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郑小瑛

郑小瑛事迹传记:依依惜别,深情永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244 评论:0

有一种爱的方式叫放手,这也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最荡气回肠的爱。让厦门人民和厦门爱乐乐团的许多演奏员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刻在他们最爱戴的郑小瑛身上还是来到了。
遥想当年,“文革”结束,风华正茂的青年作曲家黄安伦给刚刚重建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队带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塞北组曲》等多部优秀的作品。1979年,他怀念周总理的作品——大歌剧《护花神》上演后不久,郑小瑛提议说:“安伦,你应当写岳飞!”黄安伦遂与当年下放在张家口的戏剧学院的小哥们儿一起,为歌剧《岳飞》的剧本搭起了架子。他们的热情感染了郑小瑛,她脱口而出:《岳飞》不上,我死不瞑目!
1986年,黄安伦以大歌剧《岳飞》为硕士论文,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并获“最优秀奖”,作品总谱的扉页上写着:题献给郑小瑛/刘诗嵘。但他期待歌剧在祖国上演的愿望却因种种原因久久未能实现。这期间,台湾和香港的朋友们都曾向他提出要求,他的回答却是:《岳飞》一定要在他的祖国首演,首演指挥一定要是郑小瑛!
转眼27年过去了。2013年,在郑小瑛离开厦门爱乐乐团的前一个月,她胸有成竹地统领厦门工学院歌剧艺术中心的师生,把歌剧《岳飞》中的战争和歌舞场面省掉,压缩成三幕的音乐会版,在厦门上演了。演出大获好评,她对黄安伦说:“这已是我能做到的全部!”
音乐会正好在厦门爱乐乐团成立15周年前夕举行,郑小瑛利用这最后公开面对大众的机会,向15年来支持了厦门交响乐事业的政府和企业家朋友们致敬,并隆重表彰和感激了将他们的汗水与青春献给了厦门和中国交响乐事业,在乐团工作了10年以上的46位音乐家和员工,并给他们戴上了大红花。


