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49年解放,印度1947年独立,至80年代末,经历了40多年的建设历程,两国经济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然而两国取得的变化和成就并非等同,其间有着显著差距,但这种差距与独立初期的差距是在向相反方向拉大,即40多年前曾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占很大优势的印度,反被中国赶上,印度在很多方面已明显落在了中国的后面。
(1) 在国民生产总值及发展速度方面: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已达1.4万亿元,国民收入达1.17万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是1949年的19.8倍和18倍。国民生产总值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6.1%,1979年至1988年每年平均增长9.6%,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八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有相应的增长。有关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于计算方法和标准的不同,说法不一,仅联合国1988年就有三种说法:330美元,600美元和2200美元。我们按中间偏低的说法,即按500美元计算。印度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1951年度的952.3亿卢比增至1978—1979年度的8505亿卢比。1987—1988年度增至31700亿卢比。按不变价格计算,1950年至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5%,1981—1988年年均增长率为5.2%,印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40美元增至1988年的340美元(世界银行统计数字)。从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上看,印度明显低于中国。在近10年中,印度最高年份的增长率(7.8%)也不及中国的年均增长率(9.6%)。按美元计算(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乘以人口数),印度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1420亿美元,中国为2522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77倍。1988年印度为2887.2亿美元,中国为54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87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中国为印度的1.7倍。
(2) 在工业生产方面:中国1953—1980年年均增长率为6%。自1977年经济体制改革后,速度有明显增长,1977年和1987年相比,工业产值从4237亿元增加到138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倍,年增长率为11.8%,大大超过改革前的速度。工业主要产品成倍、数倍地增长,1987年与1950年相比,钢产品1987年为5628万吨,是1950年的92倍,煤为9.28亿吨,是1950年的23倍,原油为13414万吨,是1950年的677倍,发电量为4973亿度,是1950年的108倍,水泥为16825万吨,是1950年的11倍,棉布173亿公尺,是1950年的6.9倍。
印度1951年至1987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6%,工业产值从1978—1979年度的1105.8亿卢比增至1986—1987年度的4474.5亿卢比。这10年中最高年份的工业增长率(8.1%)也低于中国年平均增长率(11.8%)。印度各主要工业产品与独立初期相比也成倍和数倍增长,但其幅度远不及中国。1987年与1950年相比,钢产量1987年为1240万吨,是1950年的8倍,煤为1.789亿吨,是1950年的5.3倍,原油3036万吨,是1950年的117倍,发电量2019亿度,是1950年的38倍,水泥3950万吨,是1950年的14倍,棉布95.22亿公尺,是1950年的2.2倍。按各主要工业产品的绝对数量计算,中国均超过印度。仍以1987年为例,钢材产量中国为印度的5.1倍,煤为5.16倍,原油为4.41倍,发电量为2.46倍,水泥为4.91倍,化肥为2.34倍,棉布为1.81倍。中国许多工业产品已名列世界前10名,截至1987年,居世界首位的有煤、水泥、布,居世界第二位的有电视机,居世界第三位的有化肥、硫酸,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钢、发电量、化学纤维、纸和纸板,居世界第五位的有原油,居世界第七位的有载重汽车,等等(1949年时,中国钢产量居世界第26位,原油第29位,煤第9位,发电量第25位)。与印度相比则形成鲜明的对照,印度能列入世界前十名的工业产品仅有糖、布(第三位),化肥(第五位),水泥(第六位),煤(第九位)。据印度经济学家巴特尔统计,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工业国中曾列世界第十,80年代已退居第27位。他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走在了印度的前头。他指出,1950年时印度大多数工业产品均超过中国许多,但过了35年之后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除了个别方面还有优势外,印度过去所占有的领先地位消失了,在30多种重要产品中,中国均超过印度1.5倍至5倍(包括绝对数量和人均占有量)。这与本文上面的分析资料是大体一致的。[1]
(3) 在农业方面:中国农业1952—1978年年均增长率为2.6%,经过10年改革结束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其产值从1978年的1797亿元增加到1987年的467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按可比价格计算)。粮食总产量已由1950年度的1.19亿吨,增长到1987年的4.04亿吨,增长2.4倍。到1984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已达400公斤,赶上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棉花产量由1950年的62.2万吨增加到1987年270.7万吨,增长4.35倍。印度从1951—1952年度到1978—1979年度平均增长率为2.8%。农业总产值从1978—1979年度的2144.1亿卢比增至1987—1988年度的5479.7亿卢比,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58%,远低于中国。粮食产量由1950年的5501万吨增至1987—1988年度的1.384亿吨,增长1.7倍,人均粮食产量为167公斤。棉花产量由1950年的51.7万吨增至1987年的109.1万吨,增长近1倍。粮、棉这两项产量和增长速度均远低于中国。1988年中国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42倍(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3倍),棉花是印度的3.9倍。截至1986年,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居首位的有谷物、猪、牛、羊、棉花、鸡蛋、油菜籽,居世界第二位的有花生、茶叶、蜂蜜,居世界第三位的有大豆、水产品,居世界第四位的有甘蔗、羊毛。印度居世界首位的有花生、茶叶,第二位有甘蔗,第三位的有谷物、油菜籽,第四位的有棉花、蜂蜜,第五位的有大豆等。
(4) 在教育与科技方面:据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材料,80年代初,中国文盲占总人口的23.7%,印度占72.5%。1984年中国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的比例分别为98%和37%,印度的这两个数字为98%和34%。这表明在中学、小学方面中国已赶上印度并有所超过。但是中国大学的入学率仅1%,而印度则为9%。1984年,中国高校学生人数为139.6万,印度为344.2万,中国比印度少200多万人,说明中国高等教育要远逊色于印度。中国科技人员(指自然科学)1986年有825万人,比解放初增长165倍。印度有科技人员230万(自称名列世界第三位),比独立初期增长12.6倍。中国科技人员是印度的3.5倍。另据统计,中国1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和技术人员67人,印度为11.3人。在各种科技领域方面,两国似乎各有所长,水平各有高低。据一些材料分析,印度在原子能利用、海空军武器装备等方面均取得可观成就。但从总体上说,在文化教育和科技上中国目前仍略占优势。
[1] 陈峰君:《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2期,第56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yindu/202212180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