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郑小瑛

郑小瑛事迹传记:荣获“荣誉勋章”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233 评论:0

1979年,根据中法文化交流协定,在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双方决定于1982年元旦由中法两国艺术家合作,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法国作曲家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
法国政府派来了一个团队,总导演是拥有法国博马歇奖章和法国荣誉军团骑士称号以及《卡门》导演一等奖的勒内·泰拉松,指挥是法国世界级指挥家让·皮里松,还有法国文化部声乐督察员雅克琳·布吕梅女士,以及负责舞美装置、服装、灯光和舞蹈编导的七八位法国专家。他们将到中央歌剧院指导中国演员、乐队和舞台美术工作。中法双方商定,使用中文译本演出这部举世闻名的大型歌剧。
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著名同名小说,由被尼采称为“地中海的太阳”的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于1874年秋创作完成,并成为他的巅峰之作。《卡门》的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歌剧。
该剧讲的是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波希米亚姑娘——烟厂女工卡门的故事。卡门有着多重性格,既直率、热情、温柔,又野性、傲慢、倔强。士兵唐·何塞出身农民,老实软弱,他想恪守传统的道德律制,却经受不住卡门迷人的诱惑,他舍弃了在乡村时的情人米卡爱拉,加入了卡门所在的波希米亚人行列。后来由于他难以融入走私团伙,卡门又移情别恋,爱上了斗牛士,因妒火中烧而变得疯狂的唐·何塞让心爱的卡门惨死在他的匕首之下。
勒内·泰拉松是法国公认的诠释《卡门》最具权威的人。他认为,要了解卡门,必须要了解波希米亚人(“波希米亚”是法语,而英语称“吉普赛”,俄语称“茨岗”)。他们是欧洲的一个流浪民族,多以打短工、歌舞、占卜、算命、驯兽为生。19世纪,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经常遭受残酷迫害。比如,西班牙国王曾下令鞭打无固定住所的波希米亚人,并将他们割掉耳朵,驱逐出境。普鲁士国王还曾下令绞死18岁以上的波希米亚人。因此,对于这个民族来说,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就是一切!歌剧《卡门》正是通过一个在那个时代得不到财富,却保留了自身自由和尊严,并敢于藐视权势法规,任性倔强的姑娘追求爱情自由的悲剧,来表现当时受压迫受歧视的波希米亚人对自由的向往。
2015年10月4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指挥家郑小瑛》节目中,主持人问道:“郑老师,您认为对中国人来讲,接受西方歌剧,是不是还是有一个迈不过的门槛,就是听不懂他们的语言?”
郑小瑛回忆起当年译配《卡门》时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指挥家皮里松来指导我们时,首先关心的是法文歌剧翻译成中文会是什么样子。他说,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中文译配,不仅要意思对,语气对,分句对,原文音节的数目和律动都要对,这才是一个好的能够传递原版音乐语言风格的歌剧。我们努力按他说的做了,他非常满意。”
主持人又问:“也许有行家说,本来就是西洋歌剧,你把它唱成中文,它就变了味了。会有这种说法吗?”
郑小瑛肯定地回答:“会有,当然有!但是我认为,变一点味儿会比一点不懂还是要好一点。”
可见,歌剧的译配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它往往要经过译配者、音乐指导和演员们的多次反复“咀嚼”感受,甚至经过观众的检验,才能逐步完善。
2014年4月28日,郑小瑛曾在新浪博客中,用充满激情的笔调详尽地还原了当时译配时的情景:
年轻的法文翻译孙慧双经我介绍,接受了为中央歌剧院翻译《卡门》的任务。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中文《卡门》版本,除了对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要求很严格的指挥家皮里松提出的要求以外,出于我对中文译配的认识,还加上了:中文语句的重音必须与音乐的高点一致;中文四声的发音要尽可能与旋律的走向一致。
这样的要求,当然给译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中最棘手的还是法语倒装句的译配,比如我们曾经为米开拉咏叹调里的一个乐句煞费苦心。按中文表达那句应该是:“她把我心爱的何塞,变成了一个罪人”,但由于音乐的情绪是按照法文“倒装句”写的,前半句激动高亢,后半句才转为深情,于是就不得不将中文译配成:她把何塞变成了罪人,那曾经是我爱的人!
孙慧双在后来发行的《歌剧翻译与研究》一书中,回顾了《卡门》艰难的译配过程:“在郑老师一字一句的指导下,我们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将27个唱段反复译配了三遍,后来又由全体演职员参加研讨修改,有记录的批评改正意见多达2000余条,之后才投入了排练。”
当时,皮里松也在一篇文章里写道:“郑女士以惊人的耐心用中文给我唱了全本的《卡门》,以便我能够核实译文句式与乐句是否完全符合,以确保配词不要出现任何问题。”
面对如上的评价,郑小瑛表示:“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才使中文演唱不仅顺口易懂,还能保存比才音乐语言的基本形象,中文版的《卡门》也才能在30年后的今天还能存活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
1982年元旦,中译版的法国歌剧《卡门》在天桥剧场举行了极为成功的首演。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演出被低调处理。报纸媒体都没有宣传,可是《卡门》能在“文革”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国上演,还是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连续演出了27场,场场爆满。
1985年3月12日傍晚,时任法国驻华大使的马乐在代表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于法国驻华使馆为郑小瑛等人士举行授勋仪式时,对郑小瑛评价说:“感谢你非常好地介绍了法国文化。由于你高超的指挥艺术,使得译配成中文的歌剧《卡门》得以在中国成功上演。”他把一枚配有绿色绶带的金光闪闪的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佩戴于郑小瑛的胸前,同时送上的还有一本精装的《卡门》总谱。
我国文化部领导人和各国使节都参加了授勋仪式,场面热烈而又隆重。
授勋仪式后,郑小瑛没来得及享用主办方提供的丰盛晚宴,便急忙赶往天桥剧场,因为歌剧《卡门》正等待着她开演。


