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郑小瑛

郑小瑛事迹传记:扎根厦门——用爱心搭建“音乐之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233 评论:0

在乐团排练厅里,醒目地挂着一条横幅:扎根厦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鉴于全团98%的演奏员都是从祖国各地背井离乡而来,要求大家树立“扎根厦门”,为厦门人民服务的意识,是乐团的首要任务;具备条件时,大踏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也是一个中国交响乐团的天职!
世界上有观光导游,而“乐海导游”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听说。郑小瑛就是这样一个在音乐领域勇于开疆拓土的“乐海导游”,她率领自己的团队参加厦门乃至福建举办的多种群文节、艺术节、旅游节等音乐会,向广大群众普及交响乐知识,使厦门、福建的文化生活在全国独树一帜,为那里的人们留下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臻美瞬间。


1999年12月31日,厦门爱乐乐团与星海合唱团和厦门大学合唱团在新落成的海沧大桥上迎接新年


镜头一:庆祝厦门海沧大桥通车,唱迎新千年
时至今日,许多厦门百姓仍然记得新千年来临之际,在当时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海沧大桥上举办的那场音乐会。5000盏强光灯把一座横跨海港的大桥笼罩得宛如梦幻之境,郑小瑛背靠波光粼粼的大海,神采飞扬地站在指挥台上,指挥乐团奏响了这场绝版的千年交响。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阳光,照耀大地……”身穿红色衣裙的300名合唱队员,在郑小瑛的指挥下唱起了《欢乐颂》。观众们犹如置身于一片欢乐的音乐海洋,歌颂今朝厦门人民的拼搏进取,祝福厦门和全国人民迎来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新世纪。中央电视台向全球转播了海沧大桥通车盛况,亿万电视机前和现场的观众,都被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会所震撼。
《人民日报》2000年1月6日在头版刊发了郑小瑛的一篇文章,文字优美隽永。当年厦门“路桥人”曾向厦门爱乐乐团送去了第一笔捐赠,横幅上写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拓荒、奠基、筑路、架桥……”郑小瑛一直都没有忘记,于是她在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们音乐工作者也是造桥人,为了缩短人们心灵与音乐之间的距离,为了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分享从音乐中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和哲理思想,我们在充满挑战的新世纪到来之际,正在搭建一座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通往人们心灵的‘音乐之桥’。”
镜头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震撼厦门
2003年“九八”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开幕那天,注定了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厦门成功上演,让这座美丽之城彰显出国际大都市民众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内涵。
在业内有这样的看法:若某个城市的合唱团能够演唱好《黄河》大合唱,就能体现国家级的高水平;若能够演唱好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便能显示出这个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文化修养程度。
早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我国的乐团就用中文第一次上演了这部交响曲。其后,在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先后演出过这部作品。“厦门爱乐”在1999年举行贝多芬系列交响音乐会时,曾演奏过他的8部作品。《第九交响曲》之所以没有上演,是因为当时厦门还没有一个能够演唱它的合唱团。
这一年的“九八”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在厦门举行前夕,郑小瑛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她向市委宣传部推荐,希望在开幕式上演出这部作品。宣传部对此非常重视,指示厦门星海合唱团、鼓浪屿合唱团、青年教师合唱团和厦门大学合唱团、集美大学合唱团等,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由240人参加的合唱团——厦门市联合合唱团。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终曲合唱包括男、女声,混声和极其复杂的和声,丰富的复调声部,甚或还有双赋格的进行、连续的大跳音程,还有难度非常大的转调及很长的气息等,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极高的声乐技巧和相当宽广的音域。而这支队伍由不同职业的演唱者组成,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想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训练成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合唱团,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不久前深圳演出“贝九”,就是聘请了香港和北京的职业合唱团才完成的。可是,郑小瑛想的却是通过排演来提高厦门的群众合唱水平。
这无疑又是郑小瑛对自己下的一次战书。不断地挑战自己,向音乐的高峰攀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一向是郑小瑛秉持的信念。为了夯实厦门业余合唱团的基本功,她从北京请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著名合唱指挥吴灵芬教授为合唱队员讲授合唱的基本知识,作系统的辅导排练,并邀请厦门歌舞剧院音乐总监王军组织大家练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支“联合合唱团”的水平直线上升,在“九八”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开幕式上,为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近3000名观众献上了一台气势恢宏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为厦门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记录。
