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加拿大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同样也是城市化和城市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正如研究美国城市史的著名学者卡尔·布兰登堡(Carl Bridenbaugh)所言:“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乡村和农业生活方式占据主导向着城市占据主导转变的历史。”[1]虽然在北美历史上,边疆假说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自从美国著名城市史专家施莱辛格1933年出版《城市的崛起》和1940年在《密西西比历史评论》上发表《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一文以来,城市史研究和城市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边疆与城市的关系也得到了重新认识。对施莱辛格来说,“城市就是一种边疆。在那里,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思想得以孕育,生活其中的人们对于所引起的问题而进行社会实践以适应新的环境”[2]。加拿大著名史学家卡尔莱斯(J. M. S. Careless)也对特纳的边疆理论提出修正:认为特纳的边疆理论虽然是对边缘——中心关系的一个印证,但“它几乎本末倒置,实际上,它强调边缘而不是中心才是美国历史的决定因素”[3]。
虽然世界城市化加速发展是资本主义兴起以来的事情,但人类城市的起源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以前的中东地区。何谓城市?它首先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类聚居区。美国历史上,人口统计局认定城市的最低标准一般是2500人以上的聚居点,加拿大的底线是1000人。除了人口密度和规模外,城市里还“容纳了包括文化精英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非农业的专业人员”[4]。因此,有人认为城市又是一种生活方式。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北美城市郊区化的蔓延,上述城市最低人口标准日益为新的大都市统计区的概念所代替。
北美城市化的历史如果从17世纪20—30年代东北部几个港口城市的奠基开始算起的话,大概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1) 重商主义和商业化城市阶段。大致从殖民地时期延续到19世纪30年代,这可以称之为城市化的初期。虽然工业革命已经起步,但主要是商业而非工业才是城市衡量的标准,城市一般还比较小,仍然呈传统的聚居区特征,基本上还属于步行城市,城市没有分区,经济区与居住区混杂,城市的范围大多在市中心两英里的半径之内,基本没有出现现代化的迹象。(2) 工业化城市阶段。大致从19世纪4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科技进步、交通改善和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的膨胀式发展,城市的规模空前扩大,许多全国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等人口超过百万。城市不仅出现了功能分区,而且郊区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通勤成为新的特征;城市的形状随着交通运输线路的伸展而呈现不规则的手指状。(3) 大都市化和郊区化时期。随着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比重的不断增大和科技的发展,北美城市化的趋势从以向城市中心集中为主逐渐演化为向大都市区的集中和从城市中心向郊区的分散,即大都市区化和郊区化,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到20世纪中后期,北美基本形成了三条大的城市连绵带:东部从波士顿绵延到华盛顿的BosWash;大湖区以芝加哥为中心,南到圣路易,向北绵延到包括加拿大的多伦多为中心的金马蹄地区的城市带;西部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为中心的SanSan城市连绵带也初具雏形,甚至加拿大的温哥华也有希望成为该连绵带的一个北部延伸。郊区化繁荣的一个伴生现象就是中心城市的相对衰落和城市政治格局的零碎化或巴尔干化。
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先驱,北美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基本延续了英国城市从商业城市到工业城市、再到大都市区的发展轨迹,只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差异,北美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比如,美国在城市发展初期,由于看到了英国大城市的许多弊端,担心美国的城市也会重蹈英国的覆辙,所以怀有强烈的反城市化倾向,这种传统从威廉·库伯(William Cooper)的“上帝创造了农村,而人类制造了城市”的断言一直到布莱恩的“铁十字架演说”,再到如今的高度郊区化居住,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与欧洲各国相比,北美城市郊区化的程度以及相伴而来的中心城市的衰落程度都更为明显,而且北美城市的私人住房拥有率大大高于欧洲,居住密度更低。
[1] 卡尔·布兰登堡:《荒野中的城市:美国城市生活的第一个世纪,1625—1742》(Carl Bridenbaugh, Cities in the Wilderness: The First Century of Urban Life in America, 1625—1742),纽约1938年版,第V页。
[2] 埃伦·M.维克斯汀编:《美国的都市化:历史文集》(Allen M. Wakstein,ed., 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 A Historical Anthology),波士顿1970年版,第39页。
[3] J.M.S.卡尔莱斯:《边疆与都会》( J. M. S. Careless, Frontier and Metropolis: Regions, Cities and Identities in Canada before 1914),多伦多1989年版,第40页。
[4] 亚历山大·B.卡洛编:《美国城市史:文集与评论》(Alexander B. Callow, Jr., ed., American Urban History: An Interpretive Reader with Commentaries),纽约1982年第3版,第7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ndaihua/202212183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