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源于赢姓、子姓,系出东海郡,以徐国国名为氏,供徐偃王为祖。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公联楚国所灭,后复封徐偃王之子宝宗为颍川侯。战国时,吴国灭徐,楚国灭吴,徐国领土归入楚国。徐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濲水上流,之江一带,金、衢、严三地集居徐姓后裔。
徐姓为建德土著,奉徐偃王为宗。偃王世居彭城 (今徐州) ,立庙太末 (今龙游) 灵山。偃王二子宝衡,南涉兵败建德终于苔溪 (三都) ,传留有族人。有宗谱记载,最先迁入建德的徐氏,居住于今寿昌镇乌石村,时为唐开元年间,始迁祖徐绍,从兰溪古塘迁入。
唐元和十二年 (817) 正月,乌冈 《徐氏宗谱》 载:“自汉至今八百余年矣,有三十六代孙元洎,于阳朔二年,渡江北归东阳太末县 (又称姑篾龙丘,即今龙游) ,县南二十七里有偃王遗庙存焉。元洎公重建是庙是郡,卜居于太末灵山。元和二年,有福祐公请词于韩文公 (韩愈) ,纪其事刻于石 (徐偃王庙碑碑文) ,以待后来者知其本末之详。”乌冈徐氏宗谱清晰记述,自汉徐元洎始,徐偃王之裔孙,又重归三衢之太末是郡。至此,徐氏族人再次南迁,江南三衢之地,濲水流域遂成徐氏郡望,遂分迁扩沿邻邑,建德徐氏至此而迁入。
◎徐姓始祖——徐若木◎
◎徐姓始迁地寿昌镇乌石村村东乌石◎
唐大中四年 (851) 八月,乌冈 《徐氏宗谱》 又载:“洎为东昌太守,又迁衢州,洎生资为东阳 (金华) 太守,资生祐为衢州太守。” 洎第二十二世孙徐询,居龙游水北(今灵山又称徐山) ,其子徐淳为龙游县令。自徐元洎南渡寻祖,居于龙游灵山之地,世代皆登仕途。徐元洎第二十三世孙,龙游县令徐淳一房,代为官宦人家。徐淳生子徐拱,为东阳太守。徐拱生子徐愷,为徐州太守。徐愷生子徐敏,为襄阳太守。徐敏生子徐良,为滁阳太守。徐良生子徐殷,为河南太守。徐殷生子徐敖,为清江太守。徐敖生子徐宁,为扬州太守。徐宁生子徐衍,为濲水县令。徐衍生子徐茂,为严陵太守。徐茂生二子,长子徐荣,为濲水县令。徐荣生子徐华,居住古塘。徐华生子徐富,唐神龙年间,为山河节度使,生四子: 徐贵留居古塘; 徐琼为僧; 徐绍从古塘迁居寿昌之乌石; 徐庆为衢州太守。
至明洪武年间,徐才从寿昌乌冈回迁兰溪,卜居十五都黄店麻坪坞,嗣有徐霸由乌冈回迁兰溪卜居黄店徐村。明嘉靖年间,裔孙徐国荣回迁兰溪卜居永昌邱村。
自徐偃王反周,徐氏名震中华,育筑华夏之望族。北徐南渡相依濲水为郡,三衢之墟,姑篾之地,太末之龙丘,卧虎藏龙,偃王苗裔似雨后春笋,遍及濲水严陵,英才宦仕四方。至偃王六十八世孙 (元洎三十二世孙) ,徐茂为严陵太守,时唐女皇武则天年间,其父徐衍居三衢之濲水县。徐茂之子徐荣仕濲水县令,其子徐华居邑西之古塘。唐开元年间,徐华之子徐绍,从兰溪西乡古塘迁居寿昌乌石村,为建德徐姓之始。
大慈岩镇陈店叶墩村徐姓,世奉徐偃王为宗,其长子宝宗是为本支先祖。始迁祖徐奉,徐偃王第八十世孙,始迁地龙游县溪东村(今龙游县庙下乡溪东村)。明万历元年 (1573)《东海徐氏宗谱》 载: “千六公以后,通三朝 (荣七公徐通) 奉等支,随产迁居严陵寿昌仁丰之乡,地名叶墩。” 徐姓从龙游溪东迁入叶墩,始迁时间为明嘉靖年间。从“奉等支” 解读,时迁入叶墩徐氏,除徐通三世孙徐奉之外,另有徐氏族人同迁。另者何人? 谱中无载,当不必细考,徐奉为叶墩村徐氏始迁祖理应当然。龙游溪东距叶墩近在咫尺,田地相连,人口流动往来频繁,谱载 “奉等支” 就不难理解了。从 “随产迁居” 解读,“产” 即田产,时龙游溪东徐氏,有田产在叶墩地面。徐奉等徐氏族人,因家有田产在叶墩地面,为了便于农耕管理,因此随田产而迁居,这便是迁徙的真实原因。
徐氏自西汉阳朔二年 (前23) ,徐元洎渡江至太末县始,徐氏遂成江南望族,族人迁徙频繁,星罗密布江南各州府。至汉末,龙游灵山徐氏五十二世孙徐琪,由灵山迁居际上 (今龙游县溪口镇际上村) 。至后又有徐孙,爱沙溪山明水秀,士俗淳厚,遂卜居沙溪 (今龙游下宅乡下宅村) 。至徐氏第七十七世孙,千三千六公,于南朝遨游龙游溪东,卜居于此。至明代嘉靖年间,徐通三世孙徐奉公等支由龙游溪东村迁徙严陵寿邑南地,为叶墩村徐氏始迁祖。
