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化

城市化与城市生活的变迁·城市边疆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12 评论:0

轰轰烈烈的北美西部开发成就了著名的边疆神话,也缔造了边疆城市。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术界过度强调特纳的边疆假说,忽视了城市在北美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其实,北美西部开发不仅仅是一部农业边疆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城市边疆的历史。正如城市史专家布莱克·麦凯尔维所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建立和推动城市的发展就是西进运动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1763年,当英国皇室公告颁布之时,一个法国人正准备测量圣路易的街道。“实际上,到1800年,老西部所有的主要都会除了芝加哥、密尔沃基和印第安纳波利斯以外都已经清理和测量了。”[2]因而,边疆城市的崛起本身也是西部开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它们是超前的,实际上是推动、制造和装备了围绕它们成长起来的乡村定居区”[3]。著名西部史学家艾博特也认为:“美国是以城市为依托进入西部、开发西部、规范西部的。”[4]

在城市边疆向西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数以千计的新城镇和定居点先后得以建立起来,有的得天时、地利、人和而有幸发展成为大都市,大多默默无闻或被荒废。到1860年,美国人口超过2500人的居住区发展到392个,全国城市人口增长到621.65万人,城市化比例达到了19.8%。[5]加拿大的情况也很火爆:1851年,下加拿大的人口增加到89万,上加拿大超过下加拿大,达到95.2万;超过1000人的定居点从1821年的6个发展到49个,全国城市人口从4.5万增加到26.4万,城市化比例从8%上升到14.5%。[6]

在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崛起和发展的历史上,社区促进主义(Boosterism)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城市史》的编者亚历山大·卡洛教授认为:“铁路可以缔造一座城市,大火可以毁灭一座城市,但最终一座城市能否从好运中成长壮大或从灾难中重生,取决于该市的市民精神。”[7]这种市民精神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促进主义,它是一种为了本地城镇和社区的发展,扩大自己城镇的知名度所抱有的一种自信的心态,表现为夸大甚至吹嘘自己社区的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宣传行为,或者是所采取的推动城市发展的其他行动。这种城市促进主义在开发时期的西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具有代表性,对于西部各个城镇定居点的奠定、发展和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部正在形成中的城市里,它们的地方精英群体出于私人利益和社区利益共同增长的目的,积极地鼓吹和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兴建铁路、鼓励移民、吸引工业、设立大学、组织地方人员和资金共同发展城市工商业,以谋求自己的城市成为经济或政治中心。在上述城市促进主义宣传和行动背后隐藏着:一是那个时代对规模巨大这一观念的热衷,那个时代在各个领域,普遍信奉的教条都是“大的就是好的!”二是强大的牟利动机。城市促进者几乎都是城市的地产投机商。许多著名的城镇投机商都因为他们所建立的城市而名垂青史,如芝加哥的奥格登(W. B. Ogden)、辛辛那提的丹尼尔·德雷克医生(Daniel Drake)和丹佛的W.拉里默等。

北美的城镇地产投机商不仅敏锐地在几乎所有可能成为城市的地点大搞镇址投机,而且还创造了城市起源的理论为促进主义服务。关于城市起源和发展规律的最著名理论当属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根据这种理论,一定量的生产地必将产生一系列适度规模的城镇。但是,关于城市起源的中心地理论并不适用于开发时期的北美西部城市,因为它不仅低估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忽视了人的作用。

在开发时期的北美,流行最为广泛的城市起源和发展理论是在德国地理学家洪堡的等温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城市都处在50华氏度这个等温带内。在19世纪北美西部开发的高潮时期,洪堡的等温线理论在美国得到了发展,成为西部城市投机商鼓吹城市投机的工具。威廉·吉尔平是最著名的一个。他认为,世界的大城市将都会聚集在52华氏度等温带内,人类社会的下一个世界级城市将会出现在堪萨斯城附近。吉尔平的理论自然受到堪萨斯城的欢迎。不过其他城市也有自己的理论家,如辛辛那提的S.H.古丁(S. H. Goodin)和托莱多的杰瑟普·W.斯科特(Jesup W. Scott)等,他们为了迎合自己城市的需要而发展出相应的城市起源理论。

