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建德《王姓》研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1日 阅读:263 评论:0

王姓源于姬姓,系出太原郡,始于春秋末,为历史上世家望族。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侨的后裔,世居太原为郡,以“王者之后” 号以王姓。从楚汉交战始,王姓历经六次大迁徙,族人遂以南渡。王姓较大规模的南迁,为第三次迁徙。五代南唐,王审知领兵入闽,族人纷纷来归,世为王氏第三次大迁徙,王审知卒,被宋太祖封为 “八闽人祖” 。王姓多冠以“三槐堂” 堂名,是王姓的代称,渊源于宋代,是志气的象征。
建德王姓始于宋代,宋至道年间,有王姓端甫、端谊兄弟,从余姚游学濲水,端甫居于龙岩 (兰溪) ,端谊徙居睦州梅城双井巷口,为建德王姓之祖。宋末元初,端谊公裔孙王寿,恐元兵侵扰,携家迁城南山中筑舍,遂聚王山顶村(今望山村) 。


◎王姓始祖——太子晋◎


大洋镇胡店下王村王姓,以及乾潭镇辖区王姓,始祖王祐,官居兵部侍郎,因直言忠谏,被贬华州通判。王祐对子孙抱有殷切希望,炎夏院植三棵槐树,并祈告: 若有异心,不保国事,三槐即死,臣必诛之,倘若不死,三槐子孙必为三公。后来其子王旦 (字子明) ,宋真宗年间仕宦太尉之职,官居三公之列,封魏国公,谥文正。此后,王氏号以“三槐堂” 堂名,世称三槐王氏。至今,民间还流传这么一句歇后语: “三槐堂的娘舅铁面无私。”
王祐五世孙王仪,时税监官,自大名迁徙浙之山阴 (今绍兴) 。其孙绍祖,宋绍兴年间,仕睦州府教谕,携弟光祖举家从淳安迁居建德茅溪 (原大洋殿后乡,今兰溪芝堰) 上王,后移居里王。之后,其一支分迁大洋下王村。绍祖之子王焕,生二子,允正、允祥。允正公派系子孙多发宦门。允祥公生四子,长子景荣分迁大路 (今乾潭镇万龙村) ; 次子景贵分迁津桥、旧坂、新坂、祖家、玛车五派 (今乾潭镇祖家村及近邻) ; 三子景瑛分迁前园上梓 (今乾潭镇王岩村,即王家村):四子景瑢迁居大洋下王。至此,王姓已成建德之望族,绍祖支系根深叶茂,各分支徙居本本源源,了如指掌,自成一乡之主姓。清嘉庆十二年 (1808) ,《琅琊王氏宗谱》 载: “自宋监税之裔,曰绍公,由越迁严以来,代有伟人。越数传显一公徙居下王,而族逐衍,迄今寝炽寝昌,允为建邑望族。”
大洋镇建南毕家村、三河村王姓,先祖为汉郡太守王泽。十一世孙王勃为初唐 “四杰” ,作 《滕王阁序》 。至唐末,二十七世孙王彦超,时唐节度使,避战乱从绍兴迁乌伤(义乌) 凤林寓居。唐天祐末年,王彦超幼子王槐,由乌伤凤林迁婺州婺女乡。南宋理宗年间,王槐后裔王元圭,由婺州婺女乡迁兰溪葫芦塘。明末清初,兰溪葫芦塘王姓,其一支分迁建德南地毕家、三河等地。大洋镇河源方坞村王姓,于清康熙十九年 (1680) ,从安徽安庆迁入。
杨村桥镇杨村桥王谢村王姓,于宋末明初从淳安迁入。下涯镇金洲溪东村王姓,始于元代至顺年间,从兰溪迁入。元世祖至元初,浦阳潭溪 (浦江) 王姓,迁居严州杜塘。
下涯镇芳山村唐宋时已有王姓居住,村南 “兴贤桥” 桥碑载: “方山王氏,唐宋世居,代有隐贤……” 惜 “兴贤桥” 碑已毁,但王氏生息的足迹永不能抹去。
大同镇丰畈碧山村王姓,始祖王祐,祖居金陵乌衣巷,仕兵部侍郎。元代至治年间,王祐第十三世孙王若明携子侄文彦、文咎、文史择居江西南丰、广丰。文彦迁居南丰,为碧山王姓之嫡祖。碧山 《王氏宗谱》 载: “若昇、若莲、若明诸府君为第十三世,文咎、文史、文彦诸府君第十四世,文彦公即迁江右,建昌南丰之始祖也。” 至明弘治年间,文彦三世孙王功寿,从江西南丰迁居寿邑碧山村。谱载: “今繁衍寿邑各处,均属文彦公之苗裔也。” 至此,江西南丰王姓在寿昌地域繁衍,已形成一方之望族,王功寿是为始迁之宗。
