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德意志还是一个农业国,3/4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仅柏林一个城市的人口就比德意志20个最大城市的人口总数还多8万多;德意志的工业生产总值只有6500万英镑,英国是2.3亿英镑,法国是1.9亿英镑。
在德意志各邦中,普鲁士的工业水平处于领先地位,通过19世纪法国占领期的进一步发展,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经济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制度,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与发展。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国家走到了灭亡的边缘,面对绝境,普鲁士国王和容克地主作出了愿意改革的让步。而在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之后,只有普鲁士才可能承担起统一的大任,普鲁士改革因而具有全德的意义,它为德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走向现代的时代。[1]
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的目的,就是使普鲁士走上现代化道路,并成为争取德意志解放和统一的旗帜。改革中废除了普鲁士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容克地主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赎金。普鲁士改革与英国、法国不同,它“不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给普鲁士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而是由古老的庄园主阶级或者说它的国家所操纵的改革给它做好了准备”[2]。容克地主是改革的主导力量,德国的现代化是一种由旧统治集团控制之下的“保守的现代化”[3]。
从19世纪30年代起,德意志正式启动了工业革命。德意志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业开始的,到30年代末,纺织业几乎全部实现了工厂化。1846年,毛纺业的机械化程度达到40%。从40年代开始,德意志的重工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1839年,德意志铁路公里数超过法国。不过,1848年之前的德意志工业革命尚处于早期阶段,在总体上与西欧、北美国家尚有不少差距。
德意志全境(不包括奥地利)此时尚没有具备现代化起步的三个条件。1848年革命对于德国来说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统一德国,二是推翻专制。然而,西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家的统一依赖于专制王权,过早的克服专制必将造成内部的分裂,而分裂是德意志感受最深的落后根源。这两个目标在德意志是相互矛盾的,在1848年革命中,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而这是德意志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但革命失败后,普鲁士政府保留了宪法,它让人民享有“人权和公民权”,赋予众议院具有批准新赋税以及监督国家财政的权力。但实际上,议会并没有真正的权利,因为宪法是钦定的,权力集中在国王手中。不久后,德国在容克政治家俾斯麦领导下通过对外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俾斯麦坚信专制制度是德国统一的条件,因而说普鲁士国王“不是由人民而是由上帝的恩赐而掌握了实际上不受限制的王权”[4]。
当然,此时的德国专制主义已不同于15—17世纪的西欧专制主义,至少在程度上已有很大区别,德皇一个人不能说了算,容克地主是共同的统治者。德国的资产阶级以统一为交换,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克服专制的努力。在普奥战争胜利后,一位曾激烈反对国王的自由派人士公开认错:“事实证明我们的政体构想几乎全都是错的……我们的原则若胜利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的原则失败了反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解救……”[5]
统一后的德国解决了统一问题,政治体制属于带有强烈专制色彩的寡头统治,议会民主在形式上是存在的,并拥有一个皇帝陛下的政府,真正的权力掌握在皇帝与中央政府手中。这些条件已足以使德国大踏步实行工业化,统一之后的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它动用国家的力量,创造了赶超先进国家的新的发展模式。到世纪之末,德国已超过法国和英国,工业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二。1870—1913年,德国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4.1%,英国只有2.1%。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新技术产品大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德国采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1913年,德国的钢铁产量是西欧总产量的2/3,煤产量是西欧总产量的1/2,发电量高于英、法、意的总和,机械和化工行业均领先于西欧其他国家。1914年,德国成为一个工业国家,其综合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仅次于美国。
奥地利没有较早地实现从专制制度向现代制度转变,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形成专制王权时,奥地利没有抛弃中世纪以家族领地为核心的基本结构,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多个地区共戴一主的家族共同体。二是奥地利的地理位置使它处于抵抗奥斯曼帝国的第一线,历史上成功的抵抗和反击,为奥地利专制主义提供了某种合理性。三是天主教的教权主义与皇权主义的结合,成为奥地利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内核。
在拿破仑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奥地利更加推进家族世袭领地事务,致力于构建多民族的哈布斯堡君主国。而奥地利也不断呈衰落之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1900年,奥地利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的60%,英国是6%,德国是16%,法国是43%。奥地利的工业产值的最快增长率未超过5%,而落后的俄罗斯在19世纪也达到了8%。最后,这个早已空虚的奥地利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彻底倒塌,帝国解体了,奥地利不得不在现有奥地利的领土框架内构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它已不属于德意志大家庭了,它需要一个现代的奥地利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的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工业生产1955年比1937年增长119%,1954年的铝产量是1937年的13倍,煤炭和石油的开采量大幅上升。[6]
意大利在中世纪也是分崩离析的,这与德意志情况相似。一直到19世纪,意大利既不统一,又不完全独立,内部有许多王国、公国、城市共和国和一个教皇国,其北部被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南部受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分支的统治。因此,意大利虽然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均先于西欧,但意大利的现代化起步却非常晚。1848年革命未能拯救意大利,统一的任务留给了邦国王朝。1852年加尔富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撒丁王国成为意大利统一运动的中心,它用战争进行统一,取得了卓越的成果。1859年,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实现了统一,南部通过“人民表决”也并入撒丁王国。1870年,在法军因普法战争爆发撤出罗马后,意大利终于完成统一。不过,意大利的近代发展的领导权因此就落到旧的统治者手中,统一后的意大利一直到一战前从未实现真正的议会制。但统一和立宪的任务完成了,寡头形式的政治体制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安定局面。铁路、纺织业、冶金、机械、采矿、造船、化学等工业开始出现,虽然起点低,发展缓慢,但它标志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7]
[1] 李霞:《德国现代化的普鲁士道路》,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2] 卡尔·博恩等:《德意志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卷,第503—504页。
[3] 查尔斯·蒂利:《从民众动员到革命》(Charles Tilly,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纽约1978年版,第44页。
[4] 恩斯特·恩格尔贝格:《俾斯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229页。
[5] 汉斯·科恩:《自由主义投降了》(Hans Kohn, Liberalism Surrenders),哈默罗编《奥托·冯·俾斯麦:历史评价》(Theodore S. Hamerow, Otto Von Bismark, A Historical Assesment),波士顿1962年版,第34页。
[6] 埃里希·策尔纳:《奥地利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0—691页。
[7] 陈钦庄:《现代化强国的后进者——意大利》,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9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ndaihua/202212182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16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7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0-28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