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化

现代化的理论回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62 评论:0

对于社会发展阶段及其根本动力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对世界历史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此后,马克思又不断完善了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从现代化的角度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无疑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范畴;而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纳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范畴,它们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不同阶段。在这一点上,后来的经典现代化学者无疑受到了马克思的启发,如美国学者罗斯托就表示:“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列举的各阶段——传统社会、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动阶段、成熟阶段、高频消费阶段——和马克思的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相比。”[2]

在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后,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商品经济与人际关系的互动出发,把人类社会形态划分为这样三大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3]这就是说,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依赖关系,处于自然经济的社会状态中,这实际上就是前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阶段。在第二阶段,人已成为独立的人,人际关系被发达的商品关系所代替,并由此而形成全面的关系,使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成长起来。它不仅以发达的商品经济摧毁封建社会,而且为下一阶段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到来创造条件,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阶段。在第三阶段,一方面是人的个性更加解放,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另一方面是共同生产和占有财富,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未来社会阶段。[4]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这几个阶段,是前后相继、不断演进的,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提供物质基础,但也必将为后一个阶段所取代。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化潮流席卷欧美的时代,工业革命的来临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论著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现代时期。在相关论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一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如“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现代国家政权”“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现代的工人”“现代工业”等等。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所称的“现代”,并非是对当时时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的城市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5]

上述这些变化,构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时代的主要特征。而变化的结果,则是生产力的解放以及物质财富的增加。马克思、恩格斯为此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6]

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传统农业社会彻底解体,在此基础上,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即工业化社会开始生成,这实际上就是指现代化的过程。“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这句话,事实上是指资产阶级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类社会是如何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换言之,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成的根本动力何在呢?这实际上就牵涉到现代化的动力问题。在早年论著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并强调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具体到工业革命的实践,我们发现,每次产业的跃进都离不开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而且,每次产业的提升,科技的作用呈现更强的势头。马克思、恩格斯为此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因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的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8]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潜在生产力,它可以通过转化而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物质生产力。不过,他们也注意到,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过程要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制约,并且物质生产力反过来也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在后期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始运用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即生产方式来阐明其社会发展理论,并分析现代化的动力问题。

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每种特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互相结果,由此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这种意义上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追溯到16世纪初。他们共同指出:“在16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成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但现代生产方式,在它的最初时期,只是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在中世纪内已经形成的地方,才得到了发展。……这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所以,在这里不是商业使工业发生革命,而是工业不断使商业发生革命。”[9]马克思对16世纪开始的历史运动的性质做了这样的概括:“资产阶级的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10]

“现代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种扩张性,它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到“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因此,这种生产方式将使得“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所造成的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划分新时代的依据,而生产方式的变化促成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其实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从这种角度看,马克思无疑把生产方式的变化看作社会变化的根本动力,或者说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这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所做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1]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2]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即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变革。后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理论家的基本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影响。因此,“即使那些怀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的现代化理论家也无法否认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1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83页。
[2]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6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卷,第104页。
[4] 林志友:《论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52页。
[6] 同上书,第256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53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卷,第217—218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卷,第371—372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773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82页。
[12] 同上书,第83页。
[13] 钱乘旦主编:《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ndaihua/2022121824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