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始终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这些国家要实现国家崛起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独立以来的印度始终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独立后,印度历届政府都把扶贫计划列入发展经济计划之中,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综合农村发展计划”等行动,向贫困地区发出大量款项,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面貌。我们不能说印度政府的努力没有成效。但迄今为止,印度的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到1999—2000年,印度低于国家贫困线人口所占比重为28.6%(中国为4.6%),印度日均消费1国际元以下的人口所占比重仍达34.7%,(中国2001年为16.6%),日均消费2国际元以下的人口所占比重79.9%(中国2001年为46.7%)。[1]据印度官方2010年4月统计,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印度人口仍有4亿,比2004年又增加1亿,贫困线以下人口由2004年的27.5%增至2010年4月的37.2%,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在印度。[2]根据2010年牛津大学推出的“国际多维贫穷指数”显示,印度八个邦的贫困人口比撒哈拉以南非洲最穷的26个国家的穷人还多。印度著名经济学家V.K.B.V.拉奥认为,即使到2021年,印度还将有25%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问题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医治。
事实上,如何解决全球四成以上人口的贫困问题,始终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脱贫办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脱贫策略。很多国家也据此进行了各色各样的实践。但令人失望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不能不沮丧地发现,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日趋严重之势。无论承认与否,穷国愈穷,富国愈富,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也有少数国家取得了成功。表现最为优秀的是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有的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贫困问题,而且已经跃居为新型工业国家。中国虽然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却为人类作出了最大贡献。
东亚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成功解决贫困问题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具体地说,是通过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实现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而最终解决了贫困问题。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如果无法为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其他一切解决贫困的办法终究都无法实现,解决贫穷问题的目标最终也会落空。
目前,印度人口已经接近12亿,而且还在以每年近2%的增长率增加。因此,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都在2000万人以上。如果不能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则一切脱贫战略都将成为空谈。但从目前印度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并且催生出一个绝对数量可观的中产阶级;但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远远不能完全解决数亿人口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如果仅仅靠信息产业解决数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更是不可能的任务。在印度,劳动力储备为4.7亿,每年还要新增2000万年轻人,每两年新增劳动力就相当于德国全国就业人口的总和,就业压力非常大,而印度最繁荣的信息技术行业却只雇佣了就业人口的0.25%,[3]与就业需求相比,完全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印度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上升幅度不小,但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却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印度主要是依靠以金融、软件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这些行业主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没有较高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很难涉足其中,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并不大,吸纳普通劳动力数量十分有限。对此,印裔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给予准确论断:“即使有100个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仅靠它们的力量也不可能解决印度顽固的贫困问题和深层次的不平等问题。”[4]
历史经验表明,解决普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主要应靠发展第二产业,而印度第二产业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而无法吸纳更多劳动力。比如,在1993至1994年以及1999至2000年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达6.5%,而就业增长仅1%。由于受限制性劳动法规的影响,在制造业的正规部门,也就是经过工商登记或注册的机构,就业人口一直徘徊在600万左右,仅占印度总劳动人口的1.5%。而技术集约型的信息技术部门仅雇佣了100万人。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1990—1991年度的24.4%下降到1999—2000年度的23.5%,下降将近一个百分点。[5]其他大部分劳动力要么分布在非正规部门,也就是未经正规登记或注册的机构,要么就无活可干,处于失业状态。进入新世纪后,印度经济增长率更是保持在年均7%的高位以上,但就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根据印度计划委员会的一项研究统计,截至2005年财政年度,印度失业人口达到3600万人,失业率则高达9.1%,而仅仅五年之前,即2000年财政年度的失业人口不过是270万,失业率为7.3%。[6]截止到目前,印度7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74.41%,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数的74.50%。也就是说,目前印度仍然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国家,并未因第三产业发达而成为工业国家,更谈不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这其中,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从1981年到2001年这二十年间,印度城市人口的比例仅从23.7%上升到了27.8%,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近些年来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相应地推动印度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也是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两个方面停滞不前,现代化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第三产业强、第二产业弱的经济模式只能吸纳精英阶层劳动力,而不能吸纳数量庞大但教育素质却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个贫穷而民主的国家,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发展的质量也是重要的,如果发展是各种各样的痛苦的发展,如果发展伤害了穷人并且没有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政府就会有麻烦。[7]历史经验已经多次证明,如果没有制造业容纳大规模就业,任何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想完全解决贫困问题并进而实现经济崛起都是不可能的。
[1] 中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2] 关于目前印度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有很多统计数字,这里以及后面社会模式部分采用印度政府2010年公布的最新数字。
[3] [德]德卡尔·皮尔尼:《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陈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第18页。
[4] 《当全球化将民众抛下》,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年2月12日。
[5] 数据源自:Hansda, Sanjay Kumar, 2002,“Services Sector in the Indian Economy: A Status Report,”RBI Staff Studie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New Delhi Reserve Bank of India).
[6] 陈宜飚:《亚洲之虎中印挑战:中国压力在农村印度头痛失业》,《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5月30日。
[7] Balasubramanyam V.N.,Conversations With India Economists,PALGRAVE,2001,p.85.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du/2022121804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2-12-04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25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