建德徐姓归宗同源,望出徐偃王之苗裔。《东海徐氏宗谱》 世系纪略中载: “穆王不理国政,西游天下,百姓离散。见偃王修行仁义,率士归心,朝于徐者三十六国。穆王惧,因连楚伐徐,偃王不忍斩,以保其民,遂弃国,而处于浙之姑蔑薄里山 (春秋越国西地龙游县称姑蔑,薄里山古名徐山,今龙游县灵山) 。偃王亦娶姜氏,生三子,曰宝宗、曰宝衡、曰宝明。穆王后知偃王之仁,复封其子宝宗为颍川侯。” 谱载徐偃王自北而南避居龙游灵山,长子宝宗受封而北上为颍川侯 (河南安徽界) ,至此徐氏宝宗一支又衍于北地。至偃王第三十六世孙徐抱,西汉元帝宦仕为赵国相。谱载: “元帝建昭三年,抱迁 (仕) 赵国相,生二子,曰元洎、元泊。元泊为咸阳令,元洎为江夏太守秘书监光禄大夫。兄弟二人于成帝阳朔二年五月十八日过江,下车东阳 (金华) ,访偃王之白隐(偃王庙) ,遂卜居于姑蔑,追念偃王,立祀焉,爰有灵山庙。” 另谱载: “阳朔元年,元洎兄弟因避王莽之乱渡江而南,先居镇江 (丹阳) 。不久,元洎迁东阳太末县城南泊鲤村 (即薄里山,今龙游县灵山) ,元泊迁乌伤县 (义乌县) 。” 元洎居龙游灵山繁衍徐氏族人,遂成灵山徐氏望族。建德徐氏一脉,宗源于此,皆为元洎之裔孙。
自汉至唐,又有徐姓迁入建德,为建德徐氏家族扩灶兴丁。大同镇徐家村 (今徐韩村) 古地无烟,唐季安徽沙溪徐氏,见一方秀水可育,卜居于此遂成徐家村。自古同姓相吸相凝,至明末清初,江西徐氏六兄弟相继迁入建德,卜居徐家村近邻,自立徐氏支系,遂为柏树底村 (今徐韩村) 。
北宋初,徐姓迁入下涯镇徐闬村 (今春秋村) 。另支于宋代,从山阴县迁建德七都小吉村 (今大洋镇小吉村) ,始迁祖徐义二。明景泰四年(1453),裔孙徐世玳从小吉分迁兰溪,卜居二都柏社石塔头村。明天顺元年(1457),裔孙徐昌四由小吉分迁兰溪宦塘。
下涯镇大洲村日晒坞村徐姓,奉徐偃王为宗。始祖徐荣,任分水县令,卜居桐庐分水松村。始迁祖徐庆安,于宋代中叶从分水松村迁入建德,卜居邑北日晒坞。枣树下 《徐氏宗谱》 载: “五代徐温,复开国于吴,其嗣孙荣为分水令,遂居县西之松村。五传至庆安,赘居日晒坞之方园。”乾潭镇下包方家新屋村徐姓,属日晒坞村徐姓分支。徐氏从分水松村迁居日晒坞,百余年后裔孙徐宷,入赘杨家,卜居枣树下,为新屋分支之始迁祖。谱载: “新屋里之始祖,则庆安八世孙讳宷者也。” 徐宷于明代正统七年 (1442) ,商游上村,入赘杨家,与杨瑞生之女结为夫妻,始居新屋,椒繁硕衍。宷公行传中载:“始祖讳宷,名府关,字可通,行聪一,庆安公八世孙,寿赘公之子也。公幼习儒业书史颇通,早年失怙 (丧父),操持经营,永乐甲辰贸易十八都龙山乡朱池里,乃胥口之源底,赘于杨氏瑞生公之女,后正统七年壬戌另择杨家上村,名曰枣树下,遂筑室居焉,今新屋里是为始迁祖也。” 分水松村徐氏支系,在建邑北乡世为望族。自庆安公始,徐氏根深叶茂,子孙以日晒坞、新屋二地为根基,四方繁衍养育徐氏后人。今建德北乡之地,诸多徐氏村落,与二地徐氏皆有源流关系。
徐姓既是建德的土著,也是建德的主要大姓。历朝历代皆有徐姓迁入建德,有自成村落的,也有散居的,为何迁徙? 各有所因。
杨村桥镇龙溪桥徐洪村徐姓,于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 ,从绍兴迁入; 梓源徐家村徐姓,明末从兰溪迁入。
梅城镇洋程荷畈桥村徐姓,原居建邑南岸,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六都黄畈,即荷畈桥村。利群徐家村徐姓,始祖徐文,居家龙游,唐代迁入淳安,清代从淳安威坪迁入徐家村。大洋镇下徐村徐姓,世居西安龙门 (今衢州龙门) ,世称龙门徐氏。先祖唐代尚书安贞之孙,仕归舟过兰溪平渡(今女埠) ,见山川秀丽卜居于此。其一支孙于清中叶,从兰溪女埠上徐村分迁大洋镇新源下徐村。此二支徐姓,与寿昌镇乌石村徐姓同源。
大慈岩镇吴山大塘里村徐姓,于清康熙年间,从本乡乌石迁入。
清咸丰年间,江西上饶县廿八都上库前村徐姓,避战乱迁居寿昌县石屏乡赤源村 (今航头镇石屏村) 。
寿昌镇陈家下徐村徐姓,清咸丰年间从寿昌城东门迁入。下涯镇乌驹寺焦树湾村徐姓,清末从温州永嘉迁入。三都镇松口徐家塘村徐姓,清末从淳安迁入。
清光绪年间,寿昌县寿都小山村 (今卜家蓬村) ,先后有两支徐姓迁入: 一支为江西玉山林岗坞迁入,一支为兰溪西之徐家村迁入。三岩村徐姓,于清末从绍兴迁入。
更楼街道张家下徐村徐姓,于清光绪年间从淳安威坪迁入,始迁祖徐木森。
另散居建德徐姓,多属宋至清代从淳安东严徐村迁入,先祖于周代居住徐州。寿昌镇乌石村徐姓,为建德徐姓始迁地,与市境内诸多徐姓皆有源流关系。南宋末,有贡生徐梦魁,率子弟兵三百欲图恢复宋室。后闻文天祥被执北去,痛哭抚膺,回乡隐居。不食元禄,筑室琏坞山中,并大书“宋林” 二字于石。临终时对子孙说: “吾家宋臣也,墓题宋林处士足矣,汝曹幸无食元禄! ”