镜头三:再现《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
在郑小瑛的总谱收藏中,有一本已经被岁月染黄的用蜡纸刻印的合唱总谱,这就是曾经让一代人为之心潮澎湃的《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别梦依稀,每当翻起这本总谱,她的心情也如当年一样,久久难以平静。一种强烈的愿望像初春大地上雨后的小草一样在她心中疯长:什么时候,能让它重现于舞台?
这一天,终于在她的期待中到来了。
200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全国文艺工作者都将通过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伟人。
早在7月份的一天,郑小瑛向厦门市宣传部建议,在毛主席诞辰纪念日之际,把《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重新搬上舞台。她的建议得到了市委的批准。
郑小瑛在排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同时,也在紧锣密鼓地着手整理这部三十多年来已不知去向的乐队总谱。这部交响组歌是“文革”中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集体创作,由郑小瑛指挥首演的,由于它的旋律朴实动听,朗朗上口,又充满革命激情,曾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她邀请作曲家金巍根据当年的演出录音和合唱谱,重新“扒带”记录了一份新的乐队总谱,再让厦门爱乐乐团的高航、何毅鹏利用排练、演出间隙,用电脑制成乐队分谱。仅仅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忙碌,这部作品就具备了再度上演的基本条件。
12月25日晚,这部融郑小瑛情怀与心血、制作人员及合唱团人员汗水的《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终于在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当天与厦门人民见面。由郑小瑛执棒,厦门星海合唱团、厦门市教师合唱团及厦门市老教师合唱团演唱,厦门爱乐乐团乐队演奏。在这部组曲中,郑小瑛选用了《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中的7首,添加了田丰作曲的5首,共计12首作品。演出时按创作的年代排列,最后用大合唱《东方红》压轴。
一代人的记忆,随着郑小瑛指挥棒的一起一落钩沉起伏。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说,这场演出犹如让他们在时光隧道中穿行了一般,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许多年轻人也说,这是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让他们领略了30年前红色经典的魅力。
镜头四:为福建扫除交响乐的盲点
2004年,郑小瑛向福建省委宣传部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上说“愿承担在福建全省普及交响乐,也愿在福建各地开展‘学生音普工程’的任务。”她的报告虽然石沉大海般没有回音,但是,她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自发地在福建开展起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同学们,刚才那位年轻姑娘指挥得好不好呀?”在福州的一所大学里,郑小瑛带领自己的学生给莘莘学子们演奏交响乐,并且传授音乐知识。当她看到自己的一位研究生指挥结束鞠躬谢幕后,刚转身走向后台,台下的掌声就停了。她觉得音乐厅的礼仪应该得到普及,便走上台来问大家。
当她听台下的同学们回答说“好”时,并没有直接批评大家刚才没有礼貌的行为,而是慈祥地说:“那刚才大家为什么不用掌声把她送到后台呢?她和你们一样年轻,更需要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啊。希望同学们以后听音乐会时,对所有的表演者,当然也包括指挥,都应该用掌声把他们迎上来,也用掌声送他们进后台,表示感谢,可不能让他们冷冷清清地走进去啊!”听到同学们发出热烈的掌声,她继续说,“被称为‘严肃’的音乐家们,是富有自尊心的,他们不会像有的歌手那样对观众说,‘请给点掌声鼓励啊!’因此,如果大家希望演员再来一个,那大家的掌声就不能断啊!”
经郑小瑛这么讲解后,大学生们认识到刚才行为的不合适和不礼貌,发出带有歉意的笑声后,礼堂里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音乐会结束时,大学生们向郑小瑛层层围拢过来。靠在她身边的大学生,有的提出音乐方面的问题要她回答,有的要求合影留念,有的要她的签名。隔在人群外面的学生,则大声高呼着:“郑老师,我们爱你!”
郑小瑛的大将风范与人格魅力,令所有听过她音乐会及音乐普及课的学生们敬佩不已。几名大学生在联名给郑小瑛寄来的信中写道:“您的音乐讲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音乐知识,给我们开辟了一个美妙的新天地。”
自1998年9月至2013年9月的15年里,厦门爱乐乐团一共演出了1201场,除了在厦门坚持“周末交响”等演出1018场外。为了在福建普及交响乐,郑小瑛和乐团的足迹已经遍及闽东的福鼎、福安、宁德、霞浦、屏南、周宁、寿宁、柘荣;闽北的南平、古田、三明、福州、长乐、福清;闽西的龙岩、永定、武平;闽南的泉州、漳州、晋江、石狮、同安、蒲田、龙海、德化、安德镇等20多个县市地。有一个农民观众说,自己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交响乐队。听一次这么好的音乐会得高兴三天!郑小瑛却说,听到这样的反馈,我们会高兴三个月啊!这也更加坚定了她为福建这片土地扫除一个个交响音乐盲点的决心。
她还见缝插针地向市县领导们宣传应有的剧场文明。比如在一次音乐会后,市委书记来向郑小瑛征求对于观众修养的意见时,她诚恳地说:“观众既安静又热情,表现出很好的修养,可是欣赏音乐会的规定是不能带饮料食物进场的,但我看前两排领导席上却摆满了矿泉水,这样的不平等我们今天已经熟视无睹了,可是领导们在众目睽睽下坦然享受这种‘特权’是不文明的,是非常错误的。”书记连称有理,向郑老师保证,下次您再来一定看不见任何一瓶水了!
镜头五:良好音乐修养也要从娃娃抓起
郑小瑛常说:“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音乐能进行重要的素质启蒙教育,我愿为此竭尽全力。”
郑小瑛从来不是个只说不做的人,她一直用实际行动认真地践行自己的诺言。在厦门音乐岛的爱乐厅,她允许孩子们进入。她认为这是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懂得音乐厅礼节的最好方式。但是,前提是带领孩子的父母们必须让孩子们保持安静。
从2004年起,她带领厦门爱乐乐团每年为中小学生举办10场免费音乐会,而且把这作为“音普工程”的主要内容去做。
集美中学网络班的班主任黄李力和郑翔老师将班上同学们听音乐会的听后感编集成册送给郑小瑛:
“这次音乐会让我明白了音乐的旋律和艺术的情操,让我明白了怎样听音乐。谢谢您,郑奶奶,是您给了我这笔巨大的财富。”


