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印度

印度的现代化模式·印度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因分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314 评论:0

一般分析认为,印度之所以能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有三个方面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一般研究认为,民主选举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为这种制度使社会有了一个意见表达平台和舒缓机制,能够实现政府的平稳替换,从而使社会有较多的泄愤渠道,选民能够至少得到“情绪”上的疏通,社会因此避免陷入分裂和冲突。应当说,这种观点在印度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我们以2004年的印度大选为例来看民主选举制度在印度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2004年5月,印度举行了一次全国大选,选举的结果令所有的政治观察家和新闻媒体都深感意外。在野八年的国大党出人意料地击败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重新进入久违了的总理府。选举前执政的人民党政府执政期间,印度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大经济自由化改革力度,大搞计算机革命,大力推行私有化,在对外贸易、高科技行业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保持在6%以上,外汇储备达到1100亿美元,股市一路攀升,突破了6000点大关,市场上中产阶级消费活跃,经济形势可谓一片大好。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党决定提前举行大选,希望借“大好形势”一举夺得选举胜利而继续执政。实际上,不管是选举前的民意调查,还是选举进行中的投票站调查,都预测人民党将会获胜。但国大党却最终战胜了人民党。大多数分析认为,人民党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大多数人并没有从经济快速发展中享受到益处,这些人用选票表达了自己对政府政策的不满。对于印度普通民众来说,人民党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对于3.5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普通百姓来说,“印度大放光芒”是与他们无关的口号,广大普通选民最关心的并不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外交政策,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水电、失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道路交通等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在选举中,国大党针对印度的社会现实,制定了“面向穷人”的竞选策略,提出了“没有印度农村,印度无法大放光芒”的口号。这一口号受到了底层选民的欢迎,得到选民的认同,最终赢得了选举。也就是说,面对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而且主要是由政府政策造成的不平等问题,印度没有如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用街头政治和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通过合法的选举表达自己的意志,使政府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矫正政府执政过程中存在的失误。这充分体现了印度较为成熟的民主选举制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尽管以不同选举口号赢得了大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大党要完全停止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步伐。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知道只有发展才能真正消灭贫穷。改革还要继续,但具体的政策肯定会有所调整。用印度总理辛格的话来说,就是要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改革,因为那样的改革将会有利于普通百姓,最终也有利于投资者。因此,印度新一届政府仍在继续致力于增加外国投资并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但新政府已经把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GDP增长的同时注意采取措施让更多人享受到繁荣的好处。也就是说,印度改革开始从追求GDP增长转变为“以人为本”。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策的执行速度将会减缓,或者予以调整,例如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因为失去控制的私有化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公平。印度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的谨慎表态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起点不公平现象的担心。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改革中遇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针对人民党政府对社会低收入阶层利益的忽视,辛格政府明确表示,国大党将会重视相当一部分印度人民没有从经济改革进程中获益的现实情况,新政府将致力于为贫苦大众改善教育、基本医疗设施、电力和公路建设等条件,并极力为弱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事实上,国大党执政的这几年来,虽然印度政府在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相比前任政府而言,国大党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减免农民债务、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等,都不同程度地缓解了不平等给社会带来的紧张。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如果进一步分析,印度社会之所以在不平等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并不仅仅是民主选举制度发挥了作用,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这些因素,仅仅依靠民主选举制,是难以维护社会稳定的,不仅仅印度是这样,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其中,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悠久的宗教信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之。

2. 社保政策与社会稳定。社会保障政策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如今,已经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公开反对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实践来看,如果一个国家能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这个国家不仅能实现基本的社会稳定,而且也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特别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基本社会保障,成为美国摆脱危机、实现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鉴于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性,因此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制就成为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应当说,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在这方面已取得相当成就。经过60多年的努力,印度已经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社会保障体制,并且在印度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印度社会保障体系中,公共分配系统、针对农民的保障措施、社会保险措施、促进就业措施等四个方面内容最为重要,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也最大。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所谓的平价商店。印度现在大约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平价商店由政府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印度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都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

