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赵翼

赵翼生平事迹《宏博贯通的扬州学术》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71 评论:0

瓯北曾两度掌教事的扬州,也是文人乐于逗留之地,学术风气同样很浓。扬州乃盐业重镇,江北著名商埠。《清稗类钞》“扬州鹾商好客”条谓:

扬州为鹾商所萃,类皆风雅好客,喜招名士以自重,而小玲珑山馆主人马秋玉(曰琯)、佩兮(曰璐)昆仲尤为众望所归。时卢雅雨(见曾)任运使,又能奔走寒畯,于是四方之士辐辏于邗,而浙人尤多。

马氏弟兄,好学博古,“所与游皆当世名家。四方之士过之,适馆授餐,终身无倦色”。曾为朱彝尊刻《经义考》,为蒋衡装潢所写《十三经》,又刻许氏《说文》及《玉篇》、《广韵》、《字鉴》等书,以致有“马板”之称。曰璐所筑别墅街南书屋、小玲珑山馆,有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藤花书屋、丛书楼、觅句廊等十来处,丛书楼前后二楼,藏书百橱,后朝廷开四库馆搜访遗书,进书达七百七十六种。著名学人全祖望、杭世骏、厉鹗、钱苍佩等,均曾寄居于此。“性度高廓,不拘小节”的卢雅雨,在官两淮转运使期间,“日与诗人相酬咏”,一时节,戴震、鲍皋、惠栋、吴玉搢、严长明、朱稻孙、汪棣、王昶、钱大昕、王鸣盛、郑燮、赵文哲、钱载、金兆燕等文士,皆曾汇聚于此。当时,盐务总商江春的康山草堂,也延揽了许多名士,“海内名流至邗江者必造焉”,“诗社文坛,盖极一时之盛”。加之安定书院及梅花书院的人才养育、鼓荡风习,使扬州带有特殊的地域文化风貌。

然而,在述及学术流派时,人们常常论及的有昆山派(顾炎武、徐乾学)、元和派(即吴派,惠氏三世)、婺源派(即皖派,江永、戴震、段玉裁等)、常州派(庄存與等)、高邮派(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南雷派(黄宗羲、万斯大等),甚至还有夏峰学派(孙奇逢)、二曲学派(李颙)、桴亭学派(陆世仪)、杨园学派(张履祥)、程山学派(谢文洊)、睢州学派(汤斌)、安溪学派(魏裔介)、平湖学派(陆陇其)、江阴学派(杨名时)、无锡学派(顾世泰)、白田学派(王懋竑)、闽中学派(李光坡)、广东学派(胡方)、山左学派(阎循观、颜元)、八旗学派(仪亲王德沛)等,然独不见扬州学派。即使后出之《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社会科学辞典》等,亦均未列此目。

较早述及扬州学派的,虽说是东方树的《汉学商兑》一书,但那是在斥责汪中时以嘲讽的口吻连带叙及的,真正将“扬州学派”当作“学派”来研究的,当是梁启超。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于论述吴派、皖派后,谓:“此外尚有扬州一派,领袖人物是焦里堂循、汪容甫中。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的广博。”还在论及焦循(按:循,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易章句》等书的价值时,从侧面回答了之所以称扬州学派的原因:“里堂之学,不能叫作汉学,因为他并不依附汉人”,且对“汉人所纠缠不休”的问题“一一辨斥”,有“摧陷廓清之功”,“他靠这种学问做帮助,而从本经中贯穴钩稽,生出妙解”。

其实,论及扬州学派,似应从王懋竑叙起。懋竑(1668—1741),字予中,号白田,宝应人,康熙戊戌(1718)进士,授安庆府教授。雍正癸卯(1723),特召入直内廷,改翰林院编修,未久,以老病辞归。回乡后,闭门著书,笃志经史。懋竑性耿介恬淡,少时曾说:“老屋三间,破书万卷,平生志愿,于斯足矣。”尝从叔父式丹(号楼村)学。懋竑为学,长于考据。前人所作《朱子年谱》,“惟主于铺张褒赠,以夸讲学之荣,殊不足道”。懋竑在婺源洪氏续本、建宁朱氏新本、武进邹氏正讹本的基础上,根据朱氏《语录》、《文集》,订补舛漏,并备列其去取之故,“于朱子平生求端致力之方,考异审同之辨,元元本本,条理分明”。所著《白田杂著》(八卷),在考证上“反复研索,参互比校”,用功甚深,“为宋元以来儒者之所未发”。尤其是对朱子之书,“一字一句,皆沉潜以求其始末,几微得失,无不周知。故其言平允如是,非浮慕高名借以劫伏众论,而实不得其涯涘者也”。诗文则未能过人,然坦然自陈,不加遮饰,“所谓人之知我,不如我之自知,亦足见其学问之笃实也”。且视野开阔,不人云亦云,而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宋儒强调,修身以静其本,而懋竑则认为“人之有动静也,犹其有呼吸也。静则必动,动则必静。论循环则有互根之妙,论其时节则有各致之功……专言静则偏矣”,无疑带有不迷信权威的独立思考的色彩。其认真刻苦、厚重笃实的学风,不拘成说、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在扬州一带产生很大影响,对扬州学派的形成起到铺垫的作用。因其治学颇有特色,后人归之于“白田学派”,然治学类白田者较少,难以“派”称之,故将其视作扬州学派的奠基者之一,倒更合适些。因为他的治学途径与思路,毕竟给当时的扬州学人以很大启发。