郑小瑛正在让孩子们体验指挥的奥秘


“郑奶奶不辞辛苦地为我们指挥,额头上已经满是豆大的汗珠,却依然不改她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她一边擦汗,一边继续为我们讲解,没有一点点辛苦的埋怨,只是热切地从心底渴望我们去了解音乐。我心里真过意不去,郑奶奶和乐团的音乐家们的倾情演奏,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对待生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信心。”
“爱乐乐团,留给我一生享用不尽的巨大财富。你们为厦门这个音乐岛添加了丰富多彩的一面,让我们倾听音乐,打开慧眼,感受生命,享受生活。”
……
读着同学们天真、质朴的感言,郑小瑛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十来年后,当一位母亲领着刚刚上高中的“乐迷”孩子来对她说:郑老师,从一岁开始,他就是您的小听众啊!就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劳累与辛苦,在她心里都化成了甘甜的蜜糖。
郑小瑛还鼓励乐队成员们为中小学生们教授乐器、辅导乐队,10多年后,由乐团音乐家们用业余时间执教的厦门中小学生就有3400多人,成立了10多支中小学管乐团,覆盖了80多所学校和单位,学生多人在全省比赛中获奖,还有考入上海、中央的音乐学院、综合大学和厦门爱乐乐团的,乐团的音乐家们已成为厦门一支主要的音乐普及教育力量,现在走在街头,常会有人主动上前感谢“郑老师,你对厦门音乐氛围的贡献功不可没啊!”
镜头六:创办“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
2010年,在福建省金帝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德文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成立了。“中心”旨在通过科学的、国际通行的“歌剧车间”的实战教学模式,以完整的中外歌剧和经典歌剧选段为教材,以音乐为主导,通过演唱与表演并重的培训方式,培养优秀的歌剧表演人才,并力争与各大歌剧院和各省市歌剧院进行资源整合,合作上演歌剧新作或经典歌剧。


