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化

现代化的理论回顾·社会学领域的现代化理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22 评论:0

从社会学领域来看,涉足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有帕森斯、列维、斯梅尔塞等学者。这些学者根据结构功能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来考察现代化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在这些学者看来,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变革就是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向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转变的过程,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与精细化、社会功能的专门化与多样化、社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与法制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化与平民化、国家制度的理性化与权威化、政府能力的综合化与权威化。从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视角来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当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塔尔科特·帕森斯。

帕森斯首创了“结构-功能主义”,以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变迁。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结构表示着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它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务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而同时又各具特殊的属性;功能则是结构内部各种成分与外部情境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1]帕森斯继承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从社会行动出发来界定社会系统,并“把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2]

帕森斯认为,当各种倾向的行动者根据其行为和价值取向的构造互动时,它们逐渐形成了协定,并确立一种互动模式,当这种模式成为“制度化模式”[3]时,我们就称之为社会系统。不同的社会系统,其行动者可能的行动途径也不尽相同,这被帕森斯称为模式变项。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其模式变项在五个方面有着不同的区分:

在价值标准上,表现为普遍主义或特殊主义,指的是在某一互动情境中,行动者对他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适用于所有行动者。在角色关系上,表现为专一性或广泛性,指的是互动中行动者之间的范围有多大。在行为动机上,表现为情感性或情感中立性,指的是互动中行动者表达许多情感还是无需表达情感。在利益取向上,表现为自我取向或群体取向,指的是行动者的行动倾向于自我的私人利益还是群体的公共利益。在角色评价上,表现为成就取向或先赋取向,指的是行动者评价他人是根据绩效还是根据性别、年龄、家庭地位等先天特质。[4]

帕森斯所提出的行动的五组模式变项,把社会行动中任何可能产生的二选一的选择项都包含进来了,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情感性-情感中立性、自我取向-群体取向这三组抉择,反映行动者的取向方式;而成就取向-先赋取向、专一性-广泛性这两组抉择,反映社会客体本身的状况。[5]帕森斯归纳出的五组模式变项,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系统的特征的概括:一个是传统的没有分化的集体主义取向的社会系统,一个是现代的经过高度分化而又重新整合的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系统。这两个社会系统的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所谓现代化,实际上也就是从模式变项的一极向另一极转变的过程。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进化论构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社会变迁论也是帕森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帕森斯认为,当一个社会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系统的功能时,社会结构的变迁就势在必行,决定社会结构的四个子系统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社会结构向着满足社会系统功能需要的方向运动。[6]社会变迁包含四个基本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分化,即一个系统或单位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系统或单位的过程,“分化的过程包括一个具有从它在其中运行的系统来看比它所有分化出来的单位的功能等级更高的主要功能的单位的建立”[7]。第二个过程是适应能力上升,社会结构分化的结果,使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束缚减少,从而增加了适应能力。第三个过程是容纳,即把以个人地位背景为标准的社会组织扩大为接纳各种各样人的社会组织。第四个过程是价值通则化,即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或系统加以承认或肯定。结构分化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大,现代社会功能分化程度最高,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一切使得现代社会制度成为最优越、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帕森斯的现代化理论,首创了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研究现代化的先河。帕森斯触及领域广泛的多元视角、概括性极强的庞大概念体系,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工具。帕森斯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也被后来的社会学家所继承,从而推动了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继帕森斯之后,列维也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对“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区分,列维将二者间的差别归结为以下八个方面:

(1) 组织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诸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而非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则比较低。(2) 相互依赖性:在现代化社会中,由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诸单位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而非现代化社会中亲属群体与近邻共同体的自足性比较强,缺少功能的分化。(3) 伦理关系:在现代化社会中,伦理具有普遍主义性质;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中,家庭与亲属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伦理具有个别性质。(4) 集权化模式: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是集权但不是专制;非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如同封建制度一样,即便在权力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其性质仍然是专制的。(5) 社会关系: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与感情中立,非现代化社会则是传统的、个别的、功能无限与具有感情色彩的。(6) 交换的普遍媒介和市场:现代化社会有发达的交换媒介与市场,非现代化社会的交换媒介与市场不发达。(7) 官僚组织:现代化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官僚组织,非现代化社会即使有官僚组织也是建立在个别关系基础上的。(8) 家庭因素: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其功能也在缩小,非现代化社会的家庭结构是多样化的,家庭功能是多重的。[8]