印度对农民的保障措施主要有:第一,规定土地占有最高限额,很多邦都规定了地主土地占有最高限额,剩余的土地依法分配给无地劳动者。第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津贴,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三,无房的贫困农民可以获得政府的建房补助,以得到基本的居住条件。第四,对贫困子女的教育由中央和邦政府给予补贴,小学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在条件好的邦,中学教育也实行免费,学生可以免费得到书本,有些邦的学生还可以得到免费午餐。第五,对贫困人口购买粮食实行低价政策,以保障其基本的生存需求。此外,印度还对农村中最为贫困的一部分人——农业工人制定了专门的保障措施,主要有:第一,废除农业奴隶。《印度宪法》明文废除了长期存在于印度农村的农业奴隶和强迫劳动的制度,宣布如实行农奴制则为犯法。第二,提供最低工资保障,1948年印度中央政府通过最低工资法,中央政府和各邦法律都规定了农业雇工的最低工资。第三,鼓励在农村建立农业合作社组织,合作社在农闲季节向农业工人提供就业。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雇员国家保险法》《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养老金支付条例》《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和《生育津贴条例》等法令中。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在这些社会保障法令和相关辅助政策的保护下,大部分印度人在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基本权利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在医疗方面,早在1949年印度就建立了免费医疗制度。印度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印度政府对公众的医疗卫生投资分为中央、邦和地方政府三级。其中邦一级是主要的,约占90%;全国性的计划生育,控制麻风、疟疾、结核等疾病,免疫接种,营养改善,以及一些教育和研究机构由中央政府投资。为切实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印度政府做出了很多规定。首先,印度所有政府医院对任何来看病的人,不论贫富,不论是否印度国籍都一律免费,免费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急诊抢救的一切费用,甚至还有住院病人的伙食费。其次,由政府出资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目前,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等三个部分,免费向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印度政府规定,每10万名农村居民必须建立一个社区卫生中心,中心一般有相应数量的病床和固定的医生,并配有较完善的医疗检查设备等。每个地区通常还有2—3个地区医院,社区卫生中心无法治疗的患者都被送到这里。其三,政府通过由卫生部和家庭福利部共同建立疾病救助基金向贫困人口提供救助。三个中央政府医院和三个国家一级的医疗研究机构得到疾病救助基金的资助,其中每个机构每年从基金中获得100万卢比来对贫困人口进行及时的援助,每一个病患最多可以获得2.5万卢比的补助。在某些特殊机构中,金额可以多达5万卢比。这些保险分担了一部分的经济负担,切实地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从实践来看,印度建立的医疗系统基本照顾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也能看得起病,大大减轻了印度下层民众的经济负担。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政府鼓励医疗机构发挥印度传统医药的作用,提倡使用印药,在农村建立了草药中心,对于医院不能免费提供的药物,鼓励病人使用草药,这一举措既大大降低了穷人的治疗费用,又弘扬了印度的传统医学中的积极价值。在养老方面,养老是印度的传统,老人在印度享有特殊的地位,印度制定了各种法令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比如,印度政府规定,60岁以上老人享受出行优惠;65岁以上、生活贫困的老人,每月可从政府领到一定数量的老年人津贴和免费的大米与面粉等生活必需品。