2011年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在福建省首次推出自制西方经典歌剧《茶花女》


“中心”与厦门爱乐乐团合作,已于2011年4月完成意大利经典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2011中文版,导演王进)在厦门的成功首演,开启了福建省首次上演自制西方经典歌剧的历史,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同年9月,又完成了施光南的歌剧《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导演李稻川)的培训,在郑小瑛教授带领下,《紫藤花》全体演职人员赴首都国家大剧院小剧场连演四场。同年11月,“中心”携这两部歌剧参加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成为唯一以两部歌剧同时入选歌剧节的参评单位,最终捧回包括剧目奖、演出奖和郑小瑛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等五项大奖,再次成为全国歌剧界的关注焦点之一。
2012年7月,湖南省歌舞剧院派该院《茶花女》剧组来到厦门,在郑小瑛和助理指挥高嵩的指导下,接受了《茶花女》(中文版)10天全剧音乐作业的全封闭、高强化培训,并于2013年夏在长沙举行了音乐会首演。
《伤逝》取材于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留下的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我国歌剧精品。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小瑛就曾与施光南进行过关于普及歌剧《伤逝》的探讨。郑小瑛曾建议他将只有两个主要角色的《伤逝》压缩成小合唱,用室内乐队伴奏,以便走进校园。今天,为了更加贴近当代青年倾向于“短平快”的欣赏习惯,郑小瑛于2010年征得了原编剧韩伟的同意,和施光南夫人洪如丁的版权授权许可,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原来长达2小时的抒情歌剧“伤逝”,节编成了一部长度约为1小时30分,可以以钢琴加一支长笛和少量弦乐进行伴奏的,具有室内风格的歌剧《紫藤花》,使这部具有我国现代文学经典价值的优秀作品,更便于以歌剧形式在我国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得到传播。《紫藤花》的名称来自1987年作曲家生前参与指导的,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制作,于2000年公开发行的歌剧《伤逝》全剧CD.伴随着剧情中紫藤花的花开花落,预示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并将原作中女主人公的“含恨而亡”结束于“走向开满紫藤花的远方”。从而引发不同时代年轻人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与选择。
2012年3月,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推出第三部作品——意大利喜歌剧《帕老爷的婚事》(原名《唐·帕斯夸勒》,Don Pasquale,中文版,导演李卫)。
2013年8月,中心再次成功举行了由徐庆东编剧、黄安伦作曲的歌剧《岳飞》音乐会版的世界首演。2014年10月又推出了著名法国轻歌剧《快乐的寡妇》。
4年来,郑小瑛与“中心”的4位职员一起,带着厦门爱乐乐团和附属的业余爱乐合唱团,发动歌剧爱好者,以“简易、普及、精品”的方式为厦门观众介绍了5部中外经典歌剧,演出了20余场。
郑小瑛认为:歌剧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综合水平的有力标志。西方歌剧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作为我国第一位登上世界歌剧指挥台,又在“文革”后参与了在文化废墟上重建中国歌剧事业,当代最具歌剧指挥资质的音乐家郑小瑛教授的座右铭是:“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她还想为中国歌剧发展做两件事,实现她“让歌剧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的理想:
第一,通过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化,也就是“洋戏中唱”,让更多中国观众能够通过“听得懂”来充分享受人类音乐文化的宝贵价值。
我国著名歌剧学者刘诗嵘曾撰文:“在意大利这个歌剧的王国里,就常常将瓦格纳的作品(原为德文)翻译为本国的语言上演。英国国家歌剧院更是将用英语演唱世界各国的歌剧明确定为剧院的方针,这与提倡演唱原文的皇家歌剧院并行不悖。”郑小瑛认为,这些歌剧大国也都在提倡用本国语言吸引广大听众走近用其他国家语言写成的歌剧,距离西方文化更远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这么做?
西洋歌剧中文译唱由来已久。《茶花女》这部新中国上演的第一部意大利歌剧,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是由苗林和刘诗嵘从俄文参考英文译配成中文的,它深受中国观众欢迎,越过“文革”的12年,到80年代已上演了200余场,其中就有在天津的一个有2000个座位的剧场里连演39场的世界纪录!2011年经郑小瑛再次认真修正配歌,首次搬上了厦门的舞台,由于句句都听得懂了,从来没有见过西洋歌剧的厦门观众,能够在毫无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了解和欣赏到一部西方歌剧的精品,非常兴奋。特别是那些虽然毕业于音乐院校,但从来没有演过歌剧,不会唱原文的“草根”演员也走上了歌剧舞台;连从来没有在现场观看过歌剧的业余合唱队员,也有滋有味地边唱边演起仆人、侯爵、听差等群众角色。而郑小瑛也陶醉在这个中国的普通大众也能走进歌剧,零距离地享受经典的动人场面中。
让“简普精”的中文版西方歌剧与京沪各大歌剧院追求“高大上”“与世界接轨”而用原文演唱的西方歌剧并存吧,这样不仅可以使广大群众方便地走近世界经典歌剧,也可以让许多青年演员、声乐教师和普通大众易于走进歌剧。
第二,通过排演一部部歌剧的实践来示范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排演流程,让各个歌剧院中外歌剧的排演能够科学地、高效率地、高质量地走进大众!