在这股强烈的城镇投机狂潮推动下,随着边疆的不断向西推进,北美西部大致出现过如下几种城镇:(1) 老西部的河湖港口城镇。“在流入大湖的每一条溪流入口,投机者都规划出一个镇,而推进者则吹说是一个天然的良港,可以停泊一支舰队。”[8]老西部和大湖区的现存大都市大多属于这种起源类型。这类城市大多是铁路时代到来以前水运交通的产物,所以都地处水路交通的要冲,是那个时代商业发展和城市崛起的最起码条件。(2) 采矿营地。轰轰烈烈的西部淘金和随后的采矿业边疆曾经缔造了数以千计的城市雏形——采矿营地。但大多数是随着矿源的枯竭而消失,真正靠采矿发展成为大城市的很少。有些以采矿营地为起源而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大多是经历了一个转型,最著名的丹佛就从矿营转变为综合性的矿区供应和冶炼加工中心。(3) 伐木营地。为了开发北美丰富的森林资源曾经建立起来的众多的伐木营地,也是城市雏形的来源。如加拿大的渥太华,其最初的基础就是一个叫作拜顿(Bytown)的伐木营地。这类城市雏形的情况与矿业营地相似,都属于资源城镇一类,如果找不到其他发展源泉,大多会随着当地资源的枯竭而萎缩。(4) 牛镇。昙花一现的赶牛边疆也成就了北美历史上牛镇的神话,第一个成功的牛镇是麦考伊所建立的阿比林。后来随着赶牛边疆的西移,牛顿、道奇城、埃尔斯沃思(Ellsworth)等其他牛镇也先后繁荣一时。(5) 毛皮贸易据点。毛皮贸易商人足迹遍布北美大陆2/3的地区,在西部的许多水路交通要道上,毛皮贸易公司都曾建立过贸易据点,“在毛皮线路上建立的法国人的重镇为日后移民定居的城镇奠定了基础”[9]。(6) 军事据点和传教站。在边疆向西部推进的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相互隔离的政策,在移民前锋的外围不断修建一系列的军事据点,许多这样的据点成为了后来城镇的先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国西南部为了传教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也建立了许多据点,西南部的许多城市如圣菲、旧金山等都曾经是西班牙人的据点。(7) 政治中心。老西部开发过程中,那些不处在水路交通枢纽地位的城镇为了发展,费尽心机地吸引政府机构尤其是县或州的机关到自己的城市落户。例如,哥伦布城、兰辛、麦迪逊、斯普林菲尔德等都是经历一番苦战,争得政府机关和驻地才有幸奠定基础的。(8) 铁路城镇。铁路解除了老西部时期河流山川对城市选址的自然限制,“可以修建到任何地方,可以在它们选定的任何地方建立一座城市”[10]。在这场争夺铁路的斗争中,许多条件不好的城市通过向铁路公司做出巨额捐献,而压倒其竞争对手,成为地区城市中心。“铁路公司神奇般地创造众多城镇,其速度在美国历史上惟有矿业城镇方可与其媲美。”[11]北美西部草原地区所有主要城镇的位置几乎都是由铁路公司确定的。

选择合适的投机镇址仅仅是城市促进主义者成功的第一步,一个牢固的城镇聚居区的建立和扩大还需要城市促进者们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而且“一个城市在有希望获得最大的奖励[本地区最大城市]之前,它必须先击败其当地的所有其他对手”[12]。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旧金山,各个城市都挖空心思地寻找各种发展机会。

根据美国学者布尔斯廷的研究,兴起中的北美西部城市都具有如下特点:(1) 没有历史的城市。与欧洲城市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古老历史相比,美国西部的城市一切都是新的,处于生长变动之中。(2) 增长速度飞快,期望值极高。许多城市的人口每年都以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速度增长,个个都预言自己的城市将成为什么第一或者第二。(3) 先有社区后有政府。共同利益吸引到一起的人们根据需要,成立他们自己的政府,这是美国自治民主的典型。当然,对于许多在竞争中消失的“鬼城”来说,可能情况正好相反。(4) 地区效忠第一。“不吹嘘自己的城市表明你既缺乏团体精神,也没有商业意识。”[13](5) 各个城镇之间竞争激烈。西部城市发展史曾经上演了无数次敌对城市争夺发展权的对抗,有的甚至以开战相威胁。

在老西部城市争夺地区霸权的斗争中,数个城市曾经引领过风骚:1810年前,中西部列克星敦曾经一马领先;1810年后,匹兹堡取而代之;1812年英美战争后,辛辛那提又超过匹兹堡;1850年后,地处三河交汇处的圣路易一度又成为众望所归的城市中心;而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异军突起的芝加哥最终超越所有的其他中心,成为无可争议的地区中心,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城市中心。远西部城市争夺的结果则是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的崛起。

[1] 布莱克·麦凯尔维:《美国的都市化1860—1915》(Blake Mckelvey, 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 1860—1915),新布伦瑞克1963年版,第34页。
[2] 亚历山大·B.卡洛编:《美国城市史:文集与评论》,第68页。
[3] 布莱克·麦凯尔维:《美国城市史:比较历史》,第13页。
[4] 卡尔·艾博特:《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王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页。
[5] 布莱克·麦凯尔维:《美国城市史:比较历史》,第37页。
[6] 乔治·尼德尔:《加拿大城市:理论、历史与规划的视角》,(上卷)第167页。
[7] 亚历山大·B.卡洛编:《美国城市史:文集与评论》,第67页。
[8] J.C.蒂夫德:《中心地区的城市:中西部工业区的兴衰》(Jon C. Teaford, Cities of the Heartl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ndustrial Midwest),布卢明顿1993年版,第20页。
[9] J.M.S.卡尔莱斯:《边疆与都会》,第128页。
[10] 查理斯·H.格莱布、A.西奥多·布朗:《美国都市史》,第116页。
[11] 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66页。
[12] 埃伦·M.维克斯汀编:《美国的都市化:历史文集》,第99页。
[13] 亚历山大·B.卡洛编:《美国城市史:文集与评论》,第96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ndaihua/202212183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