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印度

印度的现代化模式·印度联邦制面临的挑战——以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为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83 评论:0

印度当初之所以在国家结构上选择实行联邦制,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印度独立以来的历史发展情况看,这种带有单一制性质的联邦制基本上保证了印度中央政府能够有效掌握和利用各种资源及时应对各种威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对于确保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印度选择实行的这种国家结构形式总体上是成功的,是适合印度国情的。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印度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统一和分散、大民族与小民族关系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印度联邦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一般分析认为,目前对印度的国家统一构成比较严峻的挑战有旁遮普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东北部分离主义问题等。这几个问题再加上纳萨尔派反政府武装,目前并称为对印度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威胁。但我们认为,如果仔细分析,这几股威胁力量的本质是不同的。其中,旁遮普独立问题比较复杂,涉及民族、宗教、语言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本质是锡克教和印度教的冲突问题,更多是宗教冲突问题;纳萨尔派反政府武装产生的根源是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该武装并没有以分裂印度为口号,其主张是实现社会平等,给印度带来的威胁不是国家统一,而是社会稳定;克什米尔问题涉及到印巴分治,与其说是印度一个国内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国际问题,其解决并不完全由印度自身所决定,鉴于本书的内容框架和研究对象,不对涉及国际因素的问题作过多探讨,因此我们不对克什米尔问题作进一步分析。鉴于这些考虑,我们将在文化模式一节对旁遮普问题进行分析,在社会模式一节对纳萨尔反政府武装进行分析。这里,我们以印度东北分离主义问题对印度在国家的整合和统一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简要分析。

东北部地区是印度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重灾区。印度东北部主要包括七个邦和地区,即阿萨姆邦、那加兰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尔邦、特里普拉邦、梅加拉亚邦、以及所谓的“阿鲁那恰尔邦”(即中国不予承认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印占地区),总面积255088平方公里,占印度总面积的7.7%,人口3851万,占印度总人口的3.73%,由大约160个表列部落、5个不同的民族和非部落人口组成。这一地区几乎每个邦都存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从事分裂活动的军事组织数目已有将近50个,其中尤以阿萨姆独立运动最有影响。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由来已久,是印度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分离主义运动,但一直以来这些分离运动并没有上升到暴力程度。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这些分离活动开始出现暴力方式,到70年代,暴力冲突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东北部各邦基本都受到了叛乱活动影响。最近几年来,由叛乱活动引起的伤亡每年都在数百乃至千人以上,对印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那么,印度东北部为什么会产生分离主义运动呢?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在这一地区出现水土不服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印度东北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谈起。

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与缅甸、中国、孟加拉国和不丹四国接壤,边界线漫长,而其与印度主体部分却只有短短大约50公里的共同边界,也就是说印度东北部就象悬挂于印度之外的一块漂泊之地。历史上,印度东北部地区在文化、语言、宗教、人种等诸多方面就与印度主体大陆存在明显差异,从来不曾融入印度主体大陆之中。从政治角度来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南亚次大陆大多时候都是小国林立,很少出现一统天下的王朝,而印度东北部地区更是长期处于独自为政的状态。4世纪左右,阿萨姆人在这里建立了迦摩缕波国。13世纪,来自缅甸的阿洪姆人[1]征服迦摩缕波国,建立了长达600年的阿洪姆王朝。阿洪姆王朝统治末期,缅甸人从东面侵入和控制这一地区。1826年2月24日,英国人通过《杨达波条约》迫使缅甸人将阿萨姆割让给英国,印度东北部成为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上,印度东北部地区就一直是独立于印度之外的行政主体,而英国殖民统治以后,该地区又被纳入英国的殖民体系,但从来就不是印度主体大陆政权的一部分,二者从未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东北部地区也从未受过印度主体大陆政权的领导和管理,二者的关系应当是平等存在的两个行政主体。这种历史事实实际上为今日的分离主义埋下了根源。

历史上,印度东北部地区同印度主体部分相互独立,英国殖民统治以后,这种状况并未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殖民地时期英国人为其自身利益考虑,为便于控制和剥削这一地区的茶叶、石油等资源,在东北部地区实行了“划线隔离”政策。这种隔离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不干涉和改变原住部落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将这一地区的平原部落民和山区部落民隔离开来;二是推行“边境地区特许通行”制度,规定印度其他地区的人要进入东北部,必须首先向殖民当局申请取得“特许通行证”,将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印度主体隔离开来,使两者关系进一步疏远。相应的,英国殖民者的这种隔离政策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下来,而这种传统文化是不同于印度主体传统文化的;二是这一地区与印度主体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这两个后果为日后的分离主义埋下了种子。一般而言,当一个地区长期与本国主体处于分离状态,而这一地区又具有同本国主体完全不同的传统文化时,往往便会产生分离主义。