宋绍圣中,安徽绩溪人徐景福任寿昌知县,爱民勤政,连任九载,不忍归,卜居县城之东门。今寿昌东门一带之徐姓,多数为徐景福之裔孙。
徐姓人口23458人,占总人口的4.71%,为建德第二大姓。主要集聚地有寿昌镇乌石村、莲花镇莲花樟村、大同镇徐家村等。
附录一:徐偃王庙碑
唐· 韩愈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赢姓。国于夏、殷(或作 “商” ) 、周世,咸有大功。秦处西偏,专用武胜,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 (或作侯)为雄。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游,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四方诸侯之争辩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北之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曰“徐山” ,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君如初。驹王章禹,祖孙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 而秦后迄兹无闻家。天于柏翳之后,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
衢州故会稽太末也,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偃王遗庙。或曰偃: 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或曰: 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即其居立先王庙云。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部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有徐氏放复为刺史。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思惟本原,曰: “故制粗朴下窄,不足以揭虔妥灵; 而又梁桷赤白,陊剥不治,图像之威,黓昧就灭; 潘拔级夷,庭木秃缺。祈甿日慢,祥庆弗下; 州之群支,不获荫庥。余惟遗绍,而尸其上,不即不图,以有资聚,罚其可辞! ” 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卿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民皆曰: “耿耿祉哉,其不可诬。” 乃相与请辞京师,归而之鑱于石。
辞曰: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秦鬼久饥,徐有庙存。婉婉偃王,惟道之耽,以国易仁,为笑于顽。自初擅命,其实几姓? 历短詈长,有不偿亡; 课其利害,熟与王当! 姑蔑之墟,太末之里,谁思王恩,立庙以祀?王之闻孙,世世多有,惟临兹邦,庙上实守。坚峤之后,达夫廓之,王殁万年,如始袝时。王孙多孝,世奉王庙,达夫之来,先慎诏教。尽惠庙民,不主于神。惟是达夫,知孝之元。太末之里,姑蔑之城,庙祀时修,仁孝振声,宜宠其人,以及后生。嗟嗟惟王,虽古谁亢? 王死于仁,彼以暴)丧。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附录二:南宋宝庆三年(1227),敕龙游徐偃王庙,敕徐偃王诰命一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昔者圣王之制: 祀礼也,神有功于民,则祀之。衢州,龙游县感应庙,灵惠慈仁善利。王聪明正直,民所恁依,凡请祷以祈年,悉阴孚而默佑,爰增王爵,用答神休。尚惟寞之中,歆有殊常之渥,可特封灵惠慈仁圣济英烈士。
敬天勤。宝庆三年。民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