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徐悲鸿

徐悲鸿《私塾学子》生平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0日 阅读:178 评论:0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教私塾的父亲徐达章给长子起名徐寿康。平安而健康,一个带有好运的名字,未能免俗,但很吉祥。
如今,宜兴以“悲鸿故里”而深感自豪。宜兴的屺亭镇就是徐悲鸿出生之地,一个世纪前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一个世纪后在中国分省地图上仍然找不到踪影的小镇,却因徐悲鸿而载人中国艺术史册,成为托举一代名家的摇篮。
春天又来了,蓝天下的油菜花开得正旺,一片一片的金黄灿烂,飘散着淡淡清香,点缀着蜿蜒曲折的塘河堤岸。周围两三层楼一大片新房,烘托着一长溜黑瓦白墙的平房,新中有旧,仿佛留着几份逝去的记忆,这就是徐悲鸿故居了。
这是一个临河而居的水乡人家。地点并没有变,就是当年的徐家老宅,格局也按原样保存着。天井中的阁楼匾额写有“澹我楼”,照徐达章当年题写的样式复原。据介绍,徐悲鸿在阁楼上呱呱落地,楼下厅堂是徐达章办的私塾。徐悲鸿家里种六亩多地水稻,还种八分地西瓜,加上父亲画画、教私塾,比其他人家收入好多了,但是在当地不富裕,因为子女多,徐悲鸿兄弟三个,姐妹三个,还要加上外公、外婆。
徐家六个子女的名字分别是:长子徐悲鸿,次子徐寿安,三子徐寿恺,大女徐爱娥,二女徐爱贞,小女徐静贞。
徐悲鸿有个能诗会画的父亲徐达章。在他的自述中,父亲的分量很重:“生有异秉,穆然而敬,温然而和,观察精微,会心造物。”
在徐悲鸿故居,可以看到徐悲鸿画的一幅徐达章肖像。头戴瓜皮帽,穿着立领衫,眉宇轩昂。徐悲鸿用的是油画技法,应该完成在他法国学成回国后。至今没发现徐达章照片,徐悲鸿无疑是凭着少年的记忆默写出父亲的。
徐悲鸿母亲姓鲁,按当地习俗叫鲁氏,是个没有文化、一生勤谨而善良的小脚农家妇女。遗憾的是,徐悲鸿生前自述没有母亲鲁氏的只言片语,鲁氏也没有留下照片和画像。徐悲鸿很孝顺,成名后在上海安家,曾把鲁氏接到上海住,只是鲁氏不习惯楼上楼下的生活,又回到屺亭镇老宅生活,直至去世。
回望徐悲鸿人生的起点,他的求知渴望、心胸情怀和处世之道,在他的故乡有哪些丝丝缕缕的痕迹? 一个混沌初开的乡村幼子,从哪里得到点化?
1901年,徐悲鸿六岁,已经可以摇头晃脑地背几句诗文了。清廷推行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徐达章没把长子送进新式学堂,而让他跟自己读私塾。显然徐达章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把他一身“武艺”传给儿子。
许多有关徐悲鸿的早年趣事,能让人体味到徐悲鸿幼年就潜藏的慧根。
有一次,父亲徐达章对徐悲鸿讲,我要出去一趟,谁来找我,你叫他留一个名。徐达章出去后,有个人来了。他问徐悲鸿,你父亲呢?徐悲鸿说,他不在。这个人就走了。等徐达章回来,问儿子有人来吗?徐悲鸿答:有人来的。他姓什么叫什么,徐悲鸿都答不出来。徐达章就说,你这个孩子,一点不懂事。徐悲鸿笑笑,把手摊开。手心里画的人与来访父亲的人一模一样。徐达章一眼看出,自己的儿子有天才。
像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徐达章想让儿子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前程。他认定儿子有天才,当着别人的面称赞儿子,其实也多少带着偏爱,仿佛懂得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徐达章在其他儿子身上没看到相似的天资,就没有揠苗助长,徐家也只出了悲鸿这么一个诗画全才。徐达章无疑是徐悲鸿第一个启蒙老师。
1905年,十岁的徐悲鸿跟着父亲走江湖,乘船到附近的乡镇。父亲画画,儿子诗兴大发,写下一首五言绝句:“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这诗出自一个少年之口,叫乡里乡亲刮目相看。
徐达章虽在乡间,却非等闲之辈,他的画作与当时仿古的风尚相左,十分注重从身边取材。直到1934年,当徐悲鸿走出国门举办近代中国画展,第一次使中国艺术佳作在西方得以整体亮相的时候,人们发现,有一幅中国画醒目地挂在展馆的前厅,纸质发黄,笔墨严谨,技法也与其他画不同,画名《松荫课子图》。