自宋太祖年间始,王姓频频迁入建德,而最大的支系,则是宋绍兴年间,睦州教谕王绍祖支系,建德的王姓多源于此支系。至清朝咸丰年间,战乱四起,灾民逃难他乡,又有多支王姓避难于建德生息繁衍。
航头镇航头村王姓,始于清咸丰年间,避太平天国战乱,由安徽歙县迁江西广丰,之后,分迁寿邑航头村。
大同镇盘山村王姓,于清末从温州迁入。之后,大同盘山村王姓分迁下涯烟蓬里村(今春秋村)。
更楼街道黄泥墩村王姓,于清同治年间从安徽安庆迁入。
新安江街道丰产姚头源村王姓,清光绪年间,江西南丰县茶籽坞王氏兄弟徙居于此,弟携妻同迁繁衍姚头源村王姓子孙。
梅城镇姜山王圣堂村、望山王村源村,杨村桥镇梓源王家蓬村,大洋镇青源王山村、大洋王村村王姓、方坞村王姓,建南两石塘村王姓,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从安徽安庆及近邻兰溪迁入。
清咸丰年间,安徽绩溪庠生王国宾,学问赅博,长于法律,挟其术游寿昌,卜居县城对岸溪南川上 (今寿昌镇十八桥窑上村) ,子孙遂居于此,为窑上村王姓之始迁祖。
新安江街道丰产樟源村王姓,于清末从江西南丰迁入。
三都镇乌祥村王姓,其祖居住南京,宋初流落至乌伤县(今义乌) 。相传父亡无钱埋葬,孝心感化乌鸦,乌鸦用嘴含泥帮助掩埋。因乌鸦用嘴含泥受伤出血,故称县名为乌伤。明末清初,义乌王姓其一支迁入建德四都凤凰乡,思乡忆故取村名为乌伤,后改乌祥。建德王姓,凡迁徙于金华、兰溪、浦江者,多系出“三槐堂”派系。
王姓人口22198人,占总人口的4.45%,为建德第三大姓。主要集聚地有新安江街道黄泥墩村、下涯镇芳山村、航头镇航头村等。
附录:

三槐堂铭


宋· 苏轼


天可必乎?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 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 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呜休哉!
注: 《三槐堂铭》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的 “三槐堂” 题写的铭词。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中的厅堂,因手植三棵槐树于堂院而得名 (古代传说,三棵槐树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王巩是王旦(宋真宗时任宰相) 的孙子,北宋诗人,授太常博士,任宗正丞,他与苏轼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王巩的家在汴京东郊,苏轼在京期间曾往王宅访见过王巩之父王素 (官至工部尚书)。苏轼在徐州期间,曾与王巩一起效游吟诗。苏轼来湖州上任,王巩也赶来相会,并请为自家三槐堂题铭。苏轼便应邀撰写 《三槐堂铭》 。从此,王佑后裔便称为三槐王氏,是我国王氏最大的望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ngshiwenhua/2022121515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