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源于妫姓,始于春秋末,系出颍川郡,以陈国国名为氏。周武王封商均的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虞遂后裔的陈国。春秋末,楚惠王灭了陈国,陈国子孙遂以国为氏。
上溯陈氏之先,乃东汉恒帝时的陈实。陈实,字钟弓,为太邱牧,居颍川之滨,陈姓之祖根源于此,故以颍川为郡望。周初陈国土地肥沃,平坦无垠,时为强国。齐桓公称霸,春秋分争,陈国又以臣服楚,晋国称雄,又与晋联盟,给后人留下 “朝晋暮楚” 的典故。
建德陈姓始于宋代,有多支陈氏徙居建德,人口居全市首位。
陈氏今为建德第一大姓,分居于多村多地。有集聚的大村和小村,也有多姓氏混居一地的,溯源归宗皆属东汉陈实之裔。陈姓世居河南,始姓于淮阳,故淮阳之地又被世人称之 “老陈户” 。春秋时,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奔齐,改陈氏为田姓。秦灭齐,齐王第三子田轸奔楚,仕楚相令尹,封地河南长葛是为陈古村,封颍川侯,而复陈氏并以颍川为郡。西晋末,中原动荡,各国纷争,陈姓族人纷纷南迁,南方的福建、江西遂成陈氏望族之地。
◎陈姓始祖——陈胡公◎
东汉陈实膝有元方、季方二子。传十七世裔陈霸先,为南朝陈武帝,建都于江苏南京。武帝传文帝陈蒨,至宣帝陈顼,传衍陈氏一族。江州《陈氏宗谱》 载: “陈顼生二子,长后主叔宝,次宜都王叔明。叔明五世孙陈兼,唐官居秘书少监。兼生京,官至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瓘,为高安县丞。” 时陈瓘之孙避难于福建泉州之仙游县,生子伯宣。陈伯宣,大名陈竞,不思为官仕于朝,独游江西庐山之景,而结庐隐居,注 《史记》 传世人,为江西陈氏始祖。伯宣生子陈旺,安居德安县永清村。江州 《陈氏宗谱》 载: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岁在辛未夏四月丙寅日,祖旺于是遂居所易之地,曰德安县敷浅源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祖旺公于是居焉。”至此,福建陈氏分衍江西,遂成江州 (今江西九江、湖口、都昌、彭泽一带) 之望族,唐昭宗大顺元年 (890) ,江州陈氏被旌表义门陈氏。
唐亡宋兴,此时陈氏主脉集聚江西,江州之地无处不见陈氏族人。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江州陈氏义聚三千七百余口,十八世同居共饮,是岁应举而登科者四百有三人。嘉祐七年 (1062),江州陈氏人丁已近四千。江州陈氏之盛,引起朝臣的关注,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奏请当朝,言江州义门陈氏过于集聚,朝野太盛,应于分析。仁宗帝准奏,传旨分析江州陈氏。江州 《陈氏宗谱》 载: “皇帝圣旨,以义门大盛,矜存太师保之。是岁七月三日,勅江南西路转运使司官谢景初,郡牧官吕海,户曹使刘献,邑宰穆恂,湖口镇巡检范彬,众官临门监护分析……分基业,遍布于诸府州县之庄宅。” 时江州义门陈氏奉旨分析,分迁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县,二百九十一庄。浙江迁入江州陈氏落户十四庄,建德也有其一,被世人称之 “江州陈氏遍天下” 。
再溯伯宣公之子陈旺,陈旺之裔有名陈延成者,分析迁居于故地河南,落户光州固始县三台庄。后有一支分迁建德,卜居城西南马目山麓,以姓命村名称陈家山村 (今下涯镇丰和陈家山村) 。明嘉靖十三年 (1534),塔顶 《陈氏宗谱·迁严记》 中载: “余族义门派也。自伯宣公,以及延成,遂迁河南光州固始县,历数世而生光惠公。” 光惠公,迁入严州之始祖,时为南宋末祥兴年间。
陈光惠,字迪吉,本仕于朝。因中原战乱,而无心政事,再加公生性癖好山水,闻江南美景而游览浙江。时陈光惠自河南至浙江,先歇足于浙东西诸之地。后有门客指点严州七里滩之风光,遂与门客结伴乘舟而至,寻迁严州城西南马目山而居,传衍族人并以姓命其村为陈家山村。塔顶 《陈氏宗谱· 迁严记》 中载: “公行高志洁,少好读书,长有山水癖……闻吴越之区,山水甲天下,心向往者久之。无何遭寇乱,爰携眷奔浙。浙东西诸形胜辙迹殆遍,而文人学士靡不乐与往来。时有门下客谈,七里滩声,钓台名迹,公欣然动容,遂偕客驾扁舟而上。游览未已,喟然叹曰: 是邦民醇俗厚,黛碧峦青,形势诚为浙东之冠,卜宅而居,舍此将焉。适一日,诣城南马目山顶,遥望山麓葱茏毓秀,知必有异,寻下面其方,隅审其向,揽须笑曰: ‘此殆天牖予而以此地相贻也,吾将携眷终老矣。’ 因斩荆剪刺,结茅为庐。光惠公遂为迁严鼻祖,而此山亦遂以姓得焉。”
