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张光斗

张光斗生平事迹《考察美国垦务局》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61 评论: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关系更加密切。1942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准备从本部和所属企业中选派一些人员到美国工矿企业考察、实习,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战后国家的重建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资源委员会对选派人员的资格有严格的要求,宣布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三项条件:
 一、大学工业科系或相关科系毕业。
 二、中、英文程度均佳。
 三、工作经验至少在五年以上。
 1941年9月,资源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根据要求尽快推荐优秀人才,同时在本单位为每名出国人员配备两名导师,连同实习计划一并递交资源委员会审核。接到通知后,各单位都十分踊跃。在推荐的84人中,经过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和副主任钱昌照的严格审查,共有31人获准入围,张光斗名列其中,电力组的其他成员还有谢佩和、施洪熙、王平洋、孙运璇和蒋贵元等,都是当时在水利水电方面才华过人的青年工程师。比如,谢佩和(1906—1996),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是重庆资源委员会的工程师兼厂长。施洪熙,著名电力专家,192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曾任镇江大照电气公司技术员、主任技术员兼公务处处长,云南昆湖电厂总工程师。王平洋也是电力专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机工程系。蒋贵元,水利专家,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系。
 在他们之中,孙运璇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25年,从小一直想当文学家的孙运璇接受了父亲孙蓉昌“中国需要工程与俄文人才”的意见,与父亲一起离开家乡蓬莱前往哈尔滨,进入专门为俄侨子弟举办的俄侨实业中学学习俄文。1934年,他从当年俄国人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参加了江苏省连云港电厂的建设。1936年,他因发表了论文《配电网新算法》而受到赏识,加入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参与湘潭湘江电厂的筹备与建设。1937年,孙运璇开始从事战时临时电厂的装配工作,后又接受指示,在没有中央政府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就地组织一个骡队,历时三月徒步越过秦岭与大巴山,将湘江电厂锅炉从陕西迁移到重庆大后方。后来,他又奉调至青海,主持修建了当地的第一座电厂,并担任厂长。由于在迁厂与建厂方面的卓著表现,他被中央确定为公派赴美进修人员。1945年回国后,他一直在台湾任职,逐渐由电力技术官员而升至高位,政绩斐然。
 因为孙运璇学的是俄语,不懂英语,故资源委员会安排张光斗和他一起走,可以在语言上给孙运璇一些帮助。
 能够再次赴美深造,张光斗异常激动,但想到要离开妻子,他又有些不舍。张夫人深明大义,非常支持丈夫的事业,也理解他为人民造福的志愿,宁愿忍受离别的苦楚。在张光斗出国前,资委会安排她到材料处当科员。
 1943年,张光斗和孙运璇从重庆乘飞机到昆明,再到印度加尔各答,经卡拉奇、巴士拉、开罗、苏丹,最后抵达美国迈阿密城。然后,他们乘火车到资源委员会驻美办事处所在的纽约城拜见陈良辅先生,并接受了前往坦河流域实习的任务。
 坦河流域计划是罗斯福新政的产物,其目的是发展工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坦河流域开发包括全流域综合利用开发计划,分为一系列的多目标工程,具体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等,工程浩大,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张光斗被分配到土木工程设计部当实习工程师。设计部的工程师们对他非常友好,特别是亨内先生教了他许多有关水工的设计理论、方法、规范等;主任工程师台维斯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工程技术问题,对他的帮助也很大。张光斗每次遇到疑难困惑,就总向这些外国同行们请教。他白天做设计,晚上攻读技术文件,实践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便于出国人员互相交流学习,赴美考察的工程师们特意成立了“三一”学社。关于这名称还有个来历:资委会派遣人员的出国时间是民国31年,人数又恰好是31人,而学社的成立日期则定在5月31日,于是取名“三一”学社。学社每月集会,交流经验,互相勉励,互通有无,并每月向资源委员会递交报告。
 1943年秋,为了学习施工技术,张光斗主动要求去方坦那工地实习。方坦那工程是坦河流域最大的工程,其主体工程是修建100余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坝,有溢洪坝和泄洪坝,水电站装机30万千瓦,混凝土月浇筑量20多万立方米。为了了解第一手的施工技术,张光斗和技工们同吃同住,学习机械操作和施工工艺。他走遍各个工种的工地,观看各式工程结构,向有经验的技师们讨教。有位热心的灌溉工程师不但把他的著作借给张光斗看,而且还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灌溉。白天,他下工地勤勤恳恳地学习,晚上回到宿舍就啃技术文件,遭到了一些来工地参观的官员和专家的不解和嘲笑。有人甚至认为他堂堂一个工程处主任怎么跑到这里来当工人了,这不是有损国格么?! 但张光斗一直觉得做设计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做工程也必须与工人紧密结合,因此他我行我素,并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这期间,张光斗远在中国的夫人钱玫荫顺利分娩,产下一子。他虽然万分高兴,却无法照料妻儿,只好写信慰问,并寄了鱼肝油作为妻子产后的滋补品。
 此次赴美学习,张光斗又遇见了老朋友萨凡奇先生。萨凡奇是方坦那工地的顾问,来此考察时恰好遇上了张光斗。远隔重洋的两个工程师,暌违六年再度相逢,真是格外的高兴。
 他们促膝长谈,聊起了自张光斗1937年回国后的诸多事情。当萨凡奇告诉张光斗他第二年将到印度做巴黑拉大坝的顾问时,张光斗立即建议他趁机就近到中国走一走,为一些中型水电站做些顾问工作。对中国和中国人向来友好的萨凡奇欣然应允。于是,张光斗写信给时任资委会副主任委员的钱昌照,建议资委会转请政府出面邀请萨凡奇先生来华做顾问。不久,中国外交部正式致函美国国务院,邀请国际大坝和水电权威萨凡奇来华做顾问。张光斗为促成了此事而兴奋不已。而实际上,萨凡奇访华的影响还远远超过了张光斗当初的预想。
 1944年秋,萨凡奇写信告诉张光斗他已从中国回到美国。这次中国之旅,他的最大发现就是三峡。他说,虽然因日寇侵占,在宜昌的行程略微受阻,但毕竟亲眼看到了三峡山高谷窄,水流湍急,是异常优良的水利位置。经美国驻华大使馆和资委会商定,美国垦务局将帮助设计三峡工程,美国政府也将给予贷款并帮助修建三峡工程。收到此信,张光斗非常震惊! 一是中国战乱,三峡工程短时间内无法实施,二是为什么要由美国人来设计修建三峡工程呢?张光斗虽然为促成萨凡奇的中国之行而高兴,可他对由美国人来设计修建三峡工程之事却并不认同,也很怀疑美国政府出资的真正居心。
 


