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萧衍

萧衍生平事迹《尊经崇儒》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83 评论:0

《广弘明集》卷三十载有梁武帝的《述三教诗》:“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照诗中所说,似乎萧衍青年时期奉儒学,中年信仰道教,晚年才改崇佛法。实际上他把自己的信仰这样分成三期,完全是一种修辞手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抬高佛教,但他崇信儒、佛、道三教却是事实。
 与政治和教化紧密联系的儒学,历来是封建统治者赖以巩固统治政权的重要思想武器,因而尊经崇儒是梁武帝巩固封建统治实施的重要思想文化措施。史称“武帝践祚,尊重儒术,以何佟之为尚书左丞。”天监四年(505年)正月诏:“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天监七年(508年)正月乙酉诏:“建国君民,立教为首,……宜大启庠斅,博延胄子。”
 天监八年(509年)五月壬午诏:“学以从政,殷勤往哲,……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天监九年(510年)三月乙丑,车驾幸国子学,亲临讲肆,赐国子祭酒以下,帛各有差。同年十二月癸未,舆驾幸国子学,策实胄子,赐训援之司各有差。由上不难看出,梁武帝对尊经崇儒,可谓不遗余力。
 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两汉时期是儒学与经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选择儒家学说作为该时代的主流文化,经学成为受到官方提倡与保护的显学,最具权威性的儒家经传大半在这一时期择定,影响深远的今文和古文学派,也在西汉形成。在西汉经学成就的基础上,东汉经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官方在尊儒崇经方面比以往力度更大,经师人数之众,文献积累之富,使之成为昔日学者艳称的“经学极盛时代”。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使得经学研究急剧地由盛转衰,桓、灵年间两次党锢之祸,造成“士气颓丧而儒风寂寥”的严重后果,而董卓之乱,又导致经学文献大量散亡,加上此时经学家“多以浮华相尚”,弱化了儒学“经世”之效能。因此,刑名、法术之学为世所重,作为儒、道之学变种的玄学便趁时兴起。魏晋之际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以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玄学,主要表现为以道释儒;但到西晋后期,裴頠的“崇有”和郭象的“独化”之说,则主要反映出以儒释道的思想倾向了。这反映出在东汉后期和魏晋之际陷于困境的儒家学说,开始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晋室南迁,皇室权贵、大族名士、玄风甚盛。儒学的开始复兴,则主要反映在朝廷官员和大族名士中主张儒玄双修或亦儒亦玄上。如大族王坦之,“弱冠与郗超俱有重名,时人为之语曰:‘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坦之有风格,尤非时俗放荡,不敦儒术,颇尚刑名学,著《废庄论》曰:……在儒而非儒,非道而有道,弥贯九流,玄同彼我,万物用之而不既,欣欣日新而不朽,昔吾孔老固已言之矣。”充分反映出当时士大夫亦儒亦玄、儒玄双修的思想风貌。
 大约从东晋时期起,儒学开始分为南、北二宗。究其原因,情况相当复杂,有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以及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如儒学内部的“郑学”、“王学”之争,玄学家以道释儒以及佛教、道教的改造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影响着儒学的发展。而南北长期的分裂和对峙,则是形成南学和北学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因。《晋书·儒林传序》云:
