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印度

印度的现代化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97 评论:0

印度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并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和总结印度经济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探讨印度经济成功的原因是一个相对更有意义的问题。由于印度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国情复杂,因此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原因必定是多元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济、文化和宗教、国际和国内等各个方面因素必定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因素存在问题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变动。但我们认为,从印度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经济发展来说,印度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原先实行的计划经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概括来说,印度的改革过程是以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由计划经济向自由经济转变,由国有经济向私有经济转变,由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市场化改革过程。

如果说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内向经济是改革开放以前印度经济模式的三个显著特征。那么,自由经济、私有经济、开放经济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印度经济模式的三个显著特征。因此,从这些转变来说,由拉奥政府开启的改革从本质上完全改变了印度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转变过程完全是在印度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在改革的力度、改革的节奏、改革的程序等方面,一直在印度政府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完全放任市场自由实现的。如果从具体政策分析,有三个方面的政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 彻底改革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是印度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是世界性的经济难题。迄今为止,很少有国家成功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早在拉吉夫母子时代,印度就着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拉奥执政后则加大力度进一步进行改革。时任印度财政部长的曼莫汉·辛格说:在我们国家所特有的这种政治体制、公营部门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公营部门的问题。拉奥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 逐渐减少对公营企业投资。在三年中国家对公营部门的投资减少495亿卢比。(2) 公营企业获得投资、生产、经营、信资、人事等方面的自主权,把政府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3) 出售企业股份、将企业股份的41%出售给国内或国外的机构和企业,无优势的公营企业的股份可以出售74%,甚至可以全部出让,政府不再新建工业企业。(4) 除少数基础设施外,政府对健康的公营企业优惠将完全取消,鼓励企业参与资本市场,从资本消费市场筹集资金。(5) 减少公营企业的经范围,把原来的17种企业减少到1991年的8种,1993年又减少到6种,主要是国防、原子能、煤矿、铁路等。(6) 兼并、出售、关闭部分公营企业。第一批所谓“关停并转”企业有58个。

经过拉奥政府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印度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仍大量亏损,成效低下,仍然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1994—1995年度中央政府的240家企业中,仍有109家亏损。邦一级企业700家经营更差。1996—1997年度各邦电力局的资本收益平均为负13.3%。[1]因此,瓦杰帕伊时期,印度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瓦杰帕伊政府决定从国营企业撤资1000亿卢比,除印度国家银行外,政府在国营银行的持股率降至50%以下,引进自由竞争机制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行财政和税制改革。[2]近年来,接替瓦杰帕伊政府的曼莫汉·辛格政府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虽然改革的力度和程序上有所调整,但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并没有改变,并且开始取得一定成效。

2. 大力发展私有经济。在现代西方市场经济中,私有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以前,印度虽然也保留了私营经济,但对其进行严格限制,总体发展非常缓慢,效益较差,对印度经济贡献有限。近些年来,印度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行全面私有化措施,大力发展私有经济。为此,印度政府修改垄断法,缩小公营企业经营范围,规定公营部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战略工业、高技术工业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上;取消许可证制度,扩大私营企业经营范围,规定除敏感工业领域外,私营资本皆可进入,取消受垄断法管束的大财团10亿资产值的规定;调整政府职能,政府不再对私有企业各类重大事宜进行干预,不再对私人财团资产数量进行限制,政府主要承担监督和控制垄断行为和其它不正当行为的职能。

在印度政府采取的发展私营经济的诸多政策中,许可证的取消具有重要意义。拉吉夫时代的许可证制改革基本上是简化手续和部分豁免。当初,印度政府之所以实行许可证制度,主要是为了限制私营经济,强化对经济的控制,防止私有经济控制市场。但事与愿违,这一制度在成为印度政府管制经济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阻碍印度经济自由化的重要障碍。拉奥政府的改革基本上结束了实行40年之久的工业许可证制,取消大部分工业许可证制度。许可证的取消使市场开始真正发挥调节作用,从而对印度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由于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印度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在自身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也推动印度经济开始从混合经济制度向市场化经济制度转型。目前,印度私营部门的投资已经高于公营部门,“九五”期间,私营部门的投资已占印度总投资额的62.7%。[3]目前,印度私营企业的生产率是国有企业的两倍,而且私营企业的产值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到75%,成为印度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并且已经出现了很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塔塔集团(已跻身福布斯全球20家著名大公司之列)、兰伯西制药公司、比尔拉集团等。和国有经济相比,私营经济更具活力,因此也推动了印度生产率的空前提高。据印度工商联合会研究资料显示,从1993年到2004年期间,印度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9%,其中私营经济发挥了主要作用。