事实也确实如此。早在1929年1月10日,由英国殖民者主导成立的“那加人俱乐部”便向西蒙使团提交一份备忘录,请求英国政府将那加山区从英印殖民体系中分离出来,单方面进行管理,成为英国直接统治下的民族国家。这是那加人有文字记载的争取民族独立进程的开端。英国殖民者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同意那加人独立建国的请求,但却同意将那加地区排除在印度宪政改革之外。从此,那加人与印度土邦的矛盾越来越深,英国人则借此机会将那加山区变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由英国殖民政府派遣官员直接在这里行使管理权,并规定未经允许外地人不准进入那加兰。英国殖民者的这些行为,为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分离主义埋下祸根。正如同有学者提出的,虽然今天印度东北部的恐怖活动与英国政府没有联系,但是英国人是当年在印度东北部播下分离种子的唯一的人。尼赫鲁也认为,印度东北部的部落没有受到印度独立斗争或其他运动的影响。他们对于外来者的经历主要来自于英国的官员和基督教传教士,这些人都尽力使部落民反印度。

印度1947年独立后,英国殖民者一并将印度东北部地区划归印度管辖。考虑到这一地区的特殊情况,为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统治,印度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比如,为照顾一些弱小民族对民族属性和部落属性的认同,将印度东北部进一步分裂为多个小的邦和自治区。此外,印度还专门给这些地区一些特殊的照顾政策。但印度政府的用心良苦的政策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结果。这一地区的分离主义不尽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演化。1963年,为了应付那加诸部落的民族主义政治情绪,印度政府于1961年建立那加兰邦。印度政府没有想到,那加兰邦的成立却发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东北部地区其他民族也开始效仿,纷纷要求成立以本民族为核心的独立邦。这种状况对印度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形成严峻挑战。特别是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后,更是刺激了印度东北部分离运动进一步加剧。这主要是由于孟加拉国独立后,东北部剩余地区基本上被隔离在几个国家的夹缝中,呈现出疆域碎片化和独立化局势,加上历史上长期实行的隔离发展措施,一系列因素导致部落民与非部落民之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大,分离主义愈演愈烈,武装斗争形式日趋升级。

目前,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分离主义组织多达40余个。其中,那加人和米佐人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最为典型。这两个分离主义组织的目标最为明确、社会支持最为广泛、坚持时间最为长久。进一步区分这些分离组织,它们的目标不一:有的要求从印度脱离出来独立建国,这是印度政府绝对不可能允许的;有的则只要求提高自治权限,这是经过争取可以实现的。由于各分离主义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带来的威胁也就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存在终究是印度政府一个心头大患,是印度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威胁。据资料显示,在阿萨姆邦发生的恐怖事件,1997—2000年连续四年分别为427起、735起、447起、536起;仅2005年一年,阿萨姆、曼尼普尔、梅加拉亚、那加兰和特里普拉等五个邦在恐怖事件中的死亡人数共计715人。[2]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印度东北部地区分离主义并非始自今日,而是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印度东北部形成分离主义并不断得到呢?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常常被提及的一个因素是地理环境因素。由于印度东北部地区远离印度主体大陆,与很多国家接壤。这种远离中央政府且与多国相邻的地理位置,客观上为分离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再加上印度并未重视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这一地区的公路和铁路运输能力十分低下。这又使这些分离主义活动如虎添翼。他们不仅能十分容易得到武器,而且面对印度正规部队的围剿,还能十分容易找到躲藏之地和逃跑路径,使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武力围剿常常无功而返。

对此,我们认为,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的确是印度东北部地区分离主义得以存在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印度政府应对分离主义运动时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但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仅仅是这些分离主义组织产生之后能够得以存在下来的一个原因,并不是导致分离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纵观世界各国,类似印度东北部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地区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产生了分离主义。所以,对印度东北部地区为何会产生分离主义问题,还应从更深层次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综合各方面研究和分析,印度东北部之所以会产生分离主义问题,有多方面原因。归结起来,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历史因素方面,主要是在国家认同、宗教信仰和人口构成等几个方面导致了印度东北部地区分离主义的产生并持续不断发展。