 

1944年萨凡奇考察三峡


 这次在美国,张光斗自然没有忘记给哈佛大学的恩师韦斯脱伽特先生写信,深情讲述自己公派来美实习等事宜。韦斯脱伽特仍希望张光斗早日重返哈佛,完成博士学业。张光斗读罢老教授的信感动至极,但由于身负资委会的任务,只能辜负先生的期望。
 在美期间,张光斗还不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胆揭露日寇在华的暴行,还专门写文章向有关报社投稿,大力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壮举,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1944年,结束了坦河流域局实习工作的张光斗转到丹佛城垦务局继续实习,跟随萨凡奇学习关键技术。恰在此时,中国水利委员会派团赴美考察水利建设,张光斗随团行动,参观了诸多的工程,包括大汤普森引水工程、大古力工程、庞纳维尔工程、罗斯拱坝和水电站、夏斯塔工程、圣滑金河谷灌溉工程、洛杉矶城防洪工程、科罗拉多水道、胡佛大坝工程,等等。当时已经有一定工程经验的张光斗每到一处往往都能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1945年春,张光斗接到要他回国参加三峡工程的命令。正如萨凡奇所说的,中美两国政府决议联合修建三峡工程,并由美国垦务局负责设计。张光斗的任务就是陪同美国工程师柯登进行三峡工程的前期工作。柯登是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太平洋地区的主任工程师,是萨凡奇先生向资委会推荐的人选。张光斗接到这个任务后,立即向资委会副主任委员钱昌照建议不要搞三峡工程,理由有四点:
 首先,三峡工程庞大,战乱之中难以完成;
 其次,美国政府的贷款难以满足全部所需;
 再次,即使三峡工程建成了,所生产的电能也无法充分利用,因为我国没有财力来建设需要这些电能的工农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三峡工程地处中国内陆的重要位置,由美国人设计掌管三峡工程势必有损我国主权。
 张光斗三次写信恳切地陈述己见,但是都没有被采纳。钱昌照早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很理解张光斗,但这是蒋委员长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1945年5月,张光斗遵命回国。他与柯登在纽约会合,一起登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angguangdou/202212173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