她认为必须改变目前不少演员自己不准备乐谱,不会独立识谱,而让钢琴伴奏陪着练习,再让指挥和乐队陪着反复合乐,甚至指挥不得不带着乐队跟着演员的混乱节奏“扑蚂蚱”的低效率排演陋习,才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出能与国际排演流程接轨的歌剧演员和歌剧专业制作队伍。
郑小瑛作为第一个登上西方歌剧院指挥台,因而第一个通过实践了解了西方歌剧科学排演流程的中国人,在留学回国后,曾在歌剧《阿依古丽》的排演中,试行了这个“歌剧车间”流程,实践证明,它大大提高了歌剧的排练效率和质量。1982年,中央歌剧院又从法国专家组来华传授歌剧《卡门》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这个国际通用科学流程的效率和带来的质量,使得中文版歌剧《卡门》首演的实况录音唱片获得了法国夏尔·克罗学会颁发的20世纪唱片资料国际大奖。
概括起来,这个科学的排演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演员自行做好功课。弄清歌剧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研究它的音乐,自行读谱,唱会自己的声部;与歌剧钢琴排练指导(Coach)合伴奏。做到准确读谱,同时熟悉全部伴奏和戏剧性段落的音乐;再接受指挥严格的音乐作业(包含独唱,重唱)。做到能理解指挥的手势和音乐处理要求,能够与其他声部合作,并正确地背谱演唱。在导演和歌剧钢琴排练指导下进行排戏。做到能在音乐中表演人物。与指挥和乐队进行严格的,不带戏剧表演的“座唱”。通过演员与乐队的彼此聆听,了解如何合作,高效率地完成全部音乐作业,最后进入带戏剧表演的分场合乐、连排和彩排。由于前期已有了扎实的音乐作业,这时的合乐和彩排就能保证音乐戏剧表演的高质量了。
湖南歌舞剧院曾经派了一组演员前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学习歌剧《茶花女》中文版,郑小瑛与助理指挥高嵩以科学流程进行指导,在短短9天里就完成了平日里可能要花费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全剧音乐作业,后来这部歌剧由高嵩指挥,推上了歌剧舞台。因此,郑小瑛对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青年演员提高排演效率和质量信心满满。她表示,自己会用“滴水穿石”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
镜头七:成功策划了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来到厦门后,郑小瑛听说家乡永定有客家民居的土楼,竟被美国卫星误认为那是针对台湾掩蔽在闽西山区的导弹发射井,这才引起了中国有关方面的重视,决定将“福建土楼”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春,第一次回祖地寻根的小瑛姐妹,渴望去看一看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封闭式的围屋土楼。
她们来到了气宇轩昂的振成楼前,只见庞大的夯土建成的圆楼外只留有一座大门,可是她们一走进去,却豁然开朗。那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天井,只见正面厅堂两边石柱上镌刻的楹联是“振刷精神,担当宇宙”“成就事业,垂裕后昆”。两厢侧厅的门柱上也刻着蕴含中华文化传统的楹联和匾额,门楣、屋檐、窗棂都雕镂着精致的花鸟图案,处处体现了客家人深厚的崇文重教的中原文化底蕴。屋主介绍,他们的祖先并非只是为了找一条活路的“逃荒者”,而是在历次改朝换代的战乱中持不同政见的“逃亡者”。他们一批批迁移到异乡,为了繁衍生息、保卫家园,修筑土楼,聚族而居。这种典雅朴实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郑小瑛伫立在天井当中,面对祖辈留下的文化遗迹,体味到了当年生存的艰辛与无奈,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她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遐想。
人们告诉她,就在当年11月,龙岩将举行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客家人中,将有5000多名事业有成的客家人代表来祖地聚会。音乐家的直觉,使郑小瑛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创作的欲望,她想,如果能用交响乐来表现这种体现了深层次客家文化的土楼精神,如果作为一名客家籍的音乐家能亲自率领“厦门爱乐乐团”给来自全球的客家父老乡亲演奏一部凝聚着她对故土深情的交响乐该有多好,那将是古老的土楼建筑艺术与现代交响音乐的奇妙结合。
事后,郑小瑛得到了资深记者杨力的帮助,她去香港游说了老友世界客家研究会会长、香港崇正客属总会的副理事长郑赤琰博士,又得到了崇正客属总会慷慨的支持,他们说,经费好找,郑小瑛难得。
郑小瑛连夜挂电话给她的妹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副教授葛顺中,请他帮忙物色作曲家。他推荐了擅长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富有民族风格作品的作曲家刘ó。郑小瑛立即拨通了刘ó的电话,听到郑老师谈到她的设想,刘ó也兴奋起来,原来他的童年竟是在闽西度过的,他熟悉那里村民们爱唱的客家山歌。两位音乐家在作品的风格首先应当能被大众接受这一点上一拍即合,郑小瑛如获知音,“刘ó,这次作曲非你莫属了!”接着通过深入的参观和采风,那集中反映了客家人超凡智慧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土楼文化,强烈地冲击涤荡着作曲家的心灵,最终成就了一部以民间山歌为音乐基调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2000年11月21日,在装修一新的龙岩体育馆的主会场里,灯火通明,新搭的舞台上方,有巨龙图案装饰的天幕上,高悬着“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会‘客家情’大型文艺晚会”的红色横幅。待演奏员坐定后,在人们殷切的期待中,主持人报出“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作曲刘ó,指挥永定客家女郑小瑛教授”时,全场响起了充满惊喜的掌声和欢呼,身穿黑色演出服、享誉世界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在乡亲们的掌声中,快步登上了指挥台。