在此基础上,列维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在相关社会的传统模式下先去实现现代化,或者将这些模式保持到相当的程度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和我们逐渐地相互类似——不是必然因为他们将更像我们现在,而是因为现代化的模式就是,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他们就越相互相似”[9]

在社会学领域,斯梅尔瑟的现代化理论同样值得关注。在斯梅尔瑟看来,现代化就是不同社会领域在结构上的分化与整合的过程。结构的分化,可以简单定义为从一个多功能角色结构向几个更为专业化的结构的演变。斯梅尔瑟着重探究了几个不同社会领域结构分化的过程,主要包括:

(1) 经济活动的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活动从家庭-社区模式中分离出来,如家庭手工业的兴起;同样的分化也发生在交换系统中,原来以非经济性基础进行交换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深入到市场中。

(2) 家庭活动的分化。经济活动从家庭关系中转移出来的含义之一就是家庭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功能,其本身成为更专业化的机构。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家庭活动更加集中在感情和社会化方面。家庭功能和经济功能分离的趋势日益明显。

(3) 价值体系的分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宗教价值观的世俗化,民族主义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经济、政治、科学等制度领域都建立了更接近于自身的模式。统治这些领域的价值观不再由宗教信仰直接认可,而是由自主的理性认可。

(4) 社会分层体制的分化。在经济现代化条件下,结构分化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其他价值标准对先赋因素的干扰,使得先赋标准越来越从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标准中分化出来;其二,通过职业分层的增加而导致的个人流动,标志着承认的功能地位与其原初地位的分化,逐渐增长的个人流动性,成为工业化的普遍结果之一。[10]

不过,单有结构分化,对现代化来说是不充分的。在斯梅尔瑟看来,“发展是作为结构分化(已确立的社会的分裂)和整合(在新的基础上联合分化了的结构)之间对立的相互作用而前进的”。对分化了的活动整合,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复杂的整合主要表现于下面几个制度领域:

(1) 经济和家庭。在存在分化的条件下,生产的社会体系与消费的社会体系相分离,而家庭成员的生产角色也在地域上、时间上和结构上与其独特的家庭角色分离开来,这种分化立即产生了整合问题,现代化产生了许多联结那些新的整合问题的制度和组织,如工会、合作团体、存款机构等,所有这些都有专门的整合作用。

(2) 社区。在城市本身中社会结合的最初标准可能是一般部族、等级或村庄;这种标准可能一直存在,也可能逐渐地被以经济和政治利益为基础的更有效的“功能性”集团所取代。

(3) 政治结构。在典型的前现代社会体制中,政治形式包括首领、国王、元老院、强大的地主、强大的巫师和神职人员等。随着社会体系日益复杂,政治体系也随之调整。工会、政治俱乐部、政党等新组织开始出现并发挥重要作用。[11]

不难发现,相对于帕森斯和列维,斯梅尔瑟的现代化理论有所超越。斯梅尔瑟不仅强调社会结构分化之后的社会整合问题,而且还注意到社会结构分化组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动荡问题,这也正是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斯梅尔瑟认为不应该夸大从低分化社会向高分化社会转变的突然性,而是强调指出:“从经验上来讲,这种过程是逐渐发展的,并有选择地影响到社会结构。”[12]

[1] 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译者前言,第ⅰ页。
[2] T.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第二版序言,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4]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5] 同上书,第91页。
[6] 李鸿:《帕森斯现代化理论及其缺憾》,《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
[7] T.帕森斯:《关于变迁的功能理论》,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9—100页。
[8] 富永健一:《“现代化理论”今日之课题——关于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的探讨》,载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M.列维:《现代化的社会模式(结构)和问题》,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7—123页。
[9] M.列维:《现代化的社会模式(结构)和问题》,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2页。
[10] N.斯梅尔瑟:《走向一种现代化的理论》,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9—155页。
[11] N.斯梅尔瑟:《走向一种现代化的理论》,载谢立中、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5—157页。
[12] 同上书,第163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ndaihua/2022121824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