2013年9月在歌剧《岳飞》的音乐会上,郑小瑛向厦门观众告别


2013年9月30日19时07分,郑小瑛的一条长长的微博让那个平静的夜晚显得有点不平静。她在微博中说:“我作为厦门爱乐乐团法定代表人和艺术总监的聘用合同,已于2013年9月30日到期终止。”同时,她表示辞去厦门爱乐乐团理事会副理事长的职务。从《再见了!我亲爱的乐团!再见!亲爱的“厦门爱乐”》的微博标题,可以看到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指挥家,对她一手创办并辛勤耕耘的乐团依依惜别的深情。“我衷心感谢16年来各届市领导、各位企业界朋友,社会贤达和广大爱乐听众,以及这个可爱的乐团集体对我的厚爱和支持。”尽管向大家道别,尽管说“再见了,朋友们”,但她依然满含深情地衷心祝愿“厦门爱乐乐团有更加光辉的未来”。就这样,她悄悄地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乐团。
微博刚发出不久,就有上千“微友”进行了转发,数百条评论蜂拥而来。许多厦门市民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感谢。
“您是我非常敬重的音乐人,感谢您在这个小岛所开创所营造的美好和清新。”一位网友说。
一些在厦门爱乐乐团陪伴下长大的厦门青年,纷纷在网上留言,回忆自己因厦门爱乐乐团受到的滋养,回味着因郑小瑛而受到音乐启蒙的感受。
网友Young Chy说道:“我曾是厦门音乐学校的学生,小学时在音乐厅门前的小广场上,听您现场给我们讲授过音乐,之后在厦门中小学生管弦乐团也曾一睹您的风采。谢谢您,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您让我永远爱着乐队和真正的音乐。”
网友“李大仙想自由”说:“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您的音乐会,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长大了,您的白发也很明显了。不管中间有怎样的波折与伤心,希望您始终不会忘记这里。因为您是我们厦门人不会泯灭的记忆。”
那天凌晨3点半,上海的音乐家赵晓生未能入睡。这位作曲家、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3时39分跟了一条评论——
小瑛老师提升了厦门爱乐乐团的整体演奏能力与水平,不遗余力地为推广厦门、福建交响作品,为厦门城市名片增色添彩。亲爱的郑小瑛老师,您不但受到厦门爱乐人也受到我们大家对您的充分信任与尊重!
作曲家王西麟也发来短信:“特别慰问!向您致敬!一手创办‘厦门爱乐’风雨十五秋,为中国交响乐事业殊勋!”
两年后,著名的琵琶演奏家章红艳说:“我们在郑老师身上,看到了个体的力量。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听众,我们一定会用这样的精神一直走下去。郑老师,永远是我们的一盏灯。”
与厦门爱乐乐团相守16年之后,郑小瑛正式与“厦门爱乐”告别,留下的是一个在全国堪称优秀的乐团,为厦门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明文化遗产。除了“扎根厦门”,她还热情地带着表现中华民族客家文化精神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和其他中国交响乐作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和亚欧美12个国家的80多个城市演出了1200多场,为乐团积累了300多套(每套按一个半小时计算)不同的音乐会节目,向世人展示了我国音乐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了中国音乐家卓尔不群的风采。
做出离开的这个决定,郑小瑛有过很深的纠结与思考。就像她在这年10月8日的新浪博客中所说:“要离开我魂牵梦萦、辛勤耕耘了16年的亲爱的乐团,谈何容易啊!”
郑小瑛毕竟是个率真、简单而透明的人,除了让乐团翘楚于音乐界之林,除了让更多普通百姓在严肃音乐的普及和滋润中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她对身外的喧嚣与繁杂心无旁骛。可随着乐团和她本人声誉的提高,许多不属于艺术本身的噪音和干预却让她始料不及。
2013年11月21日出版的《新民周刊》,在“郑小瑛:'80'后的音乐梦”一文中透露说:“郑小瑛从工作了16年的厦门爱乐乐团退了下来,原因并不是年龄和身体因素,而是她和乐团理事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文中还披露,十几年来随着乐团社会声誉的提高,郑小瑛却逐渐不被“上面”信任,她开始经常受到空穴来风式的约谈;在乐团运行11年后的2009年才建立的理事会在为乐团提供经费的同时,也对乐团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地介入,这里已经不是原来艺术总监能够按艺术规律做主的平台了。特别是对她率领乐团“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无端指责,她作为理事会里唯一的音乐家副理事长的意见也完全得不到尊重,使她忍无可忍!于是,在无奈之中,这位受世人尊敬的指挥家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劳动者起码的尊严,托辞年老,提出了辞呈。
一个艺术总监不能再按照艺术规律主持乐团,就像给一位舞者缚上了绳索还要让她跳舞,这让一个把真正的艺术视为生命,把艺术规律视为准则的人,情何以堪!
从1997年郑小瑛接受厦门邀请,开始进行乐团开办前的准备工作,到2013年她离开这里,她为厦门爱乐乐团的成长壮大呕心沥血。在乐团举步维艰的日子里,她一直坚守自己对厦门人民的承诺,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16年来,乐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厦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并且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她的付出,可谓花香满园,硕果累累,受到了厦门市人民的关心和爱戴。音乐季内每个星期五,在音乐岛爱乐厅准时奏响的周末交响,成为厦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盛宴与文化大餐。乐团的灵魂人物郑小瑛,是最受厦门人民喜爱与拥戴的人之一。
由于她对厦门人民的杰出贡献,2003年,她被评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之一”、“特殊贡献”艺术工作者称号;2007年,她被授予“厦门市敬业奉献模范”;2009年她获得中国和福建文联“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2010年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厦门市对外交流友谊使者”“厦门文艺特别荣誉奖”;2010年,她被授予“厦门时代女性”称号。2011年再次获选福建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并被授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称号,2013年被聘为厦门市文联名誉主席。
经过郑小瑛和演奏员们的辛勤耕耘,厦门爱乐乐团成了厦门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明星乐团。2006年乐团被厦门市民评选为厦门市“十大名片”之一;2009年,乐团被列为厦门市改革开放30年文化建设十大品牌之一;2010年又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在郑小瑛的一生中,有过太多的荣誉,全国的,国际的。在那么多沉甸甸的荣誉中,在厦门获得的这些荣誉称号,显得并不起眼。但她心里在乎的并不是这些荣誉,而是自己为厦门这座城市实实在在地做过些什么。
厦门爱乐乐团就像郑小瑛的孩子,她为厦门爱乐乐团奉献了只有母亲才会奉献的情怀,她打心底呵护着,亲着爱着这个在自己精心培育中已经长大的孩子,爱着这些年轻人。虽然在厦门爱乐乐团如日中天之际,她选择了把它交还给厦门,但是她的心仍像母亲牵挂儿女一样牵挂着它。正因为她爱得深沉,爱得无私,所以,她希望把它交托给自己信任得过的接班人,使这个孩子在自己离开后,能够更加茁壮健康地成长,而这却成为郑小瑛与乐团理事会决裂的导火索。
一位冷静的旁观者对她说:“郑老师,放下吧!这不是你的孩子,是出钱人的啊!”
这番话让郑小瑛警醒。她也终于领悟到,就是亲生的孩子,你也不可能呵护他的一生,每个人只能完成一定历史阶段赋予的使命,而目前自己所能做的就是面对现实。
虽然离开了厦门爱乐乐团,但郑小瑛永远都不会离开毕生热爱的音乐事业。她仍会在秉持了半个世纪的那份“阳春白雪,和者日众”的音乐理想中笃定前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engxiaoying/202212195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