第一,国家认同的缺失。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国家认同是国家起源的条件之一,也是保证国家统一的重要前提,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否则便不构成国家。一般情况下,国家认同需要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但印度东北部地区却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对印度的国家认同。这主要是由于印度东北部地区长期处于独立状态,从未与印度主体统一为一个国家,因此它们对印度根本没有形成国家认同的可能。加上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又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实行“划线隔离”政策,进一步将整个印度东北地区和印度主体大陆隔绝了开来,导致两者关系进一步疏离。关于这一点,连尼赫鲁也不得不承认“印度东北部的部落民从来都没有感到自己属于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3]亚洲持续时间最长、发展演变最复杂的分离主义运动之一,也被称为印度东北地区的“叛乱之母”的那加人分离主义运动之所以要独立建国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那加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那加人认为,他们不是印度人,而是来自于东方的蒙古人,他们居住的土地也不是印度的领土。[4]一个对印度缺乏国家认同的地区,短时间之内很难融入到印度整体之中。

第二,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构成因素也是引发印度东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的重要原因。一般的,一国某一地区主体人口与本国主体人口不属于一个种族,往往是促使分离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度东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就人种而言,这里的原住居民多属蒙古人种,而不属于印度人口主体。但历史上,由于印度东北地区布拉马普特拉谷地生态环境良好,宜于居住和生存,不断吸引着周边地区居民进入该地区。特别是英国殖民统治后,大规模的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一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殖民者在阿萨姆地区开垦茶园,从外地雇佣大量孟加拉穆斯林工人进入该地区。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外来移民并未停止进入这一地区,大量的尼泊尔移民、孟加拉移民和缅甸移民继续涌入,使这一地区的人口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原住民担心自己会成为少数民族,从而在同其他民族人口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实践中,不同民族之间围绕自然资源、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等方面的争斗也不断加剧。于是,一些针对外来移民的分离组织逐渐建立起来,如“阿萨姆团结解放阵”、“博多兰民族民主阵线”、“阿萨姆穆斯林联合解放猛虎组织”、“廓尔喀民族解放阵线”等,这些分离主义组织要求限制甚至驱逐外来移民,建立独立的国家。

第三,宗教信仰的差别。宗教信仰对于很多民族来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很多分离主义产生的根源。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引起的分离主义相比,宗教因素引发的分离主义更为复杂,也更难解决。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分离主义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一地区的部落民并不是印度人,而且历史上这一地区与印度相互隔离,所以这一地区部落民所信仰的并不是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印度本土宗教,而是信奉图腾、超自然力、撒满、巫术等原始宗教。英国对此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后,这一地区的许多部落民又信奉了英国人带来的基督教。正是由于很多部落民信仰基督教,所以在印度独立前,阿萨姆邦曾向印度总督和英国政府提出要将那加人居住的地区从即将独立的印度分离出去由英国政府从伦敦直接管理。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个计划没有实现,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一地区为什么会产生分离主义。宗教信仰的不同使他们与印度主体有着完全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们担心一旦融入印度自己的传统文化就会被吞并,因而拒绝加入印度就成为保护自己传统文化一种必然选择。

上述几个方面因素是导致印度东北部地区产生分离主义的历史原因。但是,历史原因只是使事情成为一种可能,而不是成为现实,历史要成为现实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因素刺激,如果现实政策恰当,历史原因就可能不会发生作用。毕竟纵观世界各国,如果单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人口构成等历史方面的因素分析,很多国家都具备了产生分离主义的条件,而这些国家之所以没有产生分离主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实中这些国家采取了合适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了国家的成功整合,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分离主义而言,一般分析认为,在现实因素方面,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政府政策的失误两个方面因素导致分离主义组织产生并不断发展。

第一,经济发展的落后。如果说历史、宗教、人口等因素是导致分离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那么经济因素则是导致分离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一国之内某一地区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而落后于其他地区,经济上的落后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往往就会导致分离主义的产生。印度东北部地区资源比较丰富,盛产石油和茶叶等经济资源,但这些资源不是被外来公司控制就是被运出这一地区,并未给这一地区带来富裕生活。印度独立以来,东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目前这一地区约有40%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资源丰富却生活贫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当这种不满情绪被一些分离组织利用时,便成为令中央政府头痛的事情。近些年来,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这一地区投资建设一些工厂,逐步加大对这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至今并未受到预期效果,因而也就未能平息人们心中的不满情绪。经济的滞后、生活的贫困、希望的破灭,使得东北部地区的人民对印度中央政府失去信心,他们要求自己掌握经济命脉。一些分离主义组织更是向当地部落民灌输这样的思想:凭借丰厚的资源,完全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于是,这一地区要求建立独立的国家或者邦的呼声不断上涨。在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部落民看来,他们有大自然丰富的恩赐,不应该过今天这般贫困的生活,今天的贫困生活完全是印度政府对他们进行统治和掠夺的结果。因此,通过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争取民族独立是结束这种不幸境遇的必然选择。