1985年郑小瑛荣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


1988年,中央歌剧院以两部中文译唱的西方歌剧《卡门》和《蝴蝶夫人》登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引来听惯了原文演唱的香港媒体的热烈讨论。“歌词翻译得的确很美,而且十分精确,我们即使不看字幕都能听得很清楚,肯定会对在中国推广普及西洋歌剧起到极大的作用。”“音乐、内容与旋律力求接近原词,写得很高明,因此听来并无拗口之处,流畅自然,很快便适应下来。”“以中文演唱,使一大部分的观众看得明白透彻,使演出效果相得益彰。”类似盛赞的句子,在媒体上随处可以看到。当年,中央歌剧院还将这两部用中文演唱的西方经典送到了芬兰萨沃林纳歌剧艺术节,也受到了西方听众的热烈欢迎。


中央歌剧院中文版《卡门》在芬兰萨沃林纳歌剧节上大获成功


直到今天,郑小瑛仍念念不忘向年轻一代歌剧人发出寄语:“你们现在站在国家最高端的舞台上,在追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对我国大众对歌剧的欣赏和享受承担普及的责任,不要忘了国家剧院应当具有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如果我们忽略了推广引导,普通大众就不会知道歌剧是什么,也不想知道,歌剧就会失去在中国生存的基本土壤,而能够引导大众快速走近西方经典歌剧的道路就是‘中文化’。”
郑小瑛还在博客中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端着架子只唱原文了,唱原文在全世界都不是唯一!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用各国母语演唱别国的经典歌剧,为什么中国人不能用自己的母语来推动它呢?开始做中文译配肯定不够完善,但努力改进肯定会创造完美!让大众用中文入门,理解了经典歌剧的音乐戏剧结构,必定会提升日后欣赏原文歌剧的质量。”
30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郑小瑛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了在华夏大地上传播西洋音乐与文化的精髓,她承担起了一个音乐艺术家的责任。
国家大剧院和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吕嘉先生,是郑小瑛的爱徒。他作为嘉宾,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指挥家郑小瑛》节目时,不无感慨地说:“这几年,我越来越赞同郑老师的想法。我想,我们今天很多热爱音乐的人,也许就是听了原来中文版的歌剧,现在才成了铁杆的歌剧乐迷。我觉得郑老师做的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事。作为郑老师的徒弟,我也会照着郑老师的路子接着走下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engxiaoying/202212195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