 “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玄虚,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这段话表明,两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已不羁留于儒学内部的“郑学”与“王学”之争,而是出现了儒学与玄学的结合。玄学家多以《易》、“老”并称,儒学与老庄思潮的结合,阐发经义时不拘家法、章句,这正是“南学”的主要特色。反之,在十六国和北朝,儒学家仍然固守古文经学的藩篱,以章句、训诂为学问,拒斥老庄之玄虚,这成为“北学”的主要表征。故《隋书·儒林传序》云:“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世说新语·文学篇》则载,褚季野曾对孔安国说:“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孔安国回答道:“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遁则更形象地指出:“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牅中窥日。”
 历史发展到南朝时,随着中央皇权的相对加强,儒家在与玄、道、佛的争斗中得以进一步加强。宋文帝立儒学馆于建康鸡笼山,命儒士雷次宗主持儒学馆,聚门徒,讲学授业,文帝“车驾数幸次宗学馆,资给甚厚。”梁时“武帝开五馆,建国学,总以《五经》教授,”儒学达到了南朝鼎盛的时期。《南史·儒林传序》云:
 “逮江左草创,日不暇给,以迄宋、齐,国学时或开置,……盖取文具而矣。是时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大道之郁也久矣乎。至梁武帝创业,深感其弊,天监四年(505年),乃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于是怀经负笈者云会矣……武帝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及陈武创业,时经丧乱,衣冠殄瘁……天嘉(560—565年)以后,稍置学官。虽后博延生徒,成业盖寡。”
 不难看出,到南朝梁时,儒学已基本恢复了它的正宗地位。现以梁时比较有名的儒学家为例,以见儒学南宗之发展。
 伏曼容,善《老》、《易》,梁时为司徒司马。他聚徙教授,常有生徒数十百人。曾为《周易》、《毛诗》、《老子》、《庄子》作注,又撰《丧服集解》、《论语义》等。他的儿子伏暅,幼传父业,能言玄理,梁武帝时为五经博士。伏曼容的孙子伏挺,通《孝经》、《论语》,曾在建康潮沟家中讲《论语》,听者倾朝。著有《迩说》十卷,文集二十卷。
 严植之,少善《老》、《庄》,精解《孝经》、《论语》等。后习《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梁武帝时为五经博士。每当登讲时,五馆生毕至,听者千余人。曾撰《凶礼仪注》四百七十九卷。
 崔灵恩,少笃学,遍习五经,尤精《三礼》、《三传》。梁武帝时为国子博士,讲授时听者常数百人。曾集注《毛诗》二十二卷、《周礼》四十卷、《三礼义宗》三十卷、《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义》十卷等。
 沈峻,博通五经,尤长《三礼》。他在为国子助教时曾讲《周官》,群儒刘岩、沈宏、沈熊等皆执经下坐。迁五经博士后,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他的弟子张及、孔子方等人,后来皆为五经博士。他的儿子沈文阿,亦通《三礼》、《三传》。及至陈代,仍为国子博士。曾撰《仪礼》八十余条,《春秋》、《礼记》、《孝经》、《论语义记》七十余卷、《经典大义》十八余卷等。
 孔子祛,孤贫好学,通经术,尤明古文《尚书》。他任国子助教讲《尚书》时,听者常数百人。曾助贺琛撰《梁官》,并为梁武帝所撰《五经讲疏》及《孔子正言》作义证。著有《尚书义》二十卷、《集注尚书》三十卷、续朱异《集注周易》一百卷,续何承天《礼论》一百五十卷等。
 司马筠,尤明《三礼》,天监初,入拜尚书祠部郎。子寿传父业。明《三礼》,大同中,历官尚书祠部郎。
 褚修父仲都,善《周易》,为当时最。天监中,历官五经博士。修少传父业,兼通《孝经》、《论语》。初为湘东王国侍郎。
 范缜,尤精《三礼》。子胥传父业,起家太学博士。
 卞华,通《周易》,遍治《五经》,天监初,兼国子助教,转兼五经博士。
 贺琛,尤精《三礼》。普通中,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武帝闻其学术,召见文德殿,仍補王国侍郎,俄兼太学博士。
 皇侃,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起家兼国子助教,召入寿光殿讲《礼记义》,高祖善之,拜员外散骑侍郎。
 沈不害,举明经,累迁太学博士。
 吴郡陆庆,遍知《五经》、《左氏传》,释褐武陵王国左常侍。
 梁武帝本人博学多通,对经学也颇有研究,著有《周易讲疏》、《制旨孝经义》、《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等凡二百余卷。
 由上所述,梁武帝统治时期,儒学之鼎盛、治经人才之众多、释经著作之繁富,实为南朝之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oyanzhuan/2022121763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