印度的促进就业措施主要有:第一,把促进就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政府机构中,有四个部门参与就业问题的研究和处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负责拟定就业发展规划,把就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联邦劳工部主要负责制定就业政策和提供就业服务,工作重点是促进劳动者在正规组织中就业;城市事务与就业部重点关注城市贫困人口,特别是非正规组织的扶贫和就业问题;农村发展部主要负责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各部门互相协作,共同促进就业发展。第二,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目标。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每个五年计划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通过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从第6个五年计划(1981—1985)开始,印度对扩大就业的总体目标按部门进行了分割和规划,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岗位,收到一定效果。第三,把促进就业与扶贫济困紧密结合。由于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贫困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解决这部分群体的贫困和就业问题,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为他们提供基本居住条件、提供公益性劳动岗位、加强就业能力建设等,从而使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相应保证。第四,通过开展“国家乡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人口就业保证计划”等活动,保障和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国家乡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从1981年起执行,主要是为了在乡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农村无地人员就业保证计划开始于1983年,其目的主要是扩大乡村无地人员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负责整个项目的费用支出,仅“六五”计划期间,该项计划的总支出就达到了60亿卢比。1989年,印度政府又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取代上述两项计划。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使印度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第五,通过立法来保证和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印度有7亿农村人口。为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和就业问题,2005年印度议会制定了《国家农村就业保障法》,对农村地区就业保障、就业保障计划与失业津贴、执行和监督机构、国家及邦就业保障基金的建立及其审计、法律责任、适用范围等问题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该法规定:在本邦农村地区,邦政府应当在每一个财政年度内,为有成年(18周岁)家庭成员且自愿做无需特殊技能的体力劳动的居民户,提供不少于100天的有薪就业保障,工作是非技术性的手工劳动,如修路、架桥、平整土地、开凿运河、兴修水利等,每日工资标准不低于60卢比,并按周支付工资,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迟于完成工作任务之日起两周内支付。就业申请人的就业申请被接受后,在15日内仍未得到工作的,就业申请人有权依照该法的有关规定,享有每日失业津贴。该项目的资金90%来自中央政府,具体实施主要由各个邦(省级)政府负责,并由其选定的机构具体管理和决定用途。同时,该法还规定,中央政府应设立国家就业保障基金,经国会以法律形式拨款,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赠与或者贷款的方式向国家基金提供其认为该基金所需的资金,邦政府可以设立邦就业保障基金,并予以公告。

从上述几个方面内容可以看出,印度在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向全体国民提供平等的福利政策,这些福利政策通常情况下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会向国民普遍提供。应当说,这是印度政府的一个巨大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值得效仿的范例,同时也对印度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关于印度宗教信仰的相关内容,我们在前面介绍印度传统文化时,已经有所介绍。这里,我们仅从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之间关系的角度作简单阐述。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有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多种宗教存在。在众多宗教中,对印度影响最大的是信仰人数多达8亿的印度教,其教义对印度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界都热衷于谈论印度教文化对印度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如,由于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作出印度教文化不能催生资本主义的论断,很多人便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解读,认为印度教的很多教义不利于经济发展。再如,独立以来,印度频频发生宗教冲突导致的流血事件,很多人便将宗教视为印度现代化道路上最大障碍。其实,印度教中的某些教义以及印度教与其他宗教所产生的冲突的确是印度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但如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宗教也和科学、哲学、艺术一样,不是一时冲动或者愚昧无知的产物,而是人类有了问题并作了思考的产物。[1]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宗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消极和负面影响,其中一些因素在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心理、推动社会改革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积极影响。这一点学界已经得到普遍同意。印度教当然也不例外。就本文讨论的问题而言,印度的宗教哲学精神有助于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印度教在维护印度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印度教所主张的某些教义对印度民众所产生的影响,印度社会不可能在分化如此严重、不平等问题如此突出的情况下还能长期保持基本稳定。比如,印度教所倡导的“业报轮回”观念主张一个人死后是升天堂还是下地狱,取决于他生前所作的“业”(即行为),做了善业,死后就有善报;做了恶业,死后就有恶报。按照这个理论,一个人出身于哪一个种姓、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履行什么样的责任,乃由自己所作的善恶诸业而形成。这实际上是劝告低种姓的人要安分守己、恪守规范,而不要起来反抗,对今世命运的怨恨和反抗,只会加重自己的恶业,使来生更加悲惨,只有安分守己、忠于天职,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这种观念深入印度人脑海之中,使印度人更注重来世,而轻视现世,对现世的规则,即使是不合理的,也没有试图改变和反对的念头。再比如,印度教所倡导的“非暴力”思想认为万物都是从“大我”分化出来的“小我”,所以应该相亲相爱,一视同仁。这种思想历史上使印度以非暴力手段追求国家独立,在现实中也使印度很少产生以暴力手段改变不平等问题的现象。

一种观念能否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根本上取决于这种观念能否得到社会群体来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同,并成为影响甚至是指导每个社会个体日常行为的潜在意识。由于长达千年的浸润,印度教所主张的有助于社会稳定的一些教义已经在印度人心中根深蒂固,影响着每个印度人的日常行为。正是这些教义观念的影响使印度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其他国家的人民看起来不可理解的种姓制度也得以存在下来,这也正是目前印度社会虽然贫富差距日益悬殊,但犯罪率却很低、社会总体上还能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1]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三联书店,1998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du/2022121805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