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化

现代化的理论回顾·世界体系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28 评论:0

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依附论因遭遇挑战而陷入全面危机之际,在继承与发展依附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理论悄然兴起,这就是美国学者沃勒斯坦(Wallerstein)提出的“世界体系论”。

总体来看,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论点:

第一,现代世界体系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1]

世界体系是世界体系论的基础概念,那么,什么是世界体系呢?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这些冲突的力量由于压力的作用把世界体系结合在一起,而当每个集团不断地试图把它改造得有利于己时,又使这个世界体系分裂了。世界体系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因为它具有生命期。在它的生命期中,它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发展变化,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保持稳定。人们可以依据该世界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来判定处于不同时期的世界体系的结构的强弱。”[2]世界体系“是一种世界经济,因为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政治安排和联盟结构所加强”[3]

16世纪以前,即早期的世界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这些帝国拥有单一的政治中心,但几乎没有与之相应的“世界性经济”,所以极其不稳定。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产生及其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开始形成。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采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式,这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欧洲16世纪便已产生了,它促进了一种特殊的再分配或纳贡式的生产方式,即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布罗代尔所说的经济上的旧制度)向一种性质极不相同的社会制度的转化。”[4]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着内在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间的竞争及国家间的竞争,它构成了世界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推动了体系的成长与扩张。就经济间的竞争而言,这主要体现在资本积累上。沃勒斯坦借鉴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思想,不仅强调资本积累是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一个剥削和压迫的过程,而且更强调剩余价值的积累是在世界体系中进行的。

第二,现代世界体系呈现出“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特征。[5]

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不过,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地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体系而出现的,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并呈现放射状,中心-半边缘-边缘由此成为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性特征。中心是世界体系的轴心和主导,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由于体系的开放性,生产技术的传播也比较迅速和自由,由此导致中心的不稳定性,中心不断地随着技术先进性的转移而更迭。在世界体系中,中心地区经济上的优势确保了其对贸易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控制。边缘地区是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在纳入世界体系之前,一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与中心区建立经济联系后,虽然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被打破,但生产形式依然保持,贫困落后状态依然延续。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中的中心-边缘结构的划分,显然借鉴了依附论学者的观点,不过,沃勒斯坦在此基础上又有所超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最富有成果的概念。沃勒斯坦认为,在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存在着一个特定的区域,即半边缘区,该区域兼具中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特征,“它们是中心区的边缘,又是边缘区的中心”[6]。半边缘地区具有半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它们今后的两种发展方向:要么维持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制度,从而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不断扩张中进一步边缘化,最终沦为边缘区;要么进一步资本主义化,从而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中的中心区。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中,中心-半边缘-边缘这三种角色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没有边缘,就没有中心,没有中心-边缘,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7]。这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是地区之间不平等的劳动分工所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我们称之为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8]由此看来,由于引入了半边缘的概念,沃勒斯坦所构建的现代世界体系就完全区别于依附论的那种僵化的二元体系,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和可变性,该体系内部的流动性确保了其整体的稳定性。也就是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边缘区存在着向上攀升的可能性,而中心区也存在着向下流动的可能性,这种前景使得边缘地区的反体系运动很容易被同化,由颠覆体系的企图转变为谋求内部发展的努力。[9]

最后,对于现代世界体系未来前景做出了自己的预测。

在沃勒斯坦的眼中,世界体系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也会经历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从16世纪形成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走过了500年的路程,它从最初的西北欧,一直扩张到当今全球每个角落,因而成为第一个覆盖全球的历史体系。尽管这一体系由于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而在过去500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但其本身固有的矛盾始终没有消除。20世纪末,世界体系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混乱的告终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乱将会有下列几种根源:(1) 以霍梅尼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支配世界体系的地缘文化规范,从整体上反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 以萨达姆·侯赛因为代表的力量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来挑战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国家的统治地位;(3) 整个世界体系中,从南到北的国家都可能出现的由于贫富分化等造成的大规模人民运动。(4) 国家结构的弱化和两极分化所导致的社会动乱。[10]

面对这幅大动乱的前景图,沃勒斯坦并没有感到悲观失望,他预测了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种可能性:(1) 新的封建主义,世界将被分为细小的主权体,成为高度自足的地区和地域性等级系统;(2) 民族法西斯主义,占世界人口1/5的上层对完全无力反抗的劳动阶层进行统治和压迫;(3) 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一种高度分散又高度平等的世界秩序,市场不再发挥作用,生产为使用价值而进行,实行平均分配。在这三种可能性中,沃勒斯坦最看好第三种可能形式,即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但这并不是一种现存的形式,即不是当今世界少数国家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1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未来前途的构想,但是如何过渡,以及过渡后的状况怎么样,沃勒斯坦自己也说不清:“我们还不知道,一个社会主义世界秩序,即一个急剧缩小所有人之间物质生活差距和实际权力鸿沟的世界秩序,将会怎样运行。现存的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或运动对未来提供不了多少指导意义。它们是当前的现象,即,是历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象,因此必须在这个框架下对它进行评价。”[12]

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对现代化问题的几点创见。首先,沃勒斯坦认同经典现代化学者们对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区分,将现代性等同于资本主义性,进而提出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沃勒斯坦指出:“要对‘现代’的性质和特征下定义,肯定会引起很大争论。而要探寻这一变迁过程的原动力,认识上的分歧就更大了。然而,社会科学家们看来普遍认为,在以往几百年内,社会结构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今天的世界存在着质的不同。甚至那些拒不同意确认进步的进化论假说的人们,也承认社会结构上的这种差异。……由于缺少更合适的概念工具,我姑且把这个过程构想为现代化过程。”[13]可见,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及其扩张,使资本主义的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展的过程。

第二,从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论来考察当今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关系。对发达与不发达之间关系的探讨,是现代化理论关注的中心议题。经典现代化理论关注的是不发达国家内部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而依附论关注的是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一外在因素,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将“依附论的外因论和(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内因论结合起来,将体系运动的根本原因规定为资本积累所带来的整个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至于体系内部各个国家、地区发展的直接原因,则要到世界经济体在特定时刻的特定运行状态中,即各国社会经济结构(内因)和外部生存环境(外因)的总和中去寻找”[14]

最后,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前景持一种历史悲观主义态度。在当今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中,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前景如何呢?沃勒斯坦从世界体系的未来走向这一视角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尽管中心-半边缘-边缘之间存在着双向流动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发达国家整体的社会转型问题。解决当今不发达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建世界体系,即以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来取代当今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然而,这一体系单靠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努力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世界性的努力,各国同时行动,才能完成整个体系的转化。在这里,沃勒斯坦对未来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状况没有具体描述,实际上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对于这一体系的实现途径,沃勒斯坦同样也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因为全球行动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总体看来,世界体系论的提出,是在现代化经典理论与依附论基础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现代化理论深入发展的标志。世界体系论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批驳,从侧面为现代化经典理论的自身修正和发展,乃至为当今社会发展理论的兴起,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程同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6期。
[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卷,第460页。
[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经济的政治学》(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剑桥1984年版,第15页。
[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卷,第6页。
[5] 程同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6期。
[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经济的政治学》,第96页。
[7] 特伦斯·霍普金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分析:理论与方法论》(Terence Hopkins, Immanuel Wallerstein, World-systems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贝维利·希尔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3页。
[8]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卷,第194页。
[9] 安然:《论沃勒斯坦的现代化思想》,《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10] 赵自勇:《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透视》,《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
[11] 郭尚鑫:《简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观》,《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12]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7页。
[1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卷,第1—5页。
[14] 安然:《论沃勒斯坦的现代化思想》,《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ndaihua/2022121824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