画作者就是徐达章。他在三十岁时画的这幅画,可谓解读徐悲鸿学识的范本:松树下的童年悲鸿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诵读书桌上的一册书,徐达章手摇鹅毛扇,正在凝神倾听儿子朗朗读书声。他们身后有一个女孩探头嘻笑。
徐达章用娟秀而老到的毛笔字,在画作的一侧题诗曰:“无才济世怀惭甚,书画徒将砚作田。落落襟怀难写处,光风霁月学胡涂。”
在众多欧洲报刊评介中,柏林《西方日报》敏锐地注意到了中国这对父子:“画展中第一幅,是陈列着徐悲鸿父亲的一张画,画他父子二人的像,徐君于此表示他对于父亲的孝敬。但这幅画尚拘守传统的范围,儿子的画是进步多了。徐君的用笔是自由雄肆的,无论在写景或构图方面,他的着色深厚,笔力雄健而有个性。”
教私塾的徐达章不只是一个私塾先生,也是一个乡间智者。
读私塾的徐悲鸿之所以不平庸,其实就继承了父亲的卓绝才气。
1912年,民国元年。辛亥革命推翻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徐悲鸿时年十七,虽然剪掉头上的辫子,但他的消瘦肩头却是沉重的。支撑全家生计的徐达章积劳成疾,病倒在床。徐悲鸿接过了养家的担子,他到宜兴县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彭城中学应聘国画教师,都被录取了。他同时兼职,谋得三份薪水补贴家用。他的一技之长,在徐家最无奈的关头,又撑起一片天。
人生的第一个机遇也就出现在这一年。
当时,传播新思想的报刊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临近上海的江南地区得风气之先,人们手中居然有了报纸。一天,少年徐悲鸿在一份《时事新报》上读到一则征稿启事,性情之下,斗胆给报社寄去一幅新近完成的大作。画题有趣,描绘了《水浒传》的一个角色,也是一出乡村舞台的戏剧画面:《时迁偷鸡》。
《时事新报≥是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主持人张元济,清末秀才,一位开创中国出版业的元勋。老先生在一大堆画作来稿中,偶尔翻到了《时迁偷鸡》,觉得这幅画蛮有趣,画中的人物仿佛从《水浒传》跳到了农家的门前,乡土气息浓郁,姿态夸张而鲜活生动,竟然爱不释手,大笔一挥,给了二等奖。
这个小小奖项,在徐悲鸿一生诸多荣誉中微不足道,但它却似残夜的一道光,点亮了无名者的才华,给这位乡村少年征服天下的极大自信。
尽管民国了,剪辫了,父母包办的婚俗并没变。十七岁的徐悲鸿也订婚了,对方是一个未曾见面的农家女。他曾逃离家乡,徐达章抱病外出寻找,硬把他拽回家完婚。婚后生有一子,他取名劫生,似乎饱含着他的痛苦与愤懑。
不过,在家境贫寒的徐家看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子能娶上媳妇,善莫大焉。而徐悲鸿儿子出生,使得徐家有了第一个孙子,传宗接代有望。徐悲鸿父母做了爷爷奶奶,自然非常满足。徐达章给孙子改名吉生。
一个劫生,一个吉生,一字之别,差之千里。
徐悲鸿的第一次婚姻,最了解的莫过于一百零一岁的徐悲鸿弟媳任佑春,老人道出当年那对怨偶毫无感情的原因所在:“徐悲鸿十七岁那年,家里给他娶了一个姓周的老婆,徐悲鸿为什么嫌她呢? 嫌她小脚,不识字,不懂事。”
徐悲鸿的第一次婚姻,是徐家的一件大事。在当地娶媳妇,经过媒妁的程序,还要花上一笔钱,哪个家庭都不敢马虎。长子成婚成家了,父母无疑感到了欣慰。然而,对于徐悲鸿,一个十七岁的乡村少年来说,却充满了怨忿。这一个姓周的女子,与他毫无共同语言,不识字,还是小脚,以至于两人形同陌路。
徐悲鸿反抗旧式婚姻的尝试失败了。而他对父亲的不满,似乎随着两年后父亲的病逝,一起消散了。徐达章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他带着人生遗憾撒手人寰,唯一安慰就是他的儿子。儿子是父亲最好的作品。
父亲教给他的不只是画技,还有中国人历代承传的道德与人品。尽管他后来求学西方,但他尊奉的私塾教诲,就像他晚年喜欢穿的中式长袍,言谈举止间无处不在,甚至影响到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直至后来的人生轨迹。
他要带着父亲的灵魂,外出闯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ubeihong/202212146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