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印度

印度圣雄甘地遇刺身亡(1948年1月30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77 评论:0

1948年1月30日,印度国大党领袖,印度独立创始人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比尔拉寓所遇刺身亡。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波尔班达的帝万(即印度土邦王公的首相)家里。
从他的出身看,甘地在种姓制度流行的印度社会里,其出身是相当的一般。甘地家族属于班尼亚阶级,原先似乎是零售商人。班尼亚阶级是印度教徒第三种姓吠舍的一支,其地位比婆罗门和刹帝利低,仅比首陀罗高。尽管如此,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甘地家族。从甘地的祖父开始,甘地家族已连续三代担任担亚华各邦的首相。
甘地从小就很敬重他父亲。在甘地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位忠勇侠义、公正不阿、热爱宗教的人。从他的身上,甘地学到了公正、忠心和坚强、宽容的品格。甘地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了对宗教深深的信仰。在他的一生中,他忌烟、忌酒、忌肉食,这与他母亲从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甘地7岁时在波尔班达上的小学。在学校里,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不爱说话,也不愿和同学打交道。他唯一的伴侣就是书本和功课。甘地13岁时,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同一位目不识丁的名叫嘉斯杜白的女孩结了婚。在这期间,他的父亲因病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他。
1887年,甘地从中学毕业,并按照家人的愿望,进入到设立在八万纳加的萨马尔达斯学院学习。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于是不到半年的时间,甘地就辍学回家了。碰巧,甘地家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探望他们。他为辍学在家的甘地指出了一条发展之路:到英国去学习法律,然后回来继承他父亲的家业。
就这样,年仅19岁的甘地飘洋过海,到了伦敦。
在伦敦的日子里,甘地的境遇很不幸。他不仅腼腆胆怯,不爱说话,还身体孱弱,衣服古怪,以致于同学们取笑他是饭馆里的小伙计。在当时,只靠素食为生的甘地的饮食确实很成问题。而当时唯一能保证营养的方法就是吃肉。但甘地不论大家怎么劝说,却坚信恪守素食的宗教传统,坚决不吃肉。他认为,誓言就是誓言,不能违背。
1891年,甘地从伦敦大学毕业,并顺利地取得了律师资格。然后,他立即返回印度。他认为,他的事业在印度。但是,他羞怯的性格很快证实,此时的甘地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律师。在法庭上,他陈词无力,不能深深打动法官。他失败了。
1893年4月,甘地应聘为一个印度商人的案件辩护,踏上了南非的土地。在这里发生的一件事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甘地到达南非不久,乘火车从德班到比勒陀利亚。在车上,一位白人乘客冲进甘地乘坐的头等卧铺车厢,毫不客气地命令甘地搬到行李车厢去。甘地拒绝了,因为他手中持的是一张一等车厢的车票。火车抵达下一站时,那个白人把警察叫来,强行把甘地从火车上赶了下去。甘地孤身一人度过了寒夜后,突然间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今以后,莫汉达斯·甘地将抵制种族歧视。
一周后,甘地第一次向旅居比勒陀利亚的印度人发表了演说。他号召印度兄弟们团结起来,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共同奋斗。不久,他便取得了第一个回合斗争的胜利:铁路当局终于同意,凡是衣着整齐的印度人,有权乘坐南非铁路的头等或二等车厢旅行。
此后,甘地便在南非定居下来。
1904年,甘地乘车到外地旅行。临行之前,他的一位英国朋友送给了他一本题为《献给后来者》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斡·鲁斯金。全书的主题思想是:财富仅仅是产生奴隶制度的工具;一位手拿铁锹劳动的农夫,和一位能言善辩的律师,同样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些耘耕土地的人们的生活,是唯一有价值的生活。这本书对甘地的影响太大了,它改变了甘地的生活道路。经过认真的思考后,甘地立下誓言:抛弃人世间一切财富,遵照鲁斯金所阐述的思想去生活。
1906年秋,甘地由于反对南非当局颁布的对印度人实行种族歧视的法律草案而被捕入狱。在狱中,甘地阅读了美国作家享利·索罗的《非暴力抵抗的使命》一书,深受启发,并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索罗认为,任何人都有权不遵守专横的法律,拒绝服从暴戾的统治。索罗的这种思想,更坚定了甘地反抗种族歧视的信念。因此,甘地获释出狱后,立即投入到反对南非德兰士瓦政府驱赶印度侨民的斗争中去了。1913年11月,甘地率领着一支由2000多名男人、妇女和儿童组成的示威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德兰士瓦进军。
1914年,甘地决定返回印度,到印度大陆去推广他的非暴力学说。1915年1月,甘地终于回到了他阔别21年的家乡。
甘地回到印度后,定居在艾哈迈达巴德附近。他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讲经所,传授他的信仰。他还是和以往一样,济贫救弱。他不但关心农民的生活,还关心工人的状况。他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关心贫苦大众的领袖。为此,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授予他“玛哈德玛——群丐之王圣雄”的称号。
