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英国

一书激起千层浪——英国作家拉什迪事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83 评论:0

1988年9月5日,萨尔曼·拉什迪在伦敦东北部的住宅里显得兴奋而紧张,因为今天是《撒旦诗篇》出版的日子。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他花了将近5年时间才写完了这本书。1947年,萨尔曼·拉什迪生于印度孟买,14岁移居英国,后入英国籍。1968年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专事文学创作。1981年因《午夜的孩子们》获英国文学奖——“布克奖”。1983年写的《耻辱》一书再次获得成功。

《撒旦诗篇》描述的主人公吉布雷埃尔和沙拉旦,都来自孟买。他们在一架开往伦敦的波音飞机上认识了。一些空中强盗劫持了他们乘坐的飞机,随后把它炸掉了。奇怪的是,吉布雷埃尔和沙拉旦后来在英国一个覆盖着冰雪的海滩上又相遇了。因为他们两人是“秘密移民”,便被警察逮捕了。于是,在80年代依靠警察暴力行事的伦敦,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不仅如此,小说还套着小说,虚构了一连串荒诞的故事,有损于先知穆罕默德·麦亨德的形象。

《撒旦诗篇》于1988年9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英国穆斯林的抗议。随后,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的穆斯林相继游行示威。许多穆斯林读者谴责拉什迪利用书中虚构的情节影射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他们认为这种写作手法严重亵渎了神圣的伊斯兰教,并呼吁立即禁止该书的出版发行。

1989年2月14日,随着抗议浪潮的高涨,霍梅尼以宗教执法人的身份“恳求全体穆斯林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现拉什迪就立即处死”,并声称谁因为追杀拉什迪而牺牲,都将直升天堂。霍梅尼要求处死拉什迪的号令一发出,伊朗穆斯林群起响应。伊朗政府悬赏600万美元要拉什迪的人头。许多国家发生了骚乱。2月18日,拉什迪发表声明公开道歉:“我认识到世界各地穆斯林因我的小说的出版而忧伤,我对该书出版后给伊斯兰教信徒造成的痛苦而深感遗憾。”但这并未得到霍梅尼的原谅。2月19日,霍梅尼再次宣布,即使拉什迪悔过也不原谅,“侮辱先知者必以死赎罪”。据说,一些原教旨主义者组织一些伊朗杀手曾到英国伺机谋杀拉什迪。

霍梅尼下令处死拉什迪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因为这是涉及创作自由、人权、宗教的一个重大事件。英国政府首先采取行动保护拉什迪的安全。2月16日,英国政府宣布不能同意伊朗政府这种不尊重国际行为准则的做法,召回13名驻伊朗的外交官,只留下3名看守使馆。西欧各国如荷兰、法国、比利时、联邦德国均发表声明谴责霍梅尼的这种做法。欧洲共同体各国于2月20日纷纷将其驻伊朗大使召回,冻结双方的高级互访。伊朗针锋相对,下令召回其驻欧洲共同体12国的全部大使和高级外交官,以报复这些国家拒绝谴责拉什迪。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各国也强调作家有出版自由,以处死作家的方式来扼杀作家的创作自由是不能容忍的。

为了躲避穆斯林的追杀,拉什迪从此东躲西藏,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不但拉什迪本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有关人员也面临杀身之祸。迄今已有两名该书的译者和一名出版商遇刺受伤,其中一名受伤后死亡。

霍梅尼于1989年6月去世后,拉什迪曾多次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向伊朗施加压力,迫使伊朗取消对他的追杀令。直到1995年,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5月21日报道,伊朗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已对该报表示,伊朗政府不会派遣任何人去刺杀拉什迪,他还答应将告诫世界上的穆斯林必须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这似乎表明伊朗已经放弃追杀拉什迪。然而,到了1996年,据新华社德黑兰3月13日的消息,伊朗总统办公室的一位高级官员表示,前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7年前判处拉什迪死刑的法令目前仍没有被撤消,只有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才有权改变这一法令。这表明此事仍未平息。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gguo/20221259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