自陈光惠南渡,游览浙东西诸,寻迁严州之马目山,陈氏家庭遂成严陵之望族。至明末,陈氏第十三世孙陈顺海,迁居近邻葛家埠 (今梅城镇葛家村) 。陈顺海生四子: 宝樟、宝余、宝金、宝玉皆住葛家埠,为葛家埠及近邻陈氏之祖。自清咸丰年间始,陈家山陈氏第二十一世孙陈福荣 (钦加五品衔) 、陈福庆兄弟,分迁本乡何义门村 (今下涯镇丰和村) 。之后又有陈氏族人外迁梅城、碧溪坞、龙山 (今梅城镇龙泉村) 、何义门、青塘坞 (今下涯镇丰和村) 、黄饶村 (今下涯镇之江黄饶村) 等地,皆为陈家山村陈氏光惠公之血脉。
陈家山村陈氏,迁严遂成严陵望族,族人齐心进取,继承族祖书香门第之风,在严州城建造文庙。惜民国三年(1914)六月十日夜,文庙被省立九中 (今严中) 校长余光凝焚毁。塔顶 《陈氏宗谱·严郡文庙大成殿被中学校长拆改焚毁记》 中载: “窃思吾郡之有文庙,犹敝族之有宗谱也。宗谱残缺而不修,尊卑则失其次序: 文庙被焚而不究,圣贤则失其凭依。盖宗谱不忍其残缺,岂文庙甘听其毁焚若是者。于民国三年六月初十夜,有省立第九中学校校长余光凝,擅将吾郡文庙大成殿焚毁殆尽。并敢大肆狼贪冒领建筑校款,藉兹渔利。遂将文庙改充棂星坊,化为柱磉泮池,地辟作操场,毁去神龛,先哲失凭依之所,除来殿额讲堂供粉板之需,明伦堂改为饭厅,崇圣祠充堆杂物。祠祀乡贤名宦,招仆役,以由房庙有戟门官厅,作教员之宿舍。屹立之崇碑何在? 或毁或埋。诸贤之木主,何辜半毁半弃!东庑供学生之休憩,西庑因改作而崩颓。似此压迫地方,藐视斯文,何堪设想! 因义愤莫遏,独申电部,恳请县省官员转详,核办赔偿处分。第恐日久月长,茫无头绪,故于兹岁,辑修宗谱,聊赘数语,以附诸家乘。是为记。” 此记时为民国十七年 (1927) 春月,撰记人为何义门陈氏裔孙陈文盛。录此记文要事,以示昔日建德陈氏之宏志,告后人多几分保护名胜古迹之心。
芝溪 《陈氏宗谱》 载:“宋高宗南渡,陈氏睦州郡守迁居分水,南宋末,其子陈谪从分水迁徙建德茅溪 (旧归属大洋辖区,今为兰溪芝堰) 。” 之后,子孙遂散居于建邑殿后乡及寿邑大慈岩境内。明末清初,其一支从茅溪分迁建德北乡,居住钦堂后奖村 (今谢田后奖村) 。宋末元初,福建节度使陈迈,因元兵追杀,血染闽地,南宋即亡,避难外迁至新安绩溪、旌德,经云岭入昌化,徙桐庐,遂迁建德小梅青阳湾 (钦堂乡境) 。
钦堂乡谢田村陈姓,始居河南,奉伯宣公之裔陈延成为祖。宋高宗南渡时,先祖出逃浙江衢州。南宋建炎元年 (1127) ,始迁祖希明公一心保宋抗金,与同僚共奏圣上,但又恐遭秦桧奸党迫害,从京城临安潜逃衢州常山隐居东鲁乡东鲁村,再迁徙严州北乡谢田村。时希明公从常山以放鸭作掩护,避迁建邑北乡清诸溪避迁 卜居筑寨。数十年后,其一支迁居胥岭 (今邵家村) ,一支分迁芝峰新庄村 (今乾一村),时为建德北乡之望族。溯其源,与下涯镇丰和陈家山村陈氏同宗。
元至正年间,吴兴县陈均德,字得旻,任睦州教授,任满未归故里,遂卜居郡城画锦坊 (今梅城镇东) ,为建邑州城陈氏之祖。明永乐年间,其子陈永善,字庆宗,分迁兰溪西乡水亭椁厅坞。
大慈岩镇陈店村陈姓,奉宋初婺州金华吏陈彦成为祖,于明代从金华汤溪迁入。下涯镇乌驹市柏树下村 (乌驹市)陈姓,明初从河南迁入。大洋镇章家五白源村陈姓,于明代从兰溪迁入。
三都镇寿峰里陈村陈姓,始祖陈炳官,始迁祖宋四公。陈炳官宋代仕沔阳市舶提举,任满由义乌上青迁浦邑龙城(今兰溪市梅江镇梅坎村) 。至明洪武年间,宋四公入建邑东乡里陈烧炭,遂定居里陈筑寨生息。自宋四公始,里陈陈氏已有二十余世,期间有一支于明末清初分迁海宁,是为清乾隆年间陈阁老一族。
杨村桥镇上山陈家村陈姓,于清嘉庆年间从安徽歙县迁入。钦堂乡蒲田村陈姓,于清代从福建莆田迁入。张村头村陈姓,清末从桐庐分水迁入。大同镇黄垅村陈姓,祖居安徽歙县,清中叶避难于安庆,清末从安庆迁寿昌九都黄垅村。寿昌镇西华村陈姓,与大同黄垅村陈姓同迁同宗。李家镇新联山合村陈姓,于清末从江西景德镇迁入。自宋至今,迁入建德的陈姓接踵而来,有的有着源流关系,有的则没有。
陈姓为建德大姓,人口25184人,占总人口的5.05%,为建德第一大姓。主要集聚地: 钦堂乡谢田村,大慈岩镇陈店村,三都镇寿峰里陈村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ngshiwenhua/202212150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