3.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在尼赫鲁混合经济模式中,印度对国际经济保持警惕态度,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实行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政策,拒绝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后,印度开始调整外贸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印度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分析也认为这是推动印度取得快速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4]虽然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实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确实是印度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印度实行的主要措施有:首先是放宽外资进入的条件。1991年拉奥政府规定,在34项优先发展的工业(冶金、机械设备、电子设备、仪器、化工、水泥等)中,外资可以达到企业资本的51%。1992年印度政府又修改外汇管理法,取消原来外国公司在印度活动必须得到政府批准的规定,不再附有印度合资企业外方必须将技术转让的规定,允许外国公司在印度开设分支机构,可以在印度从事任何工商业活动,并享有与印度公司同等的待遇,外国投资机构可购买印度公司股票达24%,允许居住国外的印度侨民在印度开办独资企业。1993年起政府又决定向外资开放铁、锰、铬、金、钻石、铜、铅、锌、铀等矿业,外商可持股50%,特殊情况可以超过50%。其次是采取措施发展进出口贸易,主要包括:一是取消进口许可证,1992年宣布,除了一小部分禁止进口和有限制进口的物品外,所有进出口商品都将服从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取消出口补贴,所有的出口商都可以得到相当于其出口值30%的外汇凭证,用于他们进口的外汇需要;三是降低进口关税,最高税率从300%降到110%。1993—1994年度又降到85%。

尽管在对外开放政策上存在很大争议,但尝到对外开放的甜头后,印度政府还是逐步加大政策力度。特别是人民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瓦杰帕伊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更为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1) 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关税降低到15%;大力吸引外资,将1973年制定的外汇管制条款(FERA)改为外汇管理条款(FEMA),此举对资本的流动性放松许多,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投资;欢迎大跨国公司向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扩大与外国中小企业合营消费品项目,进一步开放保险部门。1999年3月,开始实行放宽外国投资自动核准持股上限:非传统能源和影片为100%;大宗粮食、广告、旅游和相关领域、优先发展而非保留给小工业的部门为74%;电信51%,银行40%,保险26%。[5]目前,诺基亚、摩托罗拉、微软、三星等跨国公司纷纷在印度投资建厂,并不断追加投资。(2) 鼓励印度企业对外投资。从1992年开始,国大党政府就允许印度国内企业在国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取消企业以现金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并规定无需批准的对外直接投资限额为200万美元,瓦杰帕伊政府把这个限额放宽到400万美元。此后,印度储备银行又将印度公司对外股份投资和设立独资分公司的投资额限定为1亿美元。这些宽松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印度企业的跨国经营。(3) 开展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全方位对外经济关系。瓦杰帕伊政府时期,由于印度进行核试验,美国对其实行制裁政策,印度对此采取低姿态,继续与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与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近几年来,印美关系走的更近,布什和奥巴马两任美国总统先后访问印度,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不断攀升。同时,为拓展国际空间,注意加强与俄罗斯的全方位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并采取务实的态度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此外,印度还积极争取日本的投资,并收到明显成效,日本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三大投资国。总之,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使印度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对印度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4.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改革是印度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瓦杰帕伊政府开始,印度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放开对外资金融印度金融市场的限制,除印度国家银行外,政府在国营银行的持股率降低到50%以下,引进自由竞争机制,允许外国银行在印度开办100%的独资分公司。为使金融部门达到国际标准,印度建立了资产重组公司,对虚弱银行兼并和重组。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目前印度的金融系统已经具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各项金融监管制度比较健全,银行的自主经营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经营效率较高,银行资产回报率均高于50%,不良贷款比例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般低于10%,已经拥有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发达的金融体制为私营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印度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之,拉奥改革以来,在上述几个方面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印度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前文我们就已指出,推动印度经济取得显著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因素外,绝不能忽略印度政府采取的其他相关重要措施。比如,印度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注意调整政府职能,将政府的精力由过多的干预经济转向提供社会服务、打击腐败等。政府职能的转换为印度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是推动印度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这里不再予以详细论述。

[1] 英国《经济学家》情报部:《1997—1998年度印度国情》,第14页。
[2] 马加力、傅小强:《印度瓦杰帕伊新政府的内外政策》,《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11期。
[3] Ruddar Dutt, KPM Sudram:《印度经济》,2007年,第271页。
[4] 吴敬琏主编:《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5] 马加力、傅小强:《印度瓦杰帕伊新政府的内外政策》,《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11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du/202212180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