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郑小瑛

郑小瑛事迹传记:人生第一课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220 评论: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8月13日,面对日本侵略军,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战争的硝烟让昔日繁华的十里洋场变得满目疮痍。

郑维一家住在北四川路一个靠近日本宪兵司令部的弄堂里。温嗣瑛每天送四岁的小瑛去幼儿园,路过由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把守的司令部门口时,小瑛的小手都会把她的手拉得很紧,她从小瑛的神情中能感到孩子心中的那份莫名的恐惧。当小瑛正和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荡秋千时,只要看到有人带着日本孩子来玩,家长们不管孩子们有多么不情愿,都会让他们赶快下来躲开,把游戏器械让给日本人……

在苏州河下游河口临黄浦江处,有一座旧上海标志性的建筑——外白渡桥,因其毗邻外滩公园,英国人又称其为花园桥。1937年上海沦陷后,桥上挂起了太阳旗,桥头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把守,每个从那里经过的人必须要向太阳旗三鞠躬,方可从桥上通过。

郑维夫妇对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深恶痛绝,岂能甘愿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当顺民。温嗣瑛在妇女运动中结识了何香凝、史良等爱国民主人士,多次积极参与她们领导的中国反日救国大同盟的活动,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是忍无可忍。经过精心筹划,夫妻二人变卖了家中值钱的物品,一路辗转,回到了温氏娘家,号称大后方的重庆。

来到山城重庆,他们惊愕地发现,这里竟然也笼罩在战争的恐怖之中。防空警报和敌机的轰炸声不时响起,民众惶惶不可终日。

郑维夫妇在南岸老君洞道观里租下了一幢两层小庙镇江亭,史良就住在他家的楼上,沈钧儒等爱国人士经常来到他家与史良共谋抗日大计。

小瑛从父母口中得知,他们就是享誉全国的“抗日七君子”中的成员,并了解了“七君子事件”的故事:1936年5月,沈钧儒等著名文化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释放政治犯,并与中共谈判,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等。对此,国民党竟以“危害民国”的罪名,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七位救国会的领导人,称为“七君子事件”。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界掀起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国民党政府才被迫将七人释放。

毕竟小瑛当时只有八岁,大人们说的话她经常听得一知半解,但七君子不顾个人安危保家卫国的事迹却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她。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定百姓才能安康的道理,从那时起已深深植根于她的心中。

坐吃山空,从上海带来的钱不久便花得所剩无几。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郑维在成都一家全国农村合作委员会谋到了总视察一职,举家迁往成都。

依依惜别之际,一向对郑小瑛喜爱有加的史良阿姨和沈钧儒叔叔,在一本纪念册上留下了对小瑛的由衷祝福:

你有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爸爸,又有为家庭和社会服务的干练妈妈,他们是男女国民的模范,你要学习他们,担负起中华儿女应有的责任来,才是真正的救国。

——史良

年龄有大小,对于目前国难的严重同样要负起责任来,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参加到整个的抗战力量这边来。

——沈钧儒

寥寥数语,尤胜长篇大论。在其后的大半个世纪,郑小瑛把两位革命者所期许的对家国的责任与担当,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的殷殷希望,鞭策着她奋勇向前。

成都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后人称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能让时间慢下来的城市。独具特色的小吃和茶肆是一道世人津津乐道的风景。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惨无人道的轰炸,振聋发聩的警报嘶鸣,随处可见的残垣瓦砾,四处躲避的人群,使这座“休闲之都”失去了往日的恬适与安宁。

出于安全考虑,郑维没有把女儿们送到学校,而是请来老同事的胞弟施兆启做小瑛和妹妹小维的家庭教师。刚从抗敌演剧队回来的施老师是个热情洋溢的青年,不仅文化课讲得生动,课后给小瑛姐妹俩讲的抗日前线的英雄故事也栩栩如生。小瑛被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吸引着:听到敌人被歼灭,她会拍手称快;听到战士英勇牺牲,她会非常难过。

施老师给小瑛姊妹所上的音乐课,是他在演剧队里唱的那些抗战歌曲。郑维买来的《大家唱》抗日歌曲小唱本,成了小瑛最好的教科书。虽然唱本上都是她并不认识的简谱,但凭她已会的五线谱知识,很快就把唱本里的几十首歌都学会了。这些歌曲,成了小瑛懂得抗日救国道理的最好启蒙书。

有一次,街上传来刺耳的空袭警报,小瑛姐妹被父母快速地拉进了附近的防空洞。当地动山摇的轰炸声平息下来,警报解除,小瑛和家人随着人群跑向被日军轰炸的地点。那是一所小学,已被敌机炸成了一片废墟,烧焦的课本、支离破碎的桌椅随处可见。当看到几具烧得似焦炭般的尸体,其中有一具像老师模样的大人身体下还掩着几名学生时,父母赶紧把两个孩子搂在怀里,试图不让她们看到眼前惨无人道的景象。

但这悲惨的一幕还是深深地刻在了小瑛的脑海里。她紧紧握着小拳头,恨不得马上长大,恨不得马上上前线为这些惨死的老师和孩子报仇雪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engxiaoying/2022121956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