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印度

印度的现代化模式·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21 评论:0

前文已经指出,和中国经济相比,印度经济有很多独特之处。在诸多不同之处中,目前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不同之处在于产业结构方面的区别。具体的说,和中国相比,印度的服务业发展迅速,而制造业却相对薄弱。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本节我们主要分析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确一点,制造业发展缓慢并不是因为印度政府主观上不重视。相反,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独立后的印度也奉行了一种工业化优先的战略,在尼赫鲁对印度现代化道路的规划中,工业化是核心目标之一。印度的工业发展模式早在1956年就正式提出并确立。1956年“二五”计划开始时,尼赫鲁总理的首席经济顾问P·C·马哈拉诺比斯教授拟定了印度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这种理论被称为“马哈拉诺比斯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是:(1) 实行公私营的混合经济体制,即重点发展公营部门的经济,国家通过计划调节,控制私营部门的投资与生产,建立起一种公、私营部门有机结合的混合经济。(2) 提高投资率。根据哈罗德—多马公式,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投资率(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印度应该提高投资率。(3) 投资的重点是生产资本品的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马哈拉诺比斯认为,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资本品工业的投资与消费品工业(生活资料生产)的投资两者之间的比例。由于资本品工业的发展能够增加社会购买力,从而刺激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投资的重点应是生产资本品的工业。印度恰好正处于这个时期。根据马哈拉诺比斯公式,对资本品工业投资高,在近期内会减慢经济增长速度,但就长期而言将维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如企求长时期内有较高的消费增长率,最佳政策应优先发展资本品工业。这些思想与尼赫鲁的现代化思想不谋而合。尼赫鲁特别强调发展重工业,并将其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因此,尼赫鲁政府立即采纳了马哈拉诺比斯发展工业模式。

客观地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印度制造业取得了一定成就,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工业设备的自给率已从独立初期的10%左右上升到90%左右,国内市场的消费品大部分是本国制造,并能输出纺织、制糖、钢铁、化纤等工厂和电站的成套设备,工业生产总指数(1960年为100)从1950—1951年度的49增至1980—1981年度的278,增加4.87倍。

但是,整体来看,独立以来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非常滞后,第二产业从来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印度制造业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而第三产业发展却比较迅猛,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独特现象。反观和印度起点相似的中国,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种情景。中国在建国初期工业基础也相对薄弱,很多方面比印度还要落后,然而建国后制造业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的近50%,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而印度却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比例,从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来说,印度至今没有完成工业化。[1]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年增长率达到10.7%,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到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然而,印度的制造业却始终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上,1980—2005年间年均增长仅5.5%,其中1998年的增长率还低至2.7%,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没有太大改变。在反映制造业发展情况的有关指标方面,都显示出印度制造业发展的缓慢状态。在产品出口方面,1980—1984年,印度和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仅占两国出口总额的54.1%和50.3%,两国差别不大;但20年后的2000年到2004年,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份额已经增加到90.3%,而印度却只有76.1%。[2]在外资流入方面,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统计,1987—2000年仅有20%左右的外资流入印度制造业部门;而在中国,截至2004年,约有65%的外资流入制造业。在社会就业方面,印度每年有1400万新人涌入劳动力市场,但制造业每年仅能提供100万个新工作岗位;而中国制造业一直吸收着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什么在印度政府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印度制造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甚至至今没有完成工业化呢?综合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工业化历史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我们认为,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环境等几个因素是决定一国工业化的发端和推进的必要条件。其中,资本是前提,劳动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制度和环境是保障,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推动一国工业化顺利发展。据此,我们分析认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

[1] 温铁军:《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中国工业化进程之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可复制性》,《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2] Panagariya Arvind,“Growth and Reforms during 1980s and 1990s”,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June 19,2004.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du/2022121808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