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郑小瑛

郑小瑛事迹传记:留学苏联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阅读:240 评论:0

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的人才。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党中央高瞻远瞩地决定,选送一大批各行各业思想过硬、又红又专的人才到苏联留学深造。
根据郑小瑛一贯的优秀表现,1960年初,组织上决定选派她作为进修教师,到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交响乐指挥。虽然当时女儿郑苏仅有4岁多,但是,一向以革命需要为重的郑小瑛,没有一丝犹豫,毅然把孩子交给了母亲,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
登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郑小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语重心长的话语又响在她的耳畔:“我们对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你能成为像严良堃那样优秀的指挥家。”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严良堃出色地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黄河》大合唱,他的风采让包括郑小瑛在内的许多业内同行赞叹不已。郑小瑛知道,自己这一行,代表的是中国和许多热爱音乐事业的艺术工作者,她懂得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如果说在中央音乐学院及杜马舍夫指挥班的学习经历,令郑小瑛这只音乐指挥界的白天鹅羽翼刚刚萌发,那么,在荣获列宁勋章、以柴可夫斯基命名的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的宝贵经历,则让她在蔚蓝高远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自1960年秋,郑小瑛先后师从俄罗斯功勋艺术家、著名教授尼·安诺索夫和他的儿子——世界著名指挥家格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学习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学习音乐指挥,最重要的在于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获得在乐队中实习指挥的机会。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已经公开化,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很难再得到来自官方安排的艺术实践机会。看重中苏人民友谊的安诺索夫教授,不顾官方态度,依然对他的弟子们关爱有加,对才华横溢的小瑛更是青睐。
郑小瑛非常珍惜这段难忘的留学时光。
她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刻苦钻研学业上。列宁图书馆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馆内俄、英文所有关于指挥方面的书籍,她几乎都翻遍了。在音乐学院大厅里,每天都有她的身影,那是她在带着总谱观看和聆听各位指挥大师的排练。著名法籍俄罗斯指挥家马尔凯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办了一个指挥大师班,郑小瑛旁听了他的全部课程,提高了自己对指挥技艺的认识。她虽然不是这个大师班的正式学员,却没有落下一堂课。每个夜晚她如果不在音乐学院大厅聆听音乐会,就一定是在歌剧院里观看歌剧,她就像辛勤的蜜蜂追逐花朵一样,为了吸吮到指挥艺术的蜜汁,孜孜不倦地日夜学习着。
“好的指挥不一定教得出来,但好的指挥法却是可以传授的。”马尔凯维奇的这一教学理念,令郑小瑛多年后仍记忆犹新,并且津津乐道。
莫斯科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著名景点数不胜数,但她很少外出观光。每个周末,她总要挤出时间,到博物馆及美术馆去学习。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她在雕塑和油画中体味着韵律之美,在艺术的通感中获得音乐上的营养与感悟。
1961年10月1日,郑小瑛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处女音乐会”。
在安诺索夫教授的悉心安排和指导下,郑小瑛在克里姆林宫剧院指挥莫斯科“老音乐家爱乐乐团”进行了一天的排练,当天晚上举行了她的第一场交响音乐会。
郑小瑛把这场音乐会看作对祖国的献礼和对导师的回报,精心地安排了演出曲目:上半场全是中国作品,后半场则突出了中苏友好的主题。安诺索夫还为这个初出茅庐的女弟子请到了新近刚获国际比赛大奖的苏联优秀小提琴家伊·奥伊斯特拉赫来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让郑小瑛受益匪浅。郑小瑛在音乐会的请柬上,写下了她对祖国的热爱:“这场音乐会是为纪念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周年而举办的。”
在写下这些句子前,她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几个月前发生的感人一幕。那个夜晚,到苏联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见了在莫斯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他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现场的气氛热烈而又活跃。


1961年10月1日郑小瑛执棒的第一场交响音乐会在克里姆林宫剧院举行


让郑小瑛难忘的是,周总理亲切地问她:“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郑小瑛兴奋地回答:“我学的是歌剧和交响乐指挥。”
总理一听,高兴地说:“女同志学指挥不容易,要努力啊!”他接着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把你们送出来学习不容易,希望你们努力学好本领,回国后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
与周总理会面的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郑小瑛的脑海里。她知道这不仅是周总理的嘱托,也是全国人民对他们这些中国留学生的殷切希望。
怕初次上台的郑小瑛紧张,在音乐会开场前,平日绅士风度十足,不苟言笑的安诺索夫教授,专门从家里给她带来热咖啡和点心,帮助舒缓她的情绪。她从导师的手里捧过热咖啡,就像捧过了他的一片诚挚、期望和信任,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用最好的成绩,献给敬爱的祖国,献给关心、支持她的苏联老师、朋友和观众。
郑小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交响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
《苏联妇女》杂志以《中国第一个女指挥》为题,用四页对开的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郑小瑛在克里姆林宫剧院的首次成功的指挥。安诺索夫还在有着多国留学生的指挥课堂上,当众表扬了郑小瑛,使她颇受鼓舞。
安诺索夫非常爱惜自己的这位中国学生,他利用个人影响,尽力为她创造实习机会。在老师的安排下,郑小瑛在音乐学院演奏厅和莫斯科郊区的高尔基文化宫,指挥音乐学院歌剧管乐队与莫斯科市交响乐团,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交响曲》、莫扎特及哈恰图良的小提琴协奏曲;还在音乐学院大厅里与全苏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应届作曲系毕业生的新作,其中一位后来还是土克曼共和国国歌的作者。郑小瑛非常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提高自己实战能力的实践机会。
有一天,安诺索夫带郑小瑛去见苏联第一位女指挥、他的学生杜达洛娃。杜达洛娃不解地问:“你不是说过,再也不收女学生了吗?”安诺索夫认真地回答道:“这位可不一样,她是中国选派来的有罕见才华的女指挥啊!”后来教授向郑小瑛解释,是由于过去学指挥的女学生在婚后往往就放弃了专业,而影响了教授们招收女生的信心。
安诺索夫被郑小瑛出色的成绩打动,主动提出为她申请延长一年以完成研究生的学业。在他给郑小瑛的评语中写道:“郑小瑛具有非常清晰的音乐思维天性和富于激情的严谨……她令人信服的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音乐感觉,是她能影响演奏员和听众从而取得成功的保证。她独特的指挥艺术,使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她从事指挥的光辉前景和她对祖国交响艺术事业的发展中将起的作用。”


郑小瑛与导师安诺索夫


郑小瑛将这些话深深地铭刻在心底。在她看来,这是导师对她的褒奖,更是期望和鞭策。
不幸的是,就在这年冬天,安诺索夫教授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举行的庄严肃穆的追悼会上,郑小瑛在悲伤的音乐声中,代表教授所有的中国学生,向安放在高台鲜花丛中的老师,深深地三鞠躬。她感觉导师并没有走,而是像天上最亮的那颗星辰一样,照耀着他的学生们前进的方向。
安诺索夫教授仙逝后,他的儿子,有“天才指挥家”之称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教授,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接替父亲完成了对郑小瑛学业的指导。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engxiaoying/202212195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