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郑小瑛

郑小瑛事迹传记:指挥启蒙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409 评论:0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郑小瑛在中原大学文工团工作出色,成绩斐然,1952年,在中央要培养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上大学政策的推动下,她被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

1954年,文化部从苏联请来合唱指挥杜马舍夫指导即将赴华沙参加青年联欢节的中央歌舞团合唱队。热心的杜马舍夫看到中国的音乐院校没有合唱指挥专业,主动提出办一个合唱指挥班,帮助中国培养合唱指挥人才。有关部门同意了他的提议,面向全国各文工团招生。

消息一经发布,全国的音乐团体纷纷响应,保送了二十多位有相当经验,却未经过正规培训的青年指挥。对前来报名的学生进行一番考查后,杜马舍夫对中央音乐学院送来的学员却不满意,他没有跟谁打招呼,径直来到当时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要亲自挑选他中意的学生苗子。

校方把作曲系的“三好学生”郑小瑛送到杜马舍夫面前。由于听觉灵敏,钢琴水平较高,还有在文工团里指挥时练出的胆量,郑小瑛获得了杜马舍夫的青睐,和另一名作曲系的同学沈武钧一同被录取。指挥班里招募了25名学生,郑小瑛是唯一的一名女性。杜马舍夫主持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合唱指挥班,但是,他也没有料想到,他还将创造中国的另一个第一:享誉中外的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将在他的班里诞生。

去参加指挥培训,只有一年半的时间。郑小瑛也有过犹豫:她是多么珍惜这难得的五年本科学习机会啊,若半途而废真让她于心难忍。学院了解到这个情况,保证她在指挥班的学业结束后,可以继续回来完成作曲系的学业。郑小瑛也没有预想到,正是这个培训班,将自己带上了指挥家的道路。

杜马舍夫的指挥课程,安排得十分全面、系统,教学方法也非常严谨、规范、实用。他不仅给学生们讲授视唱练耳、总谱读法、合唱学、指挥法的基本知识,甚至还教给他们应如何组织一个合唱团,如何策划一场音乐会,以及如何安排一套以中国作品为主,也包含苏联和西欧作品的节目单等。当他发现郑小瑛有很强的读谱能力,而且听力能力强时,便将指挥班的视唱练耳课程交由她来上课。

杜马舍夫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大家讲解“合唱是群众性艺术”和“音乐应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观念。他鼓励大家走向社会,去发展广泛的群众性合唱活动。在他身体力行的倡导推动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下到基层,组织了一个个军人、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科学家及少年儿童合唱团。北京北海“少年之家”的童声“友谊合唱团”和北京女大学生合唱团,就是郑小瑛组织的“处女团”。由杜马舍夫的学生发起的这些合唱团,对于北京乃至全国群众性的合唱运动的发展,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杜马舍夫指导的中国合唱团,在1955年华沙国际合唱节比赛、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上均荣获金牌。他培养了一批后来在中国乐坛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指挥家,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和指挥技能,其中有司徒汉、秋里、施明新、聂中明、方韧、郑裕锋、张明权、曾理中、许直等。

1956年夏郑小瑛代表合唱指挥班向导师杜马舍夫致谢

1955年10月,郑小瑛在指挥班第一学期结束时,写了一篇题为《我是这样向苏联专家学习合唱指挥的》的文章,发表在《人民音乐》杂志上。她在文中说:

对我来说,系统地学习有关合唱指挥方面的知识,完全是件新鲜的事。而四个月来,在苏联合唱指挥专家列·尼·杜马舍夫同志热情、严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初步认识了苏联先进的合唱指挥艺术;同时,对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对合唱指挥这一门艺术专业的意义,以及对成为一个合唱指挥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郑小瑛在这个仅有一年半的指挥班里,获得了对指挥事业的正确认识,对指挥艺术深刻的理解,学到了指挥的基本方法,为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正确而牢固的基础。也可以看出郑小瑛对于自己的这位指挥启蒙老师的感激之情,杜马舍夫高超的教学水平,对中国学生的严格要求,对郑小瑛无疑是一种福音。

在中国的四年里,杜马舍夫与中国人民、中国同行,特别是他的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回国后,在文章中写道:“我和学员们建立了良好的、真诚的、同志般的友谊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1955年,对郑小瑛来说是知识大丰收的一年,又是极其艰辛的一年。有孕在身的她一边忙于学习,一边孕育还未出生的宝宝。11月6日,她的女儿诞生,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节前夕的这个日子和向苏联专家学习的不轻松的过程,她给女儿取名为郑苏。

1956年夏天,郑小瑛从指挥班毕业,回到中央音乐学院刚刚建立的合唱指挥系。在继续向另一位苏联专家巴拉晓夫学习指挥的同时,她还兼任了指挥系的主课教师和苏联指挥专家班学员们的视唱练耳课教师,并在系主任黄飞立的率领下,参与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音乐学府指挥系初创时期的所有工作。

时隔35年后的1991年,杜马舍夫曾经的学生们,联名邀请他来北京参加中国第三届合唱节。已是72岁高龄的杜马舍夫非常激动,几经波折,终于在9月19日合唱节开幕的当天抵达北京。当郑小瑛和秋里、聂中明、司徒汉等老同学一起到机场迎接时,他们一眼便认出了自己的老师,杜马舍夫也逐一叫出了学生们的名字。

郑小瑛激动地说:“为了再见到您,我们等候太久了!”

杜马舍夫引用了俄罗斯的谚语回答说:“晚一些总比没有强。世上哪有比再次相逢更大的快乐!”

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学生们有的已是享誉国际的指挥家,有的已成中国音乐界的社会活动家,有的从事教学,有的领导专业团体,个个杰出,人人优秀,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欣慰的笑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杜马舍夫用自己的智慧与心血,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郑小瑛和她的同学们也用卓尔不群的成绩,向他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engxiaoying/2022121958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