欢迎的交响乐团之一。
二是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非同寻常。创下厦门交响乐团成长和发展传奇的是更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中国女性郑小瑛。作为中国第一位歌剧和交响乐女指挥家,她先后成功地在中国和世界著名音乐舞台指挥中外歌剧和交响音乐会2000余场。她的杰出指挥才能,使其荣获中国文化部直属文艺团体评比优秀指挥一等奖、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和俄罗斯友谊勋章等殊荣。虽已年过八旬,她却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她所钟爱的音乐指挥事业。
三是郑小瑛教授与俄罗斯的渊源非同寻常。郑小瑛教授上世纪60年代初留学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苏联三位著名歌剧和交响乐指挥家。此次郑教授率领厦门交响乐团到圣彼得堡演出,不仅带来了令俄罗斯观众耳目一新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同时也带来了她本人及乐团对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情意。
谢总领事强调:今天的演出主题为“土楼北行”,将向俄罗斯观众介绍几百年来凝聚在中国闽西大地的“客家精神”,相信这美丽动人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也将成为中俄“友谊的回响”,久久回荡在中俄两国人民心中!
在演出中,全场1000余名观众随着郑小瑛的指挥,伴着节拍,同舞台上的演员齐声演唱,整台晚会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厦门爱乐乐团在圣彼得堡的专场音乐会再次获得了极大成功。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文艺频道、圣彼得堡市第五电视台及马林斯基剧院影视部等3家专业电视频道,对演出予以全程录制,并在当地黄金时段向观众播出了演出盛况。
中国多家媒体及网站,对厦门爱乐乐团的俄罗斯之行作了大量报道及转载。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给郑小瑛来信称:“你率厦门爱乐乐团访俄获得巨大成功,确实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盛事。”外交部欧亚司司长张汉晖也来信祝贺:“您是留苏(俄)学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特别是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中俄文化交流,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发挥了独特作用。展示了中国音乐的迷人魅力和中国音乐家的高超水平,在中俄人文交流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谨对您本人为此所做的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3年,郑小瑛又率乐团进行了“土楼南洋行”,为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人客属带去了祖辈的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