《土楼回响》作曲家刘ó和郑小瑛


在郑小瑛的指挥下,长号、铜管、打击乐器逐一加入了乐曲的序列,闽西山歌与现代交响乐并行不悖,温柔的小夜曲后大开大合的主题切入更是激情澎湃、震撼人心。当最后一个乐章奏响时,郑小瑛转过身来,面对观众,指挥全场5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属代表,唱起了一首大家都熟知的客家山歌:“你有心来俺有情喏,唔怕山高啊水又深呐,山高自有人开路喔,水深还有哇造桥人呐!”高亢昂扬的旋律,起伏跌宕的节奏在大厅中回响,人们击掌高声唱出了发自肺腑的歌声,整部音乐作品一气呵成,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音乐会达到了高潮。


2000年11月郑小瑛与厦门爱乐乐团在永定土楼里奏响刘ó作曲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来自马来西亚的客家乡亲陈女士对采访她的电视台记者说:“没想到这次在龙岩能听到这么一场表现我们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的交响乐,我激动得哭了,这部交响乐和这些山歌一样唱出了我们客家人开拓的勇气和经历的千辛万苦。”
这部以表现客家精神为主题的交响诗篇,采用了现代音乐作曲技法,融入了淳朴的客家山歌基调,洋溢着浓郁的故土乡情,诉说着客家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张扬着客家人勇于拼搏的精神,表现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2001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音乐大型作品大赛上,得到了音乐界同仁们的赞誉,毫无争议地获得了该项金钟奖唯一的金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engxiaoying/202212195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