第二,政府政策的失误。印度政府相关政策因素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印度中央政府在应对东北部地区分离主义问题上处理不当。很多时候,出于获取短期政治利益的考虑,中央政府常常对那些非常政治化的势力放任自流,结果这些势力最终发展成为反对政府的几乎难以驾驭的革命组织。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印度东北部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不仅行政效率低下,而且贪污腐败严重。这种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印度中央政府应对分离主义问题的政策效果。其中,一个明显例证就是印度政府投入东北部建设的大量物资往往因为该地区的官员腐败、官匪勾结等原因而流入分离主义组织的控制之下,变成他们从事分离活动的资金。比如,为扶持一些邦的经济发展,印度每年都要将30%的计划资源作为中央对地方邦发展的援助划拨给“特殊邦”。按照规定,普通邦所接受援助资金的30%为无须偿还资金,其余70%为贷款还要偿还给中央政府。但“特殊邦”所接受援助资金的90%都无须偿还,只有10%属于贷款需要偿还。印度东北部地区各邦就属于特殊邦,每年都要接受大量的援助资金。如果这些资金都能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应当会收到一定成效,缩小东北部地区与印度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改善当地部落民的生活水平,有助于印度政府打击分离主义运动。但由于贪污腐败问题的存在,印度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援助并未收到明显效果,一些援助资金往往不知去向且无人过问。很多所谓的发展项目的建设工作甚至被分离组织所控制的企业获得,它们反而由此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此外,这一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党为了竞选需要,甚至借用分离主义组织的势力来打击竞选对手,上台以后再给予这些组织庇护作为回报。这些腐败行为一定程度上使东北部地区的民众失去了对印度政府的信任,客观上造成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进一步蔓延扩大。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自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印度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威胁,虽然目前来看,这些分离主义还不足以对印度国家统一造成实质性威胁,但却已经成为阻碍印度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因素。如何彻底解决东北部分离主义问题,为印度现代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一直是萦绕在印度政府头上驱之不散的一块阴云。实际上,如果推广开来,如何解决分离主义问题,不单单是印度面临的问题,其他很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就如何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理分离主义运动问题,在理论上一直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相应的,在实践中也就有多种不同的政策主张和具体行动。有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分离主义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经济,只要经济发展起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分离主义问题。确实,从现实来看,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分离主义威胁更为严重,而这些分离主义运动大部分又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有的还是发生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经济却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十分常见。这些分离主义组织之所能产生并得以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经济落后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困苦,分离主义组织便借机提出能够吸引人们支持的分离口号。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通过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居民生活,其他任何解决分裂主义的手段都难以获得根本成功,即使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也难以长久维持,暂时的平静往往酝酿更大的风暴。所以,发展经济是解决分离主义的根本途径,也是任何政府都必须要做好的事情。但是,必须认识到,导致分离主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问题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非问题的全部,一些产生分离主义的地方在经济上并不落后,但分裂主义问题却也相当严重。而且,一些发达国家中也存在一些分离主义组织,这些发达国家产生分离主义,当然也可能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但要害可能并不在经济方面。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分离主义来说,很多时候,经济上的落后只是被某些分离主义组织利用的一个借口,也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很多时候,分离主义的产生与国家认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更为密切。因此,要消除和解决分离主义问题,必须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在优先考虑经济问题的同时,还要从国家认同、民族融合、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入手,寻求解决导致分离主义产生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解决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离主义问题。当然,对于那些以经济、文化、宗教等问题为借口,而试图谋求自己政治目的的少数分离主义骨干分子,必须采用坚决手段予以打击。

[1] 阿洪姆人,又译阿霍姆人,关于阿洪姆人的来历,目前学界仍然存在不同观点,本文采用较为普遍的观点。
[2] 傅超:《印度东北地区的安全威胁——社会与种族关系的紧张形势》,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年,第90—92页。
[3] 转引自李金轲,马得汶:《印度东北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产生与不断发展的原因浅析》,《国际论坛》,2008年第4期。
[4] 同上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du/2022121806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