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赵翼

赵翼生平事迹《第九章 瓯北对戏曲艺术的接纳与思考》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36 评论:0

江苏历来以文化大省著称,而江苏的戏曲文化更是为人们所推重。如果说元代杂剧的发展重镇基本集中在北方,分布在元代京师大都(今北京)以及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山东东平(今山东东平)这三个地域的作家群,代表了元代戏曲创作的主要成就,那么,在明清传奇戏的创作上,江苏籍的作家则占据着无可争议的主流地位。

江苏的戏曲文化发展,体现着自身的鲜明特色:一是戏曲作家的群体性;二是戏曲流派的丰富性;三是戏曲艺术的创新性;四是演出市场的拓展性;五是研究阵容的严整性。这些特点,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均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戏曲由成熟向发展、繁荣过渡的节点,就体现在江、浙一带尤其是江苏的戏曲文化上。

具体而言,在戏曲声腔变革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昆山腔,就发源于苏南的昆山一带。南戏的余姚腔,早在明代中叶就流传至苏北的徐州等地,引发了当地戏曲声腔的形成。据明隆庆间刊《丰县志》记载,嘉靖间丰县城隍庙内即建有戏楼。早在清代的康熙初年,由南戏声腔弋阳腔演化而来的罗罗腔,就已在苏北的徐州沛县一带演唱。南京附近高淳的乡间,至今尚有多处古戏台,有的则建于元代。至今,古老的戏曲声腔——青阳腔,仍活跃于当地的民间。恰说明戏曲演出在江苏南、北各地均十分活跃。清代戏曲名著《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创作或演出,均与江苏有很深的内在联系。花部的形成与发展,与扬州地域文化又息息相关。较早的一部戏曲总目——黄文暘所编《曲海目》(又称《曲海总目》),就产生于江苏扬州。

在明、清戏曲发展史上,为前人述及且被当今学者认可的戏曲流派,不过吴江派、临川派、昆山派、骈绮派、越中派、苏州派等数家而已,这其中的吴江派、昆山派、苏州派、骈绮派皆产生于江苏。193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卢前《明清戏曲史》一书,专列“明清剧作家之时地”一章,共开列戏曲作家234人。其中江苏籍作家105人,占44.9%;而浙江则次于江苏,凡81人,占34.6%;而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贵州、河南、河北、山东、广东等地,多者四五人,少者仅一人。尽管这一统计肯定不完全,但江苏一地剧坛之繁荣,则可以想见。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一部明清戏曲史,江苏占了大半边江山。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难怪卢前在书中感叹:这一时段的戏曲作家,“若论籍贯,以吴人为多,浙人次之”,“可知二代作者,实以江南为盛”。刘水云所著《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附有“明清家乐情况简表”,收有412个家班,其中江苏有187个,占所收家班总数的45%。入清后,第一个将戏曲艺术产品与商品捆绑发售之事,就发生在江苏。

赵翼自幼生活在地处江南的常州阳湖,后又在戏曲演出甚是活跃的北京、扬州等地生活,受戏曲文化濡染甚多,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思想观念、审美价值、道德追求的转换,以致在作品中记载下许多与戏曲文化相关的重要史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aoyizhuan/2022121764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