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现代化

现代化的理论回顾·后工业社会理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07 评论:0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经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后工业社会的若干特征也开始逐步显露出来。一些目光敏锐的学者,开始关注起这种社会变迁,并力图勾画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即将到来的未来社会,对未来社会做出预测是否可行呢?贝尔这样解释说,社会发展预测具有两个客观基础:一是规律性与重复性,二是连贯性与持续性。“只要存在规律性发展和重复出现的现象(那都是罕见的),预测就有可能;或者存在持续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方向(不一定是确切的轨道)可以用统计的时间系列加以测定,或者可以排列成历史发展趋向——那么,预测也是可能的。”[1]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贝尔提出了其“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理论。

与传统的工业化社会相比,后工业社会最主要的不同就是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改造和职业体制改组的方式,而且也涉及理论与经验,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贝尔认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后工业社会在如下五个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 经济方面,表现为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等。

二、 职业分布方面,表现为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从职业分布来看,后工业社会最惊人的变化就是专业和技术人员的增加——这通常要求具备大学程度的职业——其增长率是平均增长率的两倍。

三、 中轴原理方面,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贝尔指出: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存在,都依靠革新以及社会对变革进行管理,并力求预测未来,以便作计划。承担管理社会的这种任务,使得社会有了制订计划和进行预测的需要。正是由于对革新的性质在认识上发生了变化,才使得理论知识变得如此重要。

四、 未来的方向方面,表现为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一个现代社会为了避免停滞,就必须开辟新的技术领域,以便维持生产能力和更高的生活水平,技术变革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五、 制定决策方面,表现为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贝尔认为,发展一种新的智能技术,到20世纪末有可能像机械技术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那样,在人类事务中占有同样突出的地位。[2]

在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后,贝尔还总结了社会结构变化的三个主要方面:在经济上,它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在技术上,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的中心;在社会学上,它是新的技术权贵的兴起以及新的阶层原则的开始。从中轴结构或中轴原理而言,后工业社会意味着从商品生产社会转变为信息或知识社会,而且,在知识方式上抽象的中轴从经验主义或者试验失败的修修补补转变为指导发明和制定政策的理论和理论知识的汇编。

总体而言,“贝尔对工业社会的未来——后工业社会的研究,是对西方现代未来研究在社会预测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3]。贝尔关于工业化完成以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对我们认识未来社会有一定启发。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事实上就是现代化完成之后的后现代社会,而后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已经出现。贝尔敏锐地体察到了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后工业社会的方方面面做了预测和研究。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西方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已充分显露,贝尔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相当一部分已经被验证,体现了贝尔思想的前瞻性。

值得注意的是,贝尔在分析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时,特别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最新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当今已经被证实。这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而言,无疑提供了一种机遇,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后发国家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重要实践意义。

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仍然具有很强的美国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色彩。虽然贝尔声称自己所研究的后工业社会是对现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一种超越,并且也一再提出苏联也将会出现后工业社会的一些特征,但贝尔的研究,尤其是他对于后工业社会特征的概括,基本上来源于美国的社会图式,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把美国的图式普遍化,变成后工业社会的共同特征。因此,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观,依然没有脱离美国中心论的窠臼。对此,美国学者罗伯特·海尔布罗纳评述道:“无论我们还要对后工业社会的未来说些什么,我们都应该把后工业社会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以外的’一步。”[4]

[1]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页。
[2]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页。
[3] 秦麟征:《后工业社会理论和信息社会》,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1页。
[4]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xiandaihua/202212182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