扬州学派之博,首先表现在涉足算学研究,兼顾医学,关注地方文献、社会风俗。焦循参纂由阿克当阿主编的《扬州府志》,山川、忠义、孝友、笃行、隐逸、艺术、释老、职官等门,由其负责编纂,“职官一门莫不叹其精核详备,为扬州前志所未有”。汪中的《广陵通典》,被誉为“此书极佳,实一部有断制之扬州史”。焦循的《扬州足征录》,“不限于乡邦人所作,而凡文章有关乡邦掌故皆最录之”。焦氏另有《北湖小志》、《邗记》等书,均为保存地方文献、考稽社会风俗,积累了珍贵的资料。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戏曲研究的开拓。梁启超称,“以经生研究戏曲者,首推焦里堂”,并评价道:“(焦循)《剧说》六卷,虽属未经组织之笔记,然所收资料极丰富,可助治此学者之趣味。”当然,其意义远不止此。该书卷首所出示的“引用书目”,即达166种,且多罕见珍本。《剧说》一书对史料的辑录,不仅为戏曲研究提供了便利,且在保存戏曲文献上亦功莫大焉。另一著作《花部农谭》,是历史上首次将鄙俚不足道的隶属花部的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地方戏曲置于经学家的视野,并予以论述,对近世戏曲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焦氏对这一艺术新芽予以关注,恰反映出他在学术方面的独特的识力。其他还涉及诗话、词话、堪舆、文章评选、诗词曲创作等多个领域。

焦循治学,主张兼通。他将学人治经方法,归纳为“通核”、“据守”、“校雠”、“摭拾”、“丛缀”五种,而认为“通核”能够“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揆以道理,人之所敬,独得其问”,最为关键。当然“五者兼之则相济”。对宋儒的以性为善、以欲为恶颇有微词。后人强调治学途径之法曰:以经证经,以史证经,以子证经,以汉人文赋证经,以《说文解字》证经,以汉碑证经,实则所强调的也是为学兼通。

当然,扬州学派中人物,尚远不止此三人。据相关学者统计,大致在二十人以上。这里,仅就其代表人物的治学特征略加论述。至于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诸人是否应属于该派,恐一时难以定论。因为王氏父子及段玉裁所用力者,在于经学及文字、音韵、方言、训诂,治学方法与皖派相近。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在论及“全盛运动之代表人物”时谓:(戴震)“教于京师,子弟之显者,有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念孙以授其子引之。玉裁、念孙、引之最能光大震学,世称戴、段、二王焉”。所言不为无据。所以,他们能否归入扬州学派,大概还须作进一步探究。

扬州学派之所以能够成就其独特的学术风格,除了学者自身的博通经史、刻苦努力等主观条件外,还与这里特殊的学术环境有关。当时的扬州,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山水相依,风景秀美。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无不于此流连忘返,“少驻征程”,或寄寓扬州,借以为谋生之地。如此一来,扬州的文化即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共存的趋势,不拘囿于固有之成规,吸纳多方之优长,构建新的为学之机制,与名闻天下的淮扬菜一样,融汇各地之精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

就上述各学术流派而言,吴派汉学家“为考据而考据,琐碎饾饤,‘扞格于经义’、‘未知尊旨所在’,使你看不出经书中有什么义理。这种做法的客观意义在于改变经学的思维方式,中断‘通经致用’的传统。它提出这样一种可能:通经不必致用,致用不必通经”。然而,他们尽管以“六经尊孔孟,百行法程朱”相标榜,力图将学问一途从政治运行轨道上滑逸出来,但骨子里仍与统治者表彰理学的倡导保持一致。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对学问的执意求索与追寻,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根基上动摇了中世纪经典的神圣地位,从而为中国文化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准备了条件”。而常州学派,庄存與研究《春秋》,虽说意在探求语言文字之外的“微言大义”,认为其意旨关系到国家治乱、礼法纲常,但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及他本人遭际的原因,对这类“大义”的表述又显得幽隐、曲折,至刘逢禄始大张其军,意旨渐为显豁,加之龚自珍、魏源的鼓吹,始引发近代思想界革命。而皖派“以求是为标帜”,与“以信古为标帜”的吴派不同,虽作考证,但亦探觅“义理”,不是为考证而考证,为经学而治经学,故一般认为,皖派的成就高于吴派。至于扬州学派,张舜徽在《扬州学记》中,从不同层面概括了该派治学的特点,即“对待学术问题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推广了求知的领域”,“突破了传注重围”,“不从事声气标榜”,“肯承认自己短处”,强调“一人有一人之能,不能以己能傲人之不能也”,“不强人以从己,也不屈己以就人。各尊所闻,不相排斥”。所论较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全面。他还将该派置于当时特定的学术背景下作比较研究,谓:“吴、皖两派学者所走的路,是比较窄的。特别是惠栋,盲目崇拜汉人,无原则地把汉师旧说看成至宝。由好古、信古乃至佞古、媚古。这种弊病,也只有扬州学者能够大胆提出批判……戴震治学范围比较惠栋宽阔些,方法也比较缜密,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他的优点全被扬州学者们继承了,并且发展了”,“扬州诸儒,承二派以起,始由专精汇为通学”。又谓:“余尝考论清代学术,以为吴派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可谓有识之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aoyizhuan/2022121765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