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郑小瑛

郑小瑛事迹传记:忍辱负重耕耘未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217 评论:0

郑小瑛就这样来到了厦门。没有提任何个人要求,与大家一起住在鼓浪屿经贸干校闲置的筒子楼里。办公桌就在床前,印谱机就在阳台上,排练只能在干校那回声嗡嗡响的大礼堂里进行。没有团部,没有资料,所需乐谱都由郑小瑛在北京选好,委托来厦门报到的演奏员一箱箱捎来。因此,虽然首演非常成功,观众发出的阵阵掌声犹在耳际,郑小瑛的心情却无法轻松。

正像她当初所担忧的那样,厦门爱乐乐团实行的是民营模式,没有财政拨款,不占国家编制,靠自筹经费为主。乐团的财务完全由那家投资公司掌管,员工领取工资、报销款项都要到公司进行。在首演之前,原来信誓旦旦承诺出资支持乐团的那家企业,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无力再支持乐团而突然消失了,乐团购买乐器的欠款尚未偿还,日常所需的钱款没有着落,人员工资尚待发放,一系列与钱有关的棘手问题,令郑小瑛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虽然在那举步维艰之时,厦门市领导和厦门古龙集团给了乐团大力的支持,才使得建团首演得以如期举行。可是以后怎么办?没有经费的保障,“厦门爱乐”这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就极有可能面临夭折的危险。而这,又是郑小瑛最不愿也不想看到的。她本来是想参照国际交响乐团的运作模式,结合中国特色,试着按艺术规律,采取全新体制,建设一个民办职业交响乐团的。可是做到这一切谈何容易啊!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厦门市一些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认识到了这一点,民营的厦门爱乐乐团的建立正是彰显和深化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然而,由于厦门人对交响乐还不了解,不知道管弦乐器价格高昂,也不了解当时厦门还没有合格的乐队演员,为了吸引全国优秀的年轻乐手到厦门来,乐团的工资标准不得不参照刚经过工资改革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水平。因此,许多人对厦门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昂贵的交响乐团不甚了了。领导人所承诺的经费,不是迟迟难以到位,就是到位不顺畅。

1998年4月厦门爱乐乐团在鼓浪屿厦门经贸干校挂着吸音布幔的大礼堂里开始排练

体制外乐团的经费问题始终像一个幽灵,困扰着乐团的正常运营。面对从全国招聘来的数十位演奏员的生存困境,有时郑小瑛不得不亲自去“化缘”。

有一次,乐团发工资在即,可款项还没有着落。乐团的财务人员往政府跑了多次,可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拿不到相关领导的批条。那天,与乐团排练了一个上午的郑小瑛,没有休息,头顶烈日,在中午1点爬上了位于山上的鼓浪屿区政府,等候1点半会来此地开会的领导。她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感觉自己像是来静坐似的。

那位领导来了,款项也给签批了,但是她撂下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郑小瑛:“郑老师啊,这是因为有你,我们才给批这个钱。如果不是你在,我们是一分钱也不会给的!”

郑小瑛不觉得她给了自己面子,倒是因自己为厦门所做的这项事业,在这位领导的眼中竟一文不值,而感到无比屈辱。

曾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并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的郑小瑛,一直以传播艺术、普及音乐的指挥家身份被人们尊重和爱戴。如今,作为一个民办乐团的运营者,面对如此的冷遇和困境,她完全可以一走了之,回到北京享受离休后的惬意生活,但是,把音乐视为生命,把严肃音乐的发展和普及视为毕生事业的她没有这样做。

郑小瑛忘不了第一次被邀请来厦门实地考察时,去拜谒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墓地鳌园时的情景。墓地墙上诸多刻着各种历史场景、传说人物、社会风尚、道德铭言的砖雕内容,都是陈先生亲自拟定的。浅显易懂,是他个人对人生的参悟。陈嘉庚先生虽然不是教育家,但他深知教育对于造就优秀国民的重要,为了家乡子孙后代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倾囊回乡办学。陈先生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郑小瑛,使她看到了正在快步走向世界的厦门的确需要一个能与国际文化接轨的乐团。当时她想,这也是自己会做的,自己没有不接受厦门邀请的任何理由。“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呀!

在乐团面临困境时,也不乏雪中送炭的人士。有一位厦门路桥集团的潘世建总经理,听说乐团经费遇到了困难,主动送来了50万元,而且不要任何回报和宣传。他只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为他集团的职工进行两次音乐讲座,二是让他们来看看乐团的排练,了解一下音乐家的劳动。潘总对交响乐事业的理解,对艺术家的尊重,让郑小瑛感动的同时,也让她的身心倍感温暖。就是这些爱心人士对乐团的支持,给予了她继续坚守的信心。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的访谈中,郑小瑛谈及这段往事时说:“作为一名司令员,你必须要能承受压力,遇到困难时,要能够做出奉献和牺牲,才能让别人对你有信任。”

郑小瑛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她独立好强的性格,不允许自己在哪怕是巨大的困难面前绕开、逃避抑或一走了之。对她来讲,为了“厦门爱乐”可以用呕心沥血四个字来形容。在她的人生中,对个人的得失从不计较,对个人报酬多少从不看重,但为了乐团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乐坛都有很高威望的她,拖着刚刚病愈的身体忍辱负重地坚持了下来。她相信通过努力,总有一天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会大幅提高,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乐团的经费一日没有长期保障,郑小瑛就需要一次次去向相关部门催讨。2000年的一个晚上,郑小瑛回到家,身心俱疲,无边的困惑、苦恼、无奈令她心潮难平。终于,在情急之中她拨通了当时的厦门市长助理的电话,诉说苦衷。对音乐充满热爱,对乐团的现状充满同情的这位领导,当晚便向市委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在市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市财政、市国有企业投资公司、市路桥公司和鼓浪屿区政府向乐团伸出了援手。2001年除夕,厦门市委、市政府送给了乐团一份厚重的新年礼物——承诺每年拨给乐团300万元经费,厦门电业局和福建电力公司在其后也给予了乐团同样长期的支持。

2002年,“厦门爱乐”从租用的一间用作排练的教室里搬了出来,进入由厦门电业局提供场馆、福建电力公司投入经费280万改装的有极好音响效果的大排练厅,被人们戏称为“吉卜赛乐队”的过去自此成为历史。厦门电业局和厦门爱乐乐团携手,开始了共筑厦门光明之岛、音乐之岛的美好乐章。随着厦门爱乐乐团的知名度提高,人们对交响乐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一些企业中的有识之士也加入到了共建行列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engxiaoying/2022121956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