甘地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他和大多数的印度人一样,对英国统治者忠心耿耿。他相信,英国人会满怀同情地满足印度人民的正当的民族主义要求。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甘地的幻想破灭了。
1919年英国通过了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英国可以镇压一切旨在要求印度解放的骚乱事件。甘地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他决心反抗印度民族的统治者,为印度的独立自治而战。1919年4月6日,甘地领导全国举行了哀悼日,以死一样的沉默来表示对当局的抗议。但不幸的是,印度人没有在全国各地都保持沉默。一些地区爆发了骚乱事件。4月13日,阿姆利则城发生了枪杀事件,1000多名举行和平游行的印度人被当局开枪打死打伤。
阿姆利则惨案的发生,使甘地对英国人仅存的一点幻想完全破灭了。同时,也使他认识到,必须掌握一个代表印度民族主义愿望的组织。他的愿望很快便得到了实现。1920年,甘地在加尔各答举行的印度国大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一项行动纲领,即“不合作运动”。这项行动纲领获得了大会的一致通过。从此,甘地就成了国大党的灵魂和引路人,成了印度独立斗争中无可争辩的公认领袖。
根据“不合作运动”纲领,印度开始在各个方面抵制英国。学生通过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人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到英国机构任职;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工人则不到英国人的工厂上班。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摧毁英国在印度的政权基础——经济。为此,甘地还倡导了著名的土布运动。他郑重宣布,他决定放弃任何其它衣服,将永远穿手工纺织的土布。他还身体力行,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来纺线,从不间断。
甘地的行动,使英国人迅速地做出了反应。他们先逮捕甘地的追随者,查禁国大党的办事机构,并于1922年把甘地投进了监狱。
甘地并没有屈服于武力。他出狱后,继续从事他的活动。1929年年末,甘地在拉合尔动员国大党宣誓,为争取印度的完全独立而战。此后,甘地于1930年3月12日,率领他的79位门徒向400公里以外的大海进军,开始了跳入大海进行宗教洗礼的活动。这项活动是针对英国政府垄断印度的食盐分配方法而进行的。甘地的行动,在整个印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到一星期,整个印度半岛就沸腾起来了。甘地的支持者们纷纷淘捞海盐,分发给群众。海盐成了国大党为独立而战的新的象征。
甘地等人的行动,触怒了英国人。英国人开始了空前的大逮捕,数千名印度人被投进了监狱,甘地更是首当其冲。
甘地的被捕,在印度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反英运动。迫于形势,英国人只好释放甘地,并与他于1931年10月在伦敦进行了一次谈判。然而,谈判没有达成协议,甘地返回印度后,继续从事他的独立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迫于美国等同盟国的压力,同意对印度作出重大让步。英国政府保证,日本战败后,印度将取得自治领地的地位。也就是说,印度可在英邦联范围内享受自治权力。但甘地没有接受。他认为,如果必须抵抗日本,唯一有效的反战武器乃是非暴力。他还认为,如果英国人撤离印度,日本人就没有任何理由进攻该国。因此,他把“退出印度”作为新的反英口号提了出来。但是,英国人是不会响应的。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人,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把他们放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人实践了他们的战前诺言,于1948年6月以前,将印度主权移交给了印度当局。这样,被英国人统治长达3个世纪之久的印度终于又回到了印度人的手中。
然而,印度的独立并没有给它带来和平,印巴分治问题、种族矛盾、教派冲突又开始困扰这个刚刚独立的国家。
印度是一个信仰各异、教派林立的国家。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的教徒们。由于各自的信仰不同,他们常常争斗不止,甚至互相杀戮。在这些教派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最为强烈。
除此之外,经济上的不平等也是造成两派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教徒中有很多人是金融家、商人和董事长,成为商界的统治阶层;而伊斯兰教徒除了少数世袭大地主和投身军界外,大多数人都过着困苦的生活。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两派之间常常爆发火拼。
为此,早在1933年,一位留学英国的印度穆斯林大学生就在一份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分治印度、建立穆斯林自治国的方案。随后,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真纳就将这一目标当作了行动纲领。随着印度独立的到来,他们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
但是,甘地坚决反对将印度分裂。许多年来,他一心一意为之奋斗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印度国家。他相信,经过说服、感化之后,所有的印度教徒、穆斯林教徒、锡克教徒和基督教徒,都会在这个大家庭里和平相处,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穆斯林教徒的分治决心是坚决的,他们“不分治,勿宁死”的口号和各地愈演愈烈的宗教流血事件,迫使国大党在分治协议上签了字。
但分治并没有使局势好转。1947年8月1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巴基斯坦首都达卡,两国的领导人和他们的人民正在庆祝各自国家的诞生时,一场全面性的血斗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开始了。印度教徒挥起大刀,向邻近的穆斯林砍去;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大动干戈。随后,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又开始了相互的残杀。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无论是巴基斯坦的真纳,还是印度的尼赫鲁,谁都束手无策。
甘地决定以绝食来换取和平。当时,甘地已是78岁的老人了,他深知自己的体力,但为了制止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的争斗,为了平息教派间的残杀,甘地决定这样做。
1948年1月13日,甘地开始了他的绝食斗争。
这场绝食对于甘地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他不但年事已高,而且数月以来,他的体力就明显下降,肾功能减弱,血压急剧上升。绝食才过去一天,甘地的体重就下降了一公斤。
就在甘地进行绝食的时候,甘地居住的比尔拉寓所外出现了黑压压的游行队伍。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怀着对甘地的强烈不满赶到这里来的。他们认为甘地的绝食自毁是一件带有偏见色彩的阴谋诡计,是在为穆斯林的事业效力。
绝食进行到第3天的时候,医生在化验甘地的小便时发现了他已进入到危险时刻的信号。与此同时,新德里城的街头上出现了小规模的游行队伍。他们呼吁各教派亲睦和善,以拯救甘地的生命。巴基斯坦也发生了这种情况。另外,这天下午,甘地的绝食已初见成效:印度政府决定立即向巴基斯坦偿还5亿5千万卢比。
绝食进行到第4天的时候,整个印度的气氛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电台每隔一小时就播发一次关于甘地生命危急的消息。整个印度半岛的各个城市,人们纷纷涌向广场,手里高举着标语牌,高呼“亲善”、“团结”和“拯救甘地”等口号。各教派和各政党的代表,在全国各地还先后成立了“拯救甘地生命委员会”。然而,甘地向心急如焚的民众说,他并不急于停止绝食,“如果和平不能在我们周围,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得到恢复,那我将了此一生。这就是我绝食的目的。”
1月17日,甘地的绝食已进入到第5天,他的体重明显下降,肾功能进一步减弱,急性尿毒症正在威胁着他的生命。甘地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向秘书口授了他停止绝食的7项条件。新德里各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其中包括他的敌手“印度教大会”的极端分子,必须在他的声明上签字。这7项条件包括,印度和锡克人必须把改建成住房或庙宇的117座清真寺归还给穆斯林,取消对在德里老区经商的穆斯林商人的抵制,保证乘坐印度火车旅行的穆斯林的人身安全。
甘地的秘书立即将甘地的要求呈给为拯救圣雄生命而成立的“和平委员会”。1月18日,和平委员会的全体成员来到比尔拉,站在临近昏迷的圣雄床边。
甘地终于创造了奇迹,他的7点声明已经取得了迅速一致的签字,和平终又回到了印度半岛。
就在甘地以他的生命作赌注迫使印度人民实行他的宗教和睦政策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正在悄悄进行。一伙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分子,已把枪口对准了甘地。
1948年1月20日下午5时,他们在比尔拉公寓的门口,借甘地出来与信徒们举行晚祷会的机会,点燃了炸弹的引爆线。由于人群突然大乱,他们无法接近甘地,甘地才得以从死神手里逃脱。
随后,警察赶来,只抓住了负责引爆炸弹的那个人,其余的都跑掉了。
警察当局的结论是一个来自旁遮普的难民因失去理智而干出的蠢事。为了慎重起见,他们给甘地派了一个警官时刻守护在甘地的身边,以保护他的安全。然而,正是由于警察当局对这起案件粗心大意地处理,才使甘地10天后付出了生命。
1948年1月30日,这伙人在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之后,又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行动。
当天下午5时10分,甘地和往常一样来到院子里,参加晚祷会。当他独自走上台阶,向他的信徒们致意的时候,凶手趁机掏出手枪,朝甘地连发三枪。甘地倒在了血泊中,当场死亡。时间是5时17分。
消息传出,整个印度顿时陷入到悲哀之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悼念这位曾为印度独立奋斗了一生的精神之父。
为了纪念甘地的伟绩,印度政府为他建造了一座石碑。石碑上面用英文和印度文镌刻着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敢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每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家庭牺牲,每个家庭应当为自己的县牺牲,每个县应当为自己的省牺牲,每个省应当为自己的国家牺牲,每个国家应当为全人类牺牲。我期望